以前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民间有很多民俗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不能打扫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等。
可到了初五这一天,这些禁忌就解除了,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
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
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
所以民间称正月初五这一天为“破五”或者“破五节”。
“破”的本义按《说文解字》的说法是“石碎也”,指事物改变原有的状态,呈现新的面貌。“破五”的“破”字是打破、突破的意思。
“破五”就是破除初一到初五以来的所有禁忌之意。
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打扫卫生、不能用生米做饭等。
展开全文
“破”字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多重寓意,因为不破不立,没有对旧事物、旧观念的打破,也就没有新事物、新观念的建立。
下面小编盘点中国文化中“破”字的积极意义:
破万卷书
“破万卷书”出自唐朝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破万卷书”是形容读的书多,学识渊博,句中的“破”有三种理解:“突破”、“磨破”和“识破”:
所谓:“突破”,即多读而“胸罗万卷”,就是说要博览群书。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有杰出成就的学者大学,无一不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者。
王充本人一生读书近一万三千卷,“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所以他才能写出《论衡》这部伟大著作。
所谓“磨破”,即熟读而致“书破”。
孔子晚年读《周易》,竟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磨断,即所谓“韦编三绝”。
根据实际需要,先出一部分书籍反复阅读,深入理解,加深记忆,这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苏东坡有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经验之谈。
有书不读,束之高阁,书无异于废纸;读书囫囵吞枣,一览而过,“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读得再多又有何益?
所谓“识破”,即精读而透彻理解书中之理。
精读,一要抓住重点,宁精勿杂;二要深入钻研,务求精通。
“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所以读书要善于选择,取其精华,不可滥读。
选好了重点,确定了主攻方向,就要深入、刻苦钻研,直到真正弄懂弄通为止。
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学必无所蔽而后可”。意思是说,学习一定要达到没有迷惑不解的地步才可以。
如果读书不注意识理,漫无目的,一味多读,必然如郑板桥所说:“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
明朝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
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般认为,山中贼指造反的山民,心中贼指造反的思想。
王阳明认为平叛容易,但是要消除产生叛乱的社会根源很难。
将“心中贼”向更高一层的引申,就是指过度的人欲,要向内求,安顿好自己的欲望之心,就是人们都可能具有的不足与缺陷,破除“心中贼”的过程,实际就是指对自己人格的修炼,以提高自己人格的魅力
王阳明认为,“人人心中自有定盘针”,如同我们身体会沾上各种的污垢一样,受外部环境影响,我们的心灵会沾染上各种各样的污垢。
身体的污垢可以用清水清洗,心灵的污垢则需要用真理来洗涤。而坚持“致良知”,坚持“知行合一”,则是去心贼的重要方法。
山中贼易剿,心中贼难灭,自己的敌人在自己心中,心外敌人容易对付,心内敌人不容易降伏,“破心中贼难”,就是要降伏其心,消除嫉妒心、斗争心、显示心、炫耀心等各种心贼。
破 天 荒
破天荒,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本指打破原始未开发的状态。
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
这个典故出自宋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第四卷:“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
史料记载,唐朝的荆州南部地区每年进京应考的人不少,但却都名落孙山,被当时人称“天荒”。
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有一个叫刘蜕的书生考中进士,这才破了“天荒”。
当时,魏国公崔铉镇守荆南,他送刘蜕“破天荒钱”七十万,刘蜕回信婉谢。
后来“破天荒”被用来形容从来没有过的事,或第一次出现的事。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也有一段类似的记载:宋初时,江西地方都没有人考中状元,直到宋哲宗圣绍年间,江西何昌言赴京应考,得了第一。
有一个叫作谢民师的人就写了一首诗向他祝贺,其中有两句是:“万里一时开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这句话出自《宋书·宗悫què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宗悫小的时候,一次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冲过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志向不凡的宗悫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勇气,他的哥哥结婚时,当晚有强盗来打劫,当时宗悫虽然才14岁,却挺身抵抗强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抱头鼠窜,接着宗悫又在家乡阻止了好几起强盗抢劫的事,乡人都称他是无畏少年。
成年以后,宗悫做了振武将军,在平定叛乱中用兵如神。
叛军预谋用大象冲击宗悫的部队,暗中买了几百头大象,交战时把大象驱赶到阵前,不想大象到了宗悫军前却掉头跑回,把叛军冲了个七零八落。
原来在叛军四处购买大象时,对侦查敌情毫不放松的宗悫就猜到了叛军的用意,他认为大象害怕狮子,就让能工巧匠塑造了大量狮子模型,打仗时一看到大象就把预备好的狮子模型推出来,从而打败了叛军。
对叛军留下的大量财宝,宗悫秋毫无犯,而是忙于安抚百姓。
后来宗悫多次平叛,立下大功,最后官至豫州刺史,监管五个州的军事。
宗悫是个很有气度的人,早先时候,他家乡有个叫庾业的人,庾业家里很富,招待客人都是山珍海味。
有一次,宗悫到庾业家里去,庾业却用粗茶淡饭来招待他。
庾业对别的宾客说:“宗悫是个军人和粗人,吃惯了粗糙的饭菜,品味不了美食。”宗悫面不改色,吃饱喝足后离开。
宗悫做了豫州刺史,庾业正在他的管辖之下,庾业不免心惊胆战,但是宗悫不计前嫌,对庾业非常关照。
对比古人强调早立志,我们却耻于谈理想,面对现实一脸无奈。
今天你若问一个青年人:“你的理想是什么?”他可能怀疑你精神受了刺激,也可能这样回答:“考上公务员或者进国企。”
破 财 免 灾
破财免灾,无疑也具有谶语的性质。
破了财,自然就会减少一些灾难,或大或小,这是一定的。
这背后既有宇宙天道的法则,也有易经道理的作用。
《易经》六十四卦当中,《谦》卦是唯一吉利的一卦。古人将《谦》卦称之为“一谦而四益”:“天道亏盈而益谦。
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天道要减少那些多的而增加少的,地道要改变那些多的而流向少的地方,鬼神降祸于富足而骄的人却赐福谦卑不足的人,人道则厌恶富足而骄者,喜欢谦卑之人。
这个谦不仅仅是言辞心态的谦虚,其实还指物质的不足,有歉的意思,歉就是不足、少。
破财作为一种结果,其原因则需要深思。根据天道的法则,一定是这种东西多了,所以才要破损掉。
当然,有人会说,我丢了钱,可我不是富翁。
这是世俗层面的理解,不是道的层面。
须知所损失的东西,是怎么来的,要用它干什么,为什么会损失掉等等,其中一定有“多”或“骄”或“贪”的因素在里面,所以天道才会削平它、减损它。
而减损之后,将不再有或减少了别的方面的灾祸。
老子《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意思很明显,天道就是把多余的拿出来给缺少的,而大多数人的行事准则则是把贫穷不足的人削弱来增强富足的人,只有有道之人才能效法天道,将多余的拿出来奉献天下。
破财的不一定是富足之人,但也可以说是以“有余以奉天下”,这是暗合天道的。所谓人失之,人得之。
破财就是损有余,就是将盈变为谦,一旦变为谦或不足,则一定会受到补益与赐福。
这是天道平衡的法则。有的人物质方面不足,那一定是某个方面太强盛了、太多了,如气盛脾气大等。
如果富贵而骄,气很盛,则人道仇富,天道必然灭之。
除此外,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
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所以人们要在这一天大摆宴席,燃放鞭炮,搞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寓意就是迎接财神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