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录 整理 先生 介绍

新见《黄先生语录》稿介绍与整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1 23:23:02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新见《黄先生语录》稿介绍与整理*

黄侃讲 黄焯记 张祎昀整理

提要:在关于黄侃先生学术与思想的各种材料中,语录是具有独特价值的一种,新见的黄焯所录《黄先生语录》稿本一种,又为此增添了一份重要资料,本文即因之整理而成。语录稿是一份较早的草稿,分为记录、抄录两部分,记录部分存有五十余条新见条目,抄录部分则多与既刊的《黄先生语录》重合。语录稿主要有两方面价值:首先,新条目可以拓展黄侃学术研究的材料、印证黄侃学术观点与学术传承;其次,语录稿抄录中产生的差异能够体现黄侃语录的整理情况,丰富对相关文献的认识。

关键词:黄侃 黄焯 语录 训诂 学术史

一 新见《黄先生语录》稿概况

黄侃先生为章黄学派的核心人物,在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谨守“五十后著书”之愿,又不幸早世,只留下了少部分成熟的论著,使后人但能窥其学之一角而已。正因如此,黄氏身后遗留的未刊稿、批点、讲义、语录等,都补充了接近其人其学的途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 在这些材料中,语录类是较为独特的,作为对讲课、漫谈的记录,它能够跳出专书与专门学术的界限,展现黄侃学术与教学的更多侧面。陆宗达先生等弟子回忆,黄侃喜与学生谈话,许多学术观点都“靠教学中口耳相传被保留下来” 〔1〕 , 积累的语录数量自然不少,李庆富《蕲春黄先生雅言札记》 〔2〕 、黄席群等《量守庐讲学二记》 〔3〕 、金毓黻《成均摭言》 〔4〕 、黄焯《黄先生语录》 〔5〕 《量守庐论学札记》 〔6〕 等即是代表。

在诸多语录中,《黄先生语录》由黄焯整理(下简称“《语录》”),又出版于《量守庐学记续编》卷首(下简称“《学记》”) 〔7〕 ,是最为人熟知的一种。近日,笔者在上海博古斋得见《黄先生语录》稿本一种(下简称“语录稿”) 〔8〕 ,是补充黄侃语录的重要资料。

语录稿以草纸记录,共十页,除第一页用两纸粘合外,其余均用整张纸写就。稿前题“黄先生语录【制言四十一期】”,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即抄录《制言》第四十一期之《蕲春黄先生雅言札记》(下简称“《札记》”),第二部分为黄焯所记黄侃语录,二者所占篇幅各半。稿中每页于右上角标示阿拉伯数字页码,在第10页、第9页背面又分别标有11、12两个页码,但并未使用。稿中所记诸条上,多于页眉标示圈号(○)或点号(、)以示重点,后又以“△”替换圈号;对应符号,又有于“△”上标注“已录”,于无“△”处标注“未录”“不录”“别录”之别。语录稿标为“已录”的条目,多能在《语录》中找到对应,但未能完全覆盖《语录》内容,说明《语录》尚有其他辑录来源,我们目前尚未见到。同时,在第二部分,又存有《语录》未收的五十余条新条目,经比对可在金毓黻《成均摭言》(1913年-1916年记录于北京大学)、武酉山《追悼黄季刚师》 〔9〕 (内含1932年7月11日、13日两日“听季刚师讲训诂学”笔记)、《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主要记录于1928-1935年间,至1978年完成整理出版)找到部分对应,说明语录稿以不同时期黄侃弟子的听讲笔记为主要辑录来源,时间跨度较大。

以上两点情况,再加上语录稿第一部分抄录自1937年的《札记》,可以对语录稿的辑录与后续整理情况做一大致梳理: 语录稿的条目以不同时期的黄侃讲学记录为主要来源,最早在1937年便开始辑录,其后又整理部分条目收入《语录》,故可以视作《语录》的部分草稿。

二 新见《黄先生语录》稿之价值

展开全文

语录稿分为记录与抄录两个部分,记录部分存有五十余条新见条目,涉及以小学为主的多个领域,表达了黄侃的学术观点,且能与黄侃弟子的论述形成印证;抄录部分虽源于《札记》,但亦产生了不少具体内容的差别,呈现出明显的前后关系。可见,上述两个部分的性质不同,其价值也分别侧重于学术、文献两方面,其中又以学术价值为重,兹分述于下。

(一)

新见条目的学术价值

此次新见的五十余条语录,除了提供新的文献材料外,更具特色的价值在于能够增进对黄侃学术的认识。内容遍及小学、经学、史学、文学、文献学、百科知识等方面,向我们展示着黄侃治学广博该洽的面貌。小学又是其中的主要方面,除了“凡能释字,皆当以易识常见之字为之”“集解之学始于郑君”等通论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训诂考证条目,它们能够很好地反映黄侃的学术观点。

如第147条:

《公羊》庄二十四年:“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传曰:“其言入何?难也。其难奈何?夫人不偻,不可使入,与公有所约,然后入。”《解诂》曰:“偻,疾也,齐人语。约,约远媵妾。夫人稽留,不肯疾顺公,不可使疾入 〔10〕 。公至后,与公约定,八月丁丑乃入。”段玉裁以为“偻”即“娄”,“娄”即“屡”。孔广森以为“偻”训“俯”。俞正燮以为“偻”即“搂”,训牵曳。朱骏声以为“偻”即“数”,实为速。按何解为“疾”不谬;段以为“偻”即“娄”亦是,惟“娄”不读“屡”耳。此“偻”即《左》定十四年“既定尔娄猪”之“娄”。《集解》曰:“娄猪,求子猪也。”《音义》曰:“娄,《字林》作

。”案,《说文》:“娄,空也。从毋、中、女,空之意也。”是“娄”即妇人求男子之意,引申则为凡牝求牡之称,《字林》所作则后起字也。“夫人不偻”者,不亟于与公成昏。故何氏谓不肯疾顺公。段、孔、俞、朱皆未得解。

此条考证“夫人不偻”之确解。在集中罗列清儒的破读结果后,黄侃指出当从段玉裁读“偻”为“娄”,并作出新解,认为应据《说文》笔意和《左传》、杜注等旁证释为“妇人求男子”。黄侃的考证虽然简短,却十分准确,且反映着丰富的学术观点。首先,在确定词义的过程中,黄侃主要的依据是《说文》形义统一的说解,正如《文字声韵训诂笔记》所言:“《说文》则为言小学最完善之书。” 〔11〕 “形、声、义三者,形以义明,义由声出,比而合之,以求一贯,而剖解始精密矣。” 〔12〕 《说文》之最为完善,源于对形、声、义综合互通之系统条理原则的贯彻,因之能够指导训诂实践的精密化、科学化。其次,清人破读多端,黄侃在字形、本义以及文献语言意义的帮助下,排除异说、找准了解释方向,正是通过形义条件约束纯粹的声韵相通,亦合于他对清代语言文字学的深刻反思:“清代小学,音韵最盛,盖喉唇之学,不烦左证。不知喉唇主于虚,而必证之于实。” 〔13〕 正因如此,在最终回归文献解释时,黄侃利用清儒的有效成果,更好地解读了古注与原文:认为何注释“偻”为“疾”不误,清儒将“偻”还原为“娄”亦不误,但不必进一步破读。只有在“娄”的形义帮助下,才能理解何氏所谓“疾”实指男女心意合顺、希望快些多些相见的情形,其实质在“顺”,故能正确揭示出“夫人不肯疾顺公”的微言大义。这鲜明地反映着黄侃对古注的态度:“凡读古书,遇有所疑,须展转求通,勿轻改易。” 〔14〕 “旧解说虽不可尽信,而无条条逊于后师之理。廓然大公,心如明镜,然后可以通古今之邮,息汉宋之诤。” 〔15〕 黄侃在训诂研究与实践中,对汉魏古注始终保持着深入理解、尽量沟通的态度,主要着眼于古注正确解读文献之处,并以之为进一步解释的起点。上面看似疏误的做法,恰恰反映着黄侃“师古而非复古,坚守而不保守” 〔16〕 的立场,对比当时新一轮的疑古学潮,更可见其宝贵。

在上述方法和态度的结合中,黄侃的考证使旧注的文意说解落实到语义层面,诸家异说亦得以定评解纷,堪称典范。语录稿中与黄侃学术观点相合之处,还远不止于此:如第89条,论述“韵文有二种句读:一音节之句读,一文义之句读”,即与《文心雕龙札记·章句篇》相合,反映着黄侃基于语义区别句读功能的观点,并重新分析《商颂·玄鸟》的句读,以为证明。又第94条,对《史记·屈原列传》《伯夷列传》《货殖列传》三篇四处句读进行分析,从理顺语义关系开始,由释词而解句,使疑难句变得通畅易懂,都印证着黄侃“古人训诂之作,即为欲通句读” 〔17〕 的论断。再如第86、95、112条均可在《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中找到对应,第96条于《尔雅音训》中存在申说阐述等,都有益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黄侃学说及其统系。

在印证黄侃自身学术研究外,不少新见条目还能合于黄侃弟子、交游者的论述,从而加深我们对黄氏学术传承的认识。作为黄侃小学最重要的传承人,陆宗达承师说而发扬之,开启着说文学与训诂学的新境。除上举147、94两条,88、89、93等条也见于《训诂浅谈》《训诂简论》《说文解字通论》等著作,并均有申说、补证。其中第88条值得注意:

《盐铁论》云:“胶车逢霖雨,请与诸生解。”用“胶车”等五字释后一“解”字,此亦训诂学之事也。

此条举出的例子颇似歇后语,黄侃从中解读出了“解”与前文的语义关系,进而上升到拓展训诂学研究内容的高度。对于此类现象,在《训诂浅谈》《训诂简论》中,陆宗达最早系统地将其界定为“正文训诂” 〔18〕 ,并提出需要特别关注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也正与此条一脉相承。此外,语录稿中谈论史学、文学的条目,多与金毓黻《成均摭言》相合(第109、110、111、144、145、146条)。第100条论《经典释文》孱入后世异文,兼及“或问《谷梁》释文”事,恰与吉川幸次郎拜访、请教黄侃的回忆对应 〔19〕 ,而且补充了关于《经典释文》异文复杂情况的认识,可以证明黄侃对吉川氏的回答实建立在更全面的认识之上。

以上种种,都可反映出黄侃治学、传学的真实面貌,使我们益知其所谓“今日自救救人之法,曰刻苦为人、殷勤传学”(第15条),所言非虚;进一步地,由其学术在弟子手中发扬光大来看,更可深切感知“死而不亡者寿。学有传人,亦属死而不亡者”(第79条)一语背后,蕴含的学术自信与期许。 反映学术观点、补充学史脉络,正是语录稿的最重要的学术价值所在。

(二)

抄录差异的文献价值

语录稿第一部分抄录自《札记》,但内容不尽相同:或为无心笔误、或为有意修改,最终影响了《语录》的面貌,具有明显的前后关系,兹举数例以明之。

首先是笔误:

①《札记》:集解之学行,则无真正之学。【经生之道亡也。】 科举之法行,则无自然之文。

语录稿(45,语录稿编号,下同):集解之学行,则无真正之学。【经生之道亡也。】 科学之法行,则无自然之文。

②《札记》:据之有故者,言其说之由来,述其过去也。言之成理者,言其说之结果,推其 未来也。

语录稿(72):据之有故者,言其说之由来,述其过去也。言之成理者,言其说之结果,推其 本来也。

例①《札记》原作“科举”,语录稿误录为“科学”。在论文之时,黄侃明确地将科举文章与自然之文对立起来,反对文有定格的弊病:《文心雕龙札记》中,黄侃开篇即标举“文章本由自然生” 〔20〕 ,又引章学诚语“戕贼自然以为美” 〔21〕 批评时文风气。因此,“科举之法行,则无自然之文”,更能反映黄侃的观点,《语录》沿稿本之误作“科学”,殊无依据,于是可豁然而解。例②是对“据之有故,言之成理”的阐释,此语本于《荀子》“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黄侃以之为作文说经准则 〔22〕 。此条《札记》虽然能够很好地补充《语录》内容,却被标为“不录”,恐怕也是由于笔误。《札记》以“言其结果”“推其未来”解释“言之成理”,本为通人之论;语录稿误作“本来”,就与对“据之有故”的解释重复,令人不得其解了,自然也就难以收录到正式的《语录》中。除影响较明显的以上二例外,语录稿抄录的笔误还有不少,都为《语录》沿用,我们都注明在下文整理部分。

其次是语录稿修改《札记》内容的,如:

①《札记》: 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 惠栋《九经古义》及日记,阅之可以教人不欺。】……

语录稿(26):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惠栋 《九经古谊》及《九曜斋笔记》,阅之可以教人不欺。】……

②《札记》:季孙之爱我,美疢也;孟孙之恶我, 恶石也。美疢不如恶石。学问亦然。

语录稿(32): 《左传》臧武仲云:“季孙之爱我,美疢也;孟孙之恶我, 药石也。美疢不如恶石。”学问亦然。

例①通过修改揭明了惠氏“日记”的具体所指,例②则指明出处并订正了引文,两处修改都使得语录内容较《札记》更为明白易懂,应是黄焯在整理时有意的调整,也都反映到了《语录》之中。语录稿中其他发生修改的情况,率多此类,我们也在整理部分一一注明。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语录》相较于《札记》的改动处,并未完全反映在语录稿中。如第20条“初学之病有四”,语录稿全录,《语录》略有改动并删去末段“江永年五十后,岁为一书,大可效法”;第28条“治学贵能记诵”,语录稿全录,《语录》删去王闿运、康有为相关内容并增“此可知其要矣”句;第78条“凡古今名人”,语录稿全录,《语录》又于“古今名人”后增“学术之成”一语。

上述例子都说明语录稿辑录时间较早,其后可能又经过筛选、修改,才定稿为今日所见的《语录》。反映了黄侃语录这一特殊文献的具体整理情况,语录稿在文献意义上的价值正在于此。

三 新见《黄先生语录》稿整理

说明:本节为语录稿整理,首以文本,后附语录稿照片两幅以供参考。语录稿分为抄录《札记》与黄焯所记两部分,但前后相连,故以下各条连续编号,其中抄录《札记》而有所出入者以脚注注明情况。其余标注如“△”、点号、着重号、勾画、小注等一仍稿中原貌,小注以“【】”标示。

(公众号编辑说明:原文中加着重号的内容在本文中以加粗变色形式表示。)

黄先生语录【制言四十一期】

1.中国之名本有二说:一谓疆土,一谓人民。

2.中国民族之来此土有二路:一由新疆而来,一由四川而来,历史均有明证。伏羲生于成纪,甘肃也。大禹生于西羌,四川也。

3.△历史以明文为主。明文已亡,不可推定。

4.△中国历史之难考,等于人家之谱牒。【虽孔子世次,亦有数代不详,见《阙里文献考》。】一家之谱牒不可造,一国之谱牒可造乎?今之言上古史者,谓中国民族出于巴比伦、埃及、印度等,皆造谱牒之类也,可谓大愚。

5.、历史,如祖先遗容。虽妍媸有别,然终不可加以修饰。

6.△今日国家,第一当保全匡廓;今日学术,第一当保全本来。

7.△中国学问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

8.△中国学问无论六艺九流,有三条件:一曰言实不言名,一曰言有不言无,一曰言生不言死。故各家皆务为治,而无空言之学。

9.孔子,耶稣,释迦同为圣人而道不同。耶稣乃亡国之余民,释迦亦亲见其国家之亡而不能救。圣人如此,不必为也。故圣人必以 〔23〕 有国家种族为其根据。

10.△中国 〔24〕 学问有二类:自物理而来者尽人可通,自心理而来者终不可通。

11.△人类一切学问当以正德、利用、厚生为三德。

12.【张横渠语】学问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3.△读书人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

14.△学问文章以高明广大为贵。

15.△今日自救救人之法,曰刻苦为人、殷勤传学。

1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者,修身之谓也。

17.、中国学术 〔25〕 最难说者二:哲学史与文学史也。

18.△治国学当力戒二弊:一曰不讲条理,一曰忽略细微。讲条理而不讲细微,如五石之瓠;讲细微而不讲条理,如入海量沙。

19.△近人之病有三:一曰郢书燕说之病,一曰辽东白豕之病,一曰妄谈火浣之病。

20.△初学之病有四:一曰急于求解,一曰急于著书,一曰不能阙疑,一曰不能服善。不知为学当日日有所知, 日日有所不知。古书无全懂之理,亦无全不懂之理。择其可解者而解 之,以阙疑为贵, 不以能疑为贵也。江永年五十后,岁为一书,大可效法。

21.△世人同是尧舜而非桀纣,治学亦当 〔26〕 是其是而非其非。

22.△荀子曰:“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一。”为学须牢记此语。

23.△《礼记》云:“疑事毋质,直而勿有。”八字足为治学之道。杭世骏《诸史然疑序》,其谦虚态度可惊,要亦以此八字之力也。

24.△凡专门之学,不可于其间有所去取。因牵一发而动全身也。

25.△凡阅近人书籍,须先调查其材料。

26.△ 学问之道有五:一曰 不欺人,【惠栋《九经古谊》及《九曜斋笔记》 〔27〕 ,阅之可以教人不欺。】一曰 不知者不道,一日 不背所本,【 恪守师承,力求闻见。】一曰为后世负责 〔28〕 ,一曰不窃,【偶与之同,实由心得,非窃;习所见闻,忘其所自,非窃;众所称引,不为偷袭,非窃;结论虽同,推证各异,非窃。】

27.△治学第一当恪守师承,第二当博学多闻,第三当谨于言语。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寡闻则无约矣,寡见则无卓矣。

28.△治学贵能记诵。《西京杂记》云“读千赋乃能为赋”,近人王闿运能背《公羊注疏》,康有为能背全部《杜诗》。 〔29〕

29.△学问以积累为先,文学以顿悟为贵。故文学能早成,学问则早成者少。有之则 〔30〕 颜回、韩非、贾谊、王弼数 〔31〕 人而已。

30.△学问之事 〔32〕 ,有传学、有行学。欲行其学者,未有不皇皇 〔33〕 如也。

31.△学者可贫而不可贱。白刃当前,不救流矢,学问亦然。

32.△《左传》臧武仲云 〔34〕 :“季孙之爱我,美疢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疢不如恶石。” 〔35〕 学问亦然。

33.△无论历史学、文字学,凡新发见之物,必可助长旧学,但未能推翻旧学 〔36〕 。【新发见之物,只可增加新材料,断不能打倒旧学说。】 〔59〕

34.△所谓科学方法:一曰不忽细微,一曰善于解剖,一曰必有证据。

35.△今之科学家近于法家,以残忍刻薄为能。 〔38〕

36.△学术分类,非一成不变。凡分类者,无非便于演说耳。

37.△古人之议论其言简,今人之议论其言繁。唐以前人之一二语,唐以后人可敷衍而为千百言。读周秦诸子等书,均可作如是观。

38.△凡引古书,或从 〔39〕 本义引之,或以己意引之。前者名曰推原本义,后者名曰断章取义。如孟子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即后者之类。

39.△顾亭林曰:“著书必前之所未尝有,后之所不可无。”

40.△章学诚谓六经皆史,此言须加修改 〔40〕 。盖史学不过为经学之一部分知识,经学于垂世立教有大功焉,故经学为为人之学。 〔41〕

41.△十三经中 〔42〕 字不见 〔43〕 于《说文》者有四千余字。

42.【未录】汉学之所以可畏者,在不放松一字。

43.△考据之学有三要点:一曰 不可肊说,二 〔44〕 曰 不用单文,三 〔45〕 曰 不可迂折 。〔46〕 欲为考据之学,必先能为辨论之文。

44.△乾嘉学 〔47〕 风谨严缜密,苦人甚矣。故至道咸以后,风气即变 〔48〕 。

45.△ 集解之学行,则无 真正之学。【经生之道亡也。 〔49〕 】 科学〔50〕之法行,则无 自然之文。

46.【未录】文学者,本于自然以为文。加以人力谓之学。

47.△文学不随时代而变迁者,文学之理论也。文学随时代而变迁者,文学之历史也。

48.△言中国文学,决不能舍《文选》《文心》二书。无《文选》无材料,无《文心》无法式。

49.△《史记》《汉书》兼文学史学而有之 〔51〕 。若《新唐书》则重于文学,《旧唐书》则重于史学。 〔52〕 《史记·货殖列传》表章人类有自善其生之能,《刺客列传》表章人类有自报其仇之权。

50.△有非常之思想,始有非常之文章。苏东坡、陆放翁之诗文所以见称于世者,非仅其文采秀丽,亦在乎思想之异常也。陶渊明诗与邵康节诗亦约略相同,而多喜读陶诗者,亦以其思想之高超耳。

51.△讲文学:解析第一,评骘第二,模拟第三,通变第四。此四者中重解析而不重批评,重模拟而不重通变。

52.△文章要切题,有波澜,有气焰。

53.△饮食以可口为贵,文章以切理厌心为贵。

54.△共食起于高坐,纤足起于舞屣。

55.△刻板印书由拓碑之法而变。明孝宗弘治十四年,欧人始有活字版。

56.【未录】古代金马书刀用以删除错字,出自四川。

57.△数目字大写,始于汉朝。

58.【未录】羊毫笔起于晚唐五代。

59.△杨子云好司马相如之文,每自属文,常拟之以为式。故曰 〔53〕 :“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60.△苏轼诗出于刘禹锡而过之。

61.【不录】士夫之语言,修饰多而真实少;农人之语言,真实多而修饰少。成年人之与儿童亦然。修饰之语言,感叹词、语助词丧失殆尽,副词亦少。

62.△庄子文之所以妙者,在多语助词。

63.【不录】今日语文 〔54〕 ,无论其以文言自居、语体自循,皆非真正之国语也。

64.△方土之言,只有别字而无讹 音。别字者,一人之失检;讹音者,多数之误读。

65.、句中小注 〔55〕 ,等于自注,亭林作诗,自注出典,傅山笑之。 〔56〕

66.△唐以前无句读之书。批点始于南宋,非古法也。

67.△骈文一盛于汉魏六朝,再盛于唐,三盛于宋。清代 〔57〕 骈文不能自立。

68.△词本源 〔58〕 于乐府,乐府生于《诗》之《风》《雅》。《风》《雅》道人情,人情不外男女。故填词多言男女之情。

69.【不录】“不学《诗》,无以言”者, 言不学《诗》无以知立言之法也。

70.、佛教之经论与语录,相当儒家之传注与口义。

71.【不录】中国人只计发明,不计出名。故无名之著作,往往卓异。十九首无作者姓名,三百篇有姓名者不过十之一二。

72.【不录】据之有故者,言其说之由来,述其过去也。言之成理者,言其说之结果,推其本来 〔59〕 也。

73.△有南威之容,乃 〔60〕 可以议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批评文学者,不可不知此。

74.△文章以虚字为最难解,亦以虚字为最难用。驾驭之法有三:一曰依习惯,一曰依文法,一曰通小学。关于虚字之解释,有《助字辨略》《经传释词》二书,学者可取而读也 〔61〕 。

75.△教化者,教人且化人也。故道德须立于感情之基础上。

76.△陈简斋诗云:“微波能摇人,小立俟其定。”可以为立身处世之方。

77.△天下事不外名实二种。名所以招实,而名非实,惟实至者名自归矣。

78.△凡古今名人 〔62〕 ,皆由辛苦,鲜由天才。其成就早者,不走错路而已。

79.△死而不亡者寿。学有传人,亦属死而不亡者。

80.【未录】《吕氏春秋·贵生篇》曰:“尊生者,非迫生之谓也。”即“不自由,无宁死”之意。

【以上录自《制言》杂志第四十一期】

81.△所贵乎学者,在乎发明,不在乎发见,今发见之学行,而发明之学替矣。

82.△治经须先明家法。明家法自读唐人义疏始。

83.【 复条】△或问《谷梁释文》两云“《释》旧作某”,何谓?余答之曰:“此宋时校者之 词,非陆本 文。‘《释》旧作某’者,《释文》旧本作某云尔。”

84.【不录】普通文体分三种:一论说;二记载;三辞赋,此为纯粹抒情文字。

85.△吾国文章素重声律、对偶、局度。

86.△《诗经》中上下文同而字异者甚多,如《大雅·行苇》章“四鍭既钧,舍矢既均”, “钧”“均”二字形异而实同。又《邶风·谷风》:“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售”“雠”二字形异而实同。

87.△中国书用字简鍊,不妄下一字者,《易》《礼》《春秋》《说文》《唐律》是也。

88.【别录】《盐铁论》云:“胶车逢霖雨,请与诸生解。”用“胶车”等五字释后一“解”字,此亦训诂学之事也。

89.△韵文有二种句读:一音节之句读,一文义之句读。如《商颂·玄鸟》章“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按文义当于“天命”绝句,“玄鸟降”绝句,“而生商”绝句。

90.△《诗经》最难句读,《书经》最难解释。

91.△古人文多用配字。如《出师表》“危急存亡之秋”,“存”字系配字;《游侠传·序》“缓急人所时有”,“缓”字系配字。

92.【不录】天下有不通之文章,无不通之语言。

93.△凡人说话,多顺言相反之字。如云“利害”,此本言“害”而连及“利”;“兄弟”,此言“弟”而连及“兄”;“且夫”,“且”此也,“夫”,彼也。《诗》云:“匪且有且,匪今斯今。”即“振古如兹”之义,亦连言字也。

94.《史记·屈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 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此当从“死而不容”断句,与上文“方正之不容”句法正合。“濯”通“ 浊”,“濯淖”与“污泥” 意同。“自疏”直贯 下文, 谓自远也,为一句之动字。后人以不解“濯”字之故,以“死而不容自疏”为句,而以“淖污泥”三字皆释作“泥”,非也。又《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淹没而不称,悲夫!”旧多从“趋舍有时”断句,殊不可解。当读“趋舍有时若此”为句,“此”字正指上文夷齐、颜子而言。“趋舍”者,汉时语,当作举动行为解。类,大率也。又《货殖列传》:“及秦文、孝、缪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献、孝公徒栎邑,栎邑北郤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中略】千里无所不同,唯褒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徐广于“隙”字断句,曰:“隙者,间孔也。地居陇蜀之间要路,故曰隙。”解释是矣,惟下句无动字。盖“隙”当属下读,直贯“陇蜀之货物而多贾”八字。“隙”又与下文“北郤戎翟”之“郤”为一字,同字相避也。其义亦即与下文之“绾毂其口”同。【焯案:方苞云,“隙”字属下读,与后文“东绾濊貊朝鲜之利”文正相类,盖居其隙而并受之也。先从父说暗与之合。】《货殖传》又云:“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俗本“祭祀进醵饮食”分两句读,非也。“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十字,与下文“被服不足以自通”句为对文,“进”与“赆”通。

95.△今日籀读古书,当潜心考索文义,而不必骤言通假。当精心玩索全书,而不可断取单辞。旧解说虽不可尽信,而无条条逊于后师之理。廓然大公,心如明镜,然后可以通古今之邮,息汉宋之诤。

96.【已详《尔疋音训》 〔63〕 】△《尔雅·释诂》:“诏,相,导,左,右,助,勴也。”案:凡能释字,皆当以易识常见之字为之。“勴”字不常见,不当为能识 〔64〕 字。“助”当在“勴” 下,今本误倒。

97.郭璞《尔雅注》,其要义在《释草》以后诸篇。

98.△《康熙字典》以颜真卿《韵海镜原》为蓝本。

99.【未录】孙奭《孟子疏》、《史记索隐》皆文理不通。

100.△【已录】《经典释文》中有“本作”“本亦作”“亦作”“字亦作”,皆陆德明原文;有“本今作”,乃后人据其时本,注异同于陆氏 书内,非陆氏 原文也。或问《谷梁》释文两云“释旧作某”何谓?余答曰:“此宋时校者之词,非陆 本文。‘《释》旧作某’者,《释文》旧本作某 云尔。” 〔65〕

101.△韩退之七古句以三平落脚,不便诵吟。

102.△作散文宜邂双字。

103.△词分令、慢二种。令起于诗,为唐代之清乐,与绝句同式。令之所起,先于近体。隋炀帝时已有之。其声音易调,声律与诗相似。慢起于歌辞,为唐代之燕乐,燕乐起于琵琶,慢之成立,至宋徽宗时周邦彦始达完善。其声音难调,声律与诗不相似。

104.温飞卿《菩萨蛮》“新贴绣罗襦”,贴,买也;罗襦,今之汗衫。又“水晶帘里颇黎枕”,颇黎即玻璃,古谓之碧琉。又“人胜参差剪”,“胜”本字作“䋕”,簪属;人胜,谓胜如人字形【Λ】。又“双鬓隔香红”,香红即面也。又“绣帘垂箓簌”,箓簌即流苏。

105.△郑《易》学费氏,而参以京房爻辰之说。

106.△《诗》毛传之反切,皆北魏刘芳所为。

107.△前人所称上帝,即谓北极星。

108.△古史资料可分三端:一曰载籍,典谟之文是也;二曰传闻,古哲传述之辞是也;三曰痕迹,甲骨鼎彝之属是也。

109.【已录】△读《汉书》宜知四事:一曰求字诂,二曰通句读,三曰证经义,四曰考史法。

110.【已录】△《汉书》中多古文旧说,盖班氏笃信古文故也。

111.【已录】△王子雍《古文尚书》二十五篇虽属伪作,然其可取者有三。子雍读书甚多,取材宏富,可取一也;其注文甚美,胜于潘朂之《九锡文》,陈琳之《讨曹檄》,可取二也;子雍注书甚多,其《毛诗》《仪礼》注颇为后儒所采,他经注若此,《尚书注》亦可知,可取三也。

112.【已录】△《诗经》凡郑与毛异训者,不皆驳毛之词,实多申毛之处。如《邶风·北门》之卒章“王事敦我”,毛云:“敦,厚。”郑云:“敦,犹投掷也。”盖毛意以为王事厚加于我之身,郑意以为王事投掷【尤今俗言丢。】于我之身,义异而实同也。

113.【不录】郑君解兴诗极佳,往往引申毛公之意。

114.【不录】郑君于《民劳》《节南山》等篇多就事发议。

115.【未录】《诗疏》称毛以为者,多王肃辞。

116.【未录】王子雍说《诗》有胜康成处。

117.△集解之学始于郑君。

118.△《易·坎》:“有孚,维心亨”。此言心学之始。

119.△贾韦《国语》注、二郑《周礼》注、服虔《左传》注,皆采《易》费氏说。陆氏《易释文》引费氏《易》者数处。

120.△自刘歆以前,今文师已多通古文之学者。如孟喜传古文《易》,见《国志·虞翻传》裴注。

121.△古文可分书本与师说二耑。书本有前出后出之异,师说有先师后师之分,内蕴不 明,易迷涂径。

122.△诸经皆先有古文,后有今文。唯《论语》今文独在古文之先。

123.△《鲁论》皆古文。

124.【已录】△许君《五经异义》至为严谨,其说无一字无来历。

125.【已录】△郑君引古文经,多用己所改定之字,虽称古文某作某,每非原本之旧。

126.△《郊特牲》注:“诸侯事五庙,于曾祖以上称曾孙而已。”此“齐衰三月”章,但有曾祖父母之故。

127.△“《谷梁传》汉初始作”说见《大禹谟》正义,与《郑志》及《范氏集解》不合。

128.△《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之中,只荀卿宜提行。

129.△《太史公自序》“上述陶唐以来,至于麒止,自黄帝始”句,盖隐以孔子修《春秋》自比。

130.【未录】唐代版图辽廓,行征兵之制。人民皆有戍边之务,故诗人多戍客思妇之什。及征兵之制废,此类之作遂少矣。

141.△读史分字、义、音、句四者求之,此属文学之事。又人、地、官、年、事、制、言、文八者,此属小学之事。

142.△《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即范书《独行》《逸民》两传所本。

143.《老子》“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四语,须细玩上下文,方明白其义。世人专执此四语以为说,遂谬谓老子有出世之想矣。

144.△《李义山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可”字作“岂”字解。唐诗“可”字多如是解,不独《李义山诗》为然。

145.△义山《无题》诸作皆述其有求于人而不见谅之词,或目为香艳之作,非其实也。实则义山诗之近于香艳者不在《无题》,乃在有题。如《曲池》一首,“日下繁香”“月中流艳”,不谓之香艳不可也。

146.△学桐城文者,为格律所限,多不能畅所欲言。又以喜用情韵不匮之笔,故有不当言而言者,此所以可议也。

147.【已录】△《公羊》庄二十四年:“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传曰:“其言入何?难也。其难奈何?夫人不偻,不可使入,与公有所约,然后入。”《解诂》曰:“偻,疾也,齐人语。约,约远媵妾。夫人稽留,不肯疾顺公,不可使疾入。公至后,与公约定,八月丁丑乃入。”段玉裁以为“偻”即“娄”,“ 娄”即“屡”。孔广森以为“偻”训“俯”。俞正燮以为“偻”即“搂”,训牵曳。朱骏声以为“偻”即“数”,实为速。按何解为“疾”不谬;段以为“偻”即“娄”亦是,惟“娄”不读“屡”耳。此“偻”即《左》定十四年“既定尔娄猪”之“娄”。《集解》曰:“娄猪,求子猪也。”《音义》曰:“娄,《字林》作

。”案,《说文》:“娄,空也。从毋、中、女,空之意也。”是“娄”即妇人求男子之意,引申则为凡牝求牡之称,《字林》所作则后起字也。“夫人不偻”者,不亟于与公成昏。故何氏谓不肯疾顺公。段、孔、俞、朱皆未得解。

附图:

脚注

(向上滑动阅读)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国际化、标准化的古籍印刷通用字字形规范研究”(项目号:15ZDB096)的阶段性成果。

〔1〕 陆宗达《我所见到的黄季刚先生》,载程千帆、唐文编《量守庐学记》,第10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2〕 李庆富《蕲春黄先生雅言札记》,《制言》1937年第41期,第1-7页。

〔3〕 黄侃讲,黄席群、闵孝吉记《量守庐讲学二记》,载张晖编《量守庐学记续编》,第9-1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4〕 金毓黻《成均摭言》,载虞和平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料丛刊·848·文教 教育》,第123-133页、第293-313页、第477-497页,大象出版社,2016年。

〔5〕 黄焯《黄先生语录》,载黄侃、黄焯撰《蕲春黄氏文存》,第217-229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6〕 是编为黄焯生前摘录辑成,后由王庆元整理刊布,黄侃著、王庆元整理《量守庐论学札记》,《人文论丛》1999年卷,第1-27页。

〔7〕 黄侃讲,黄焯记《黄先生语录》,载张晖编《量守庐学记续编》,第1-8页。

〔8〕 此稿已于2021年8月8日在博古斋网络限时拍卖“第十四期:纸杂文献专场”中为藏家竞得(拍品序号21),详情可通过“博古斋在线”微信小程序查看。

〔9〕 武酉山《追悼黄季刚师》,载程千帆、唐文编《量守庐学记》,第96-98页。

〔10〕 《公羊解诂》此句作“不可使即入”,语录稿盖误记作“疾”。

〔11〕 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第6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

〔12〕 同上书,第8页。

〔13〕 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第2页。

〔14〕 同上书,第221页。

〔15〕 黄侃讲、黄焯记《黄先生语录》,载张晖编《量守庐学记续编》,第2页。

〔16〕 详参王宁《师古而非复古 坚守而不保守——论章炳麟黄侃国学研究和教育中的使命意识、独立思想和严谨学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103-107页。

〔17〕 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第225页。

〔18〕 陆宗达《训诂浅谈》,第34-40页,北京出版社,1964年;陆宗达《训诂简论》,第83-96页,北京出版社,1980年。

〔19〕 吉川幸次郎《南京怀旧绝句》,载张晖编《量守庐学记续编》,第80-81页。

〔20〕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第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1〕 同上书,第115-116页。

〔22〕 黄侃讲,黄焯记《黄先生语录》,载张晖编《量守庐学记续编》,第8页。

〔23〕 “以”,《札记》作“须”。

〔24〕 “中国”,《札记》作“天下”,《语录》沿用稿本。

〔25〕 《札记》于“学术”后有“有”字。

〔26〕 “当”,《札记》作“应”,《语录》沿用稿本。

〔27〕 此句《札记》作“《九经古谊》及日记”,《语录》沿用稿本。

〔28〕 “为后世负责”,《札记》作“负责后世”,《语录》沿用稿本。

〔29〕 《札记》作“近人王闿运能背全部注疏,康有为能背《汉书》《杜诗》”,后《语录》删去稿本“近人……《杜诗》”句,又于“乃能为赋”后增“此可知其要矣”句。

〔30〕 《札记》无“则”字,《语录》沿用稿本。

〔31〕 “数”,《札记》作“四”,《语录》沿用稿本。

〔32〕 《札记》无“之事”二字,《语录》沿用稿本。

〔33〕 “皇皇”,《札记》作“惶惶”,《语录》沿用稿本。

〔34〕 《札记》无此句,《语录》沿用稿本。

〔35〕 先钞作“季孙之爱我,美疢也;孟孙之恶我,恶石也”,后划改如此。

〔36〕 “必可……推翻旧学”句,《札记》作“必可助长于旧学,未能一切推翻旧学也”,《语录》沿用稿本。

〔37〕 此句《札记》、稿本均为小注,《语录》提为正文。

〔38〕 整条划去。

〔39〕 “从”,《札记》作“以”,《语录》沿用稿本。

〔40〕 此二句《札记》作“章学诚曰六经皆史也,此言须加以修改。”

〔41〕 《语录》此条变化较大,兹摘录如下:“《汉书·艺文志》谓六经者王教之典籍,章实斋本之,因有六经皆史之说。惟章语实有未合处。史学只经学之一部分,经学于垂世立教大有功焉,故经学为为人之学。”

〔42〕 “中”,《札记》作“之”。

〔43〕 “见”,《札记》作“限”。

〔44〕 “二”,《札记》作“一”,《语录》沿用稿本。

〔45〕 “三”,《札记》作“一”,《语录》沿用稿本。

〔46〕 《札记》于此处分为两条,稿本合为一条,《语录》沿用稿本。

〔47〕 “学”,《札记》作“之”,《语录》沿用稿本。

〔48〕 《札记》于“即变”后有“焉”字,《语录》沿用稿本。

〔49〕 此句《语录》改为“经学之道亡”。

〔50〕 “科学”,《札记》作“科举”,《语录》沿用稿本。

〔51〕 《札记》于“有之”后有“也”字。

〔52〕 《札记》于此处分为两条,稿本合为一条。

〔53〕 《札记》无“故曰”二字。

〔54〕 “语文”,《札记》作“语言”。

〔55〕 “小注”,《札记》作“小句”。

〔56〕 《札记》此条后有“段氏《说文解字注》,唐以前书无不见者”一条,《语录》亦未录入。

〔57〕 《札记》无“代”字。

〔58〕 “源”,《札记》作“原”。

〔59〕 “本来”,《札记》作“未来”。

〔60〕 此条二“乃”字,原钞均作“然后”,与《札记》合,后划改如此。

〔61〕 “关于……读也”,整句划去。

〔62〕 《语录》于“古今名人”后增“学术之成”语。

〔63〕 《尔雅音训》系黄焯整理黄侃手批《尔雅义疏》而成,其中专门汇集与声训相关的批语。与此条语录相关的批语见《卷上·释诂第一》:“‘左,右,助,勴也。’《关雎》笺:‘左右,助也。’疏以为《释诂》文。【《文选·求加赠刘前军表》注引:“左右,助也。”】证之《说文》,训‘

’为‘助’,【“勴”为“

”之省,《玉篇》:“勴,助也。”《广韵》:“ ,助也。”又“勴,助也。力御、力胡两音。”】《大宰》注训‘诏’为‘助’,《序官》注训‘佐’为‘助’,《说文》训‘右’为‘助’。此文应以‘助也’统上诸字,‘ ’应在‘助’上。且郭注无‘ ’必在‘助’下之明文,《释文》又无可考,此唐以来传本倒植也。”详黄侃笺识《尔雅音训》,第26页,艺文印书馆,1978年。

〔64〕 按“识”字当为“释”,或为笔误。

〔65〕 按前第83条与此条后半重复。

本文原载于《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

作者简介

张祎昀,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2021级博士研究生。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