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族 李斯 秦国 生为 大一统

李斯前半生为秦国实行大一统的功臣,但因私心导致三族被灭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2 09:07:04 浏览3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李斯有机会成为千古一相,但有个前提:他得比秦始皇死的早。

对于他这样的人,史书中有种精准的定义:“才胜德谓之小人”。有才无德的小人,如果遇上了能够驾驭他的领导,可以做出一番了不起的功绩;反之,则会能力越大、危害越大,对所在的社会造成巨大破坏。

李斯就是这种人的代表。在秦始皇时期,他能够成为一统天下的功臣、建设新秩序的规划师;秦始皇驾崩后,他则摇身一变,堕落成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的奸臣。就像后来桓温所说:“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先梳理下李斯的功绩。

不得不说,李斯是个极富才华、能力卓越的人才,他为秦始皇、秦国/秦朝做出的贡献可以按两个阶段予以总结:

秦国统一六国的头号功臣。秦始皇之所以抓紧兼并六国的步伐,李斯的鼓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除了精神上的加油助威外,李斯还提供了具体操作手段:“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拿出大量金银财宝,在东方六国决策层中寻找带路党,里应外合,削弱、整垮秦国的对手。害死赵国名将李牧的郭开就是典型;“不肯者,利剑刺之”,对于不愿意充当秦国卧底的六国高官,则采取暗杀、定点斩首的恐怖政策。

秦灭六国形势图

“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软硬兼施、离间分化各国朝堂后,秦国的虎狼之师浩浩荡荡的开拔,各国毫无抵抗之力,如摧枯拉朽般被纳入秦帝国的统治之下。

秦国的实力与意志,决定了统一六国的大势;但行之有效的战术,则会起到极大的催化、促进作用,李斯的招数虽然阴狠,但却极富成效,称得上大功臣。

大一统制度的设计师。李斯政治才华得以全面体现,主要是在秦灭六国之后这一期间。作为丞相,李斯协助秦始皇制订并推行了一些列全新的制度,比如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明法令、定律令,对外南征北讨......

展开全文

在如今看来,这些政策仿佛显得水到渠成、没什么新意。但作为一项千古无人、没有经验可供借借鉴的全新工程,秦朝推行的政策推翻了以往数百年的传统,遭受的阻力、质疑可想而知。

以分封制为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丞相王绾建议,鉴于燕、齐、楚三国距离关中太远,不便掌控,不如分封皇子前去镇守。当时身份还是廷尉的李斯据理力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最终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以皇权的力量保证了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王绾

其实王绾的建议并非不无道理,以当时的交通条件,秦朝廷想要有效控制远在千里之外、早已习惯自行其是的齐、楚,难度可想而知。后来,楚地首先爆发大起义,更是佐证了这一点;当西汉建立后,刘邦在远离关中的地区大封藩王,也正是吸取了这份教训。

但分封制的弊端早已在春秋战国时期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分封给血缘关系最亲近的家人,最终的结果也没什么意外,后世的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忽必烈和海都的斗争、靖难之役、朱高煦之乱、朱宸濠之乱、三藩之乱就是反面典型。对比之下,更显得秦始皇、李斯的先见之明实属难得。

如果李斯的政治生涯到此终结,那可以称得上接近完美了。然而,从本质上讲,李斯是个政治投机者;这就意味着,他的所作所为将受所处环境的左右。

当初他看到老鼠后发表的那番感慨,已经体现了他的这一特征。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生活在厕所里的老鼠,只能吃些污秽之物,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会仓皇落跑;而生在粮仓里的老鼠,则是吃粟米、住大屋,更不用担惊受怕。

老鼠是这样,人也同理。一个人如果长期处在卑贱的地位,只能贫穷困苦、毫无尊严;反之,若身居高位,自然能出人头地、飞黄腾达。

李斯

因此,李斯随后向他的老师荀子说出了心里话,自己要抓住时机建功立业,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就注定了,他是一个为了功名利禄可以不择手段,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现实主义者。

李斯这样的人,干好事极其擅长,做坏事也毫不含糊,当初他设计害死韩非就透露了这一点。在秦始皇提供的平台上,他可以建功立业、位极人臣;而当秦始皇驾崩后,他为了保住荣华富贵,更可以毫无底线、坏事做尽。

有人说,李斯之所以拥护胡亥即位,是因为对方也是法家的信徒、跟自己是同道中人。

这属于以讹传讹,扶苏并不是我们误认为的文弱儒生,而是赵高亲口承认的那样:“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

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斯的担心仅仅是权力变更而已。任何新君即位,都会按照自己的执政理念提拔亲信,这是稳固权位的现实需要。与蒙恬相比,在口碑、能力、战功以及与扶苏的亲密关系方面,李斯都处于下风,赵高正是敏锐抓住了这一点,说动李斯背叛秦始皇、转而支持胡亥,从而保住今后的权位。

但李斯显然高估了自己的能耐,他并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也没有四面逢源的水平;在任人唯亲的胡亥时代,李斯早已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大泽乡起义

在大泽乡起义爆发后,他更是把自己的利己主义嘴脸体现得淋漓尽致。

天下大乱,自然要问责宰辅;而面对秦二世的斥责,李斯出于“重爵禄”的考虑,不但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办法,反而投秦二世所好,上书一封,洋洋洒洒、博古论今,引用、曲解法家先驱申不害、韩非子的观点,主张加强严刑峻法,来惩治、威吓那些“刁民”。

看到这封上书,胡亥确实高兴了:“书奏,二世悦”;但大秦王朝也彻底完了,“行督责益严,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连秦朝的核心地区关中也人心惶惶、离心离德。这个时候,即使有十个章邯,也挽救不了秦帝国。

成也李斯、败也李斯,这证明了一个道理:在一定情况下,伯乐往往比千里马更加重要。

“别把平台当能力”,用来形容李斯无比贴切;他的成功,源于遇到了赏识、重用他的君主;他的失败,则是在失去伯乐后,为了保住利益随波逐流,最终玩火自焚。“

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逢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令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秧;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麇鹿游于朝也。’”“

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假如在秦始皇驾崩之前,李斯先行因病去世,那就极有可能留下“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美名,以“大一统王朝规划师”的光辉形象流传于世。当然,如果能死于六国贵族暗杀,那就更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