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的皇后富察氏去世,大清官场从一派和风旭日变成了人人自危,也就在当年,汉臣中的翘楚张廷玉注定有一个劫。
自从张廷玉提出退休后,屡屡受到乾隆帝的冷嘲热讽,到了最后,乾隆竟撕破脸皮,把十几年来对张廷玉忍住没说的话都说了出来,他直截了当指出,张廷玉没有资格配享太庙:
“试思太庙配享,皆佐命元勋,张廷玉何功绩勋猷而与之比肩乎?”
在说完了这段话以后,乾隆帝还把历代配享之臣开了个名单,送给了张廷玉阅看,并让他明白回奏,自己配不配得上配享之荣?
事情的结果一目了然,廷臣也达成一致意见,认为张廷玉不应配享。于是,张廷玉被乾隆帝明令取消了配享资格,回到了安徽桐城老家。
然而,厄运却接憧而至,张廷玉在老家刚刚平静下来,朝廷中又出了一件祸事:张廷玉的亲家四川学政朱荃,在母亲去世后,为了挣点“考试费”,居然隐瞒母丧消息,“匿丧赶考”,为御史所参。
乾隆又一次想起了张廷玉,因为朱荃仕途起步,就是因为受到张廷玉的举荐,何况后来又和他做了儿女亲家。这样一个品行卑污之人居然受了张廷玉的举荐,可见张廷玉并不像自己说的那样“清白”。
展开全文
在处理了朱荃后,乾隆迁怒张廷玉,发下谕旨,收回以往三代皇帝对张廷玉的一切赏赐,以示惩罚,他派出自己信任的内务府大臣德保,去执行这个任务。在出发之前,乾隆特意把他召进宫,秘密叮嘱一番。
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德保来到张家。张廷玉早早就在门口迎候,并把三朝皇帝所有赏赐都收拾好了,准备交给德保。可没想到的是,德保不但带了十多名随从,还带了二百名兵丁。
这些人显然是事先准备充分,进了张家,不由分说,以查找是否有遗漏为名,开箱砸锁,挖地三尺,居然抄了张廷玉的家。
原来,在德保出京之前,皇帝秘密嘱咐,到了张家,一定要借查找皇帝赏赐之名,严格检查张廷玉私人文件及藏书,看看其中有没有对乾隆的怨恨之词。
在细细审查后,德保一无所获,他对这位张阁老不禁佩服得五体投地。作为一个文臣,谁也保不住会用文字发泄心情,在书信日记中品评人物,说几句牢骚话。但是张廷玉却没有这样做,在他的数百封私人书信中,没有一字涉及政事。
德保虽然素知张廷玉以谨慎闻名,不过他没有想到他会谨慎到如此程度,这三朝元老真是成了精了。要知道,这次抄家,如果稍有把柄被抓住,张廷玉就必然要身首异处,这恐怕也是乾隆的本意。
张廷玉虽然躲过了一死,但既然被抄家,名誉已经彻底丢尽,随后上了一道请罪的折子,请求乾隆严加治罪。
乾隆毕竟是“宽仁之主”,发布上谕,宽宥了张廷玉的“罪过”,但免不了要借题发挥,对张廷玉又痛斥了一顿。经过这场问罪,张廷玉被完全击垮,他修炼了一辈子的臣术,最后还是一败涂地。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在家中苟活了五年,最终病死。消息传到京城,乾隆帝也感到一丝悲痛,毕竟他们君臣相处了十几年,回想张廷玉一生所作所为,他感觉到对张廷玉确实苛刻了点。
毕竟,张廷玉为大清辛辛苦苦工作了近五十年。于是,乾隆帝做出眷恋老臣的姿态,宣布宽恕张廷玉的一切过失,仍命他配享太庙,抚恤如常,谥文和。太庙里面那块冷猪肉,在乾隆恶作剧般反复折磨多次后,终于又摆到了张廷玉的嘴边。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帝写下了一系列怀旧诗,怀念自己驾下的五位大学士。其中也包括了张廷玉。在诗的注解中他说道:
“张廷玉虽有过,余仍不加重谴,仍准大学士衔休致。及其即卒,仍令配享太庙。余于廷玉曲示保全,使彼泉下有知,当如何衔感乎?”
乾隆在这个时候还作诗提到张廷玉,多少也可以反映出他的一点愧疚之意,只是碍于帝王面子,很多话不好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