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石普宁 每经编辑:唐元
“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显然不是一个单纯的空间问题,而是一种城市理念。城市作为多种功能的复合空间,要求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要从过去仅仅关注工程设计向整体空间的一体化设计转变。”
在1月6日举行的“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更新论坛”上,重庆设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千里称。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徐千里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设计工作,曾主持解放碑—朝天门大道品质提升、成渝金融法院建筑群保护更新和活化利用、重庆北碚南京路片区城市更新等项目设计。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和城市文化学者,他特别强调城市更新的人文关怀意义。
在他看来,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不同于以往的“旧城改造”,它在某种意义上更是我们与城市生活、城市文化和城市现实问题“对话”的过程,不仅具有工程属性,更有鲜明的社会目标和人文价值取向,在重新塑造社会生活秩序、焕发城市活力的同时,也重新定义了城市发展。
因此,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和要求下,推动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风貌的整体提升,目的是使城市回归其基本属性,全面回应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品质,引导一种能够传递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演绎多元化生活体验的城市发展取向。”
城市属性的“回归”
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称“NBD”):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在你看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的思想逻辑和价值取向应该是什么?
徐千里:从某种意义上说,存量时代城市发展建设的方式更加接近城市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因为城市就如一种有机体,就整体而言,它们总会经历从初建到发展、成熟,再到衰落——从而需要改造和更新的历程。
过去人们通常认为,城市更新的主要目的是改变、提升城市的面貌和空间形态,但实际上其作用和意义远不止于此。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不同于以往的“旧城改造”。它在某种意义上更是我们与城市生活、城市文化和城市现实问题“对话”的过程,不仅具有工程属性,更有鲜明的社会目标和人文价值取向。
展开全文
新一轮的城市更新,在对于过去“大拆大建”式开发建设模式及其问题深入反思的基础上,更加突显出理性的观念和思维,以及城市的本质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比如,在近年的城市更新中城市公共空间所受到的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关注,就显示出存量发展时代人们与城市深度对话、互动的趋向。这一趋向反映的,是城市属性的回归,是城市人性、伦理和价值的回归。
NBD:“回归”是你在多个场合以及文章中强调过的关键词。这种向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回归”,对于今天的城市和建筑发展有何价值与意义?
徐千里: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面对生活环境遭受挤压,建筑意义日渐沦落的困境,人们的确是在寻求恢复城市、建筑与生活关联的途径,许多人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历史和传统,投向地域文化,这并非偶然。
当我们置身于富有特色的历史城市或传统街区中,总会被那些亲切、温暖、充满生机和情趣的生活场景所吸引,被某种强烈的场所感所打动。在那些传统城区和古老市区“温暖而有趣”的氛围背后,一定具有某种有机的组织和值得借鉴的成份。所以,当代建筑才呈现出了某种向传统和地域文化“回归”的趋向。
这种“回归”作为对当代城市、建筑反思后的一种探索,其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新老建筑形式的协调或延续,也不只是为了建立起某种延续、协调“文脉”关系的城市景观,而是一种更高层次意义上建筑与城市、建筑与人的生活整体关系的探索。
事实上,如果我们对于城市的传统和地域文化有了更加切实的理解,对于它们与当今生活的关联便可以得到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全面的把握,相关的创作思维便有可能突破传统、地域或现代等概念的阈限,而指向城市、建筑更为根本性的目标或者本质。
重庆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日常生活的复兴
NBD:面向过去的城市传统和地域文化,又要如何与当今生活关联起来?
徐千里:以山城重庆为例,由于地形地貌的特点,历史上的重庆城依山而建、江水环绕,青山入城、城在山中,“山、水、城”深度融合,而支撑这种空间逻辑和城市风貌生成逻辑的,正是这种特别的城市空间所承载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说,这种传统和地域性是与时代生活息息相通的。
20世纪90年代以后针对重庆中心城区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对于山地城市来说特别重要和突出的可达性、融通性、便捷性,也影响了城市的活力。对此,我们需要发挥立体城市和复合空间的优势,运用适应山地城市特点的城市设计方法,最大化降低因山地地形地貌因素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随着重庆的城市轨道交通等公交系统建设的加速成网和共同推进,不仅为推行TOD等城市发展策略和模式奠定了基础,也悄然改变了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休憩、出行方式。例如,重庆特色慢行系统“山城步道”不仅成为市民休闲的重要去处,更解决了社区居民与轨道或公交站点最后几百米衔接的问题,成为步行及公共交通接驳的重要通道。
NBD:正如你刚才提到的“山城步道”,在新一轮的城市更新中,城市中步行空间的营造又重新成为关注的热点,你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徐千里:我们曾经更加关心城市中那些更具标志性的建筑和场所,而对于像街道这样随处可见的普通平凡的城市空间往往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和研究。我们应该认识到,每座城市独特的地域特征和精神气质一定会在其街道和人们在街道上的活动中表现出来。
在重庆的城市更新中,街道功能与活力的复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比如,在重庆启动的新一轮旨在提升解放碑-朝天门城市片区公共空间品质的城市更新项目中,目的就是在这个重要的已建成城区内充分考虑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特别是步行行为的需求,以整体提升该城市片区公共空间的品质。
对重庆熟悉的朋友应该知道,该区域内的罗汉寺是渝中区一个很重要的寺院。过去,它门口的空间人们无法接触;现在,我们把这个空间打开,使之成为了一个非常富有魅力的城市广场。广场建好以后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特别是很多小朋友喜欢到这里来玩。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案例。事实上,该项目的定位目标是对标世界级的城市核心区步行空间的理念和经验,把解放碑到朝天门及相关城市区域建设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雅、行人友好的现代步行都市社区,打造成为重庆面向世界的第一张名片。
解放碑—朝天门大道品质提升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螺丝壳里做道场”
NBD:2022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设立成渝金融法院的决定》,这是继上海、北京之后,我国成立的第三家金融法院。从城市更新的角度来看,该项目呈现出什么特点?
徐千里:重庆渝中半岛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城市更新行动,不仅极大提升了城市形象与环境品质,而且营商环境和城市活力得到显著改善。
组成成渝金融法院的建筑群地处重庆繁华的城市核心区,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山地环境之中。要在如此逼仄、多样的空间里布局一座现代化金融法院的复杂功能,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
项目范围内的建筑群,由五座建于不同年代的既有建筑和一座新建筑组成,不仅需要整合、统筹原本独立的建筑空间与功能流线,协调新建与既有建筑的关系,还需要针对历史建筑保护的不同等级和限制条件,处理相关技术问题,均构成设计的难点和挑战。
例如,1935年落成的美丰银行在过去80余年历史中,曾经历过四次不同程度的修缮和改造;由于之前几次修缮和改造未能遵循原真性原则,使建筑原有的历史信息流失较多,给此次修缮保护增添了难度。
为此,项目设计采取了一系列策略,通过确定功能定位、整合功能布局、梳理复合立体流线、优化空间结构、协调各建筑之间以及该建筑群与城市环境间的形式和色彩关系等,重塑这一历史地区的新形态,延续历史建筑新生命。我们并没有刻意地让建筑群形成某一个方面特别重要的立面,其实它和整个城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成渝金融法院建筑群保护更新和活化利用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NBD:谈到螺丝壳里做道场,不少地方的城市更新实践都提到要用“绣花功夫”。这背后体现出了怎样的城市更新理念?
徐千里:在近年的城市更新中,“微更新”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认同。微更新是一种可持续的设计立场和设计态度,体现了对城市历史的尊重,而城市微更新的意义在于通过适度的设计干预,充分保留城市记忆,避免大拆大建,让市民所熟悉的城市片段变成环境更优美、体验更美好的场所。
在近年大量的城市更新实践中,不论设计的项目及类型怎样,我们所面对的设计任务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建筑、景观、市政、设备等不同专业的工作边界变得日益模糊,但指向的目标却更加明晰,而且各专业在方案设计阶段就要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协同工作,工作的内容和方式都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设计,而是更加接近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存量时代与城市对话的城市更新,在重新塑造社会生活秩序、焕发城市活力的同时,也重新定义了城市发展。因此,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和要求下,推动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和城市风貌的整体提升,目的是使城市回归其根本属性,全面回应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品质,引导一种能够传递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演绎多元化生活体验的城市发展取向。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