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对新能源车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特斯拉降价打响第一枪,紧随其后是AITO问界与小鹏汽车,纷纷官宣降价措施。
春节期间,我去了一家北京比较出名的新能源车商超,店内看车人络绎不绝,但与各家销售的聊天中不难发现,特斯拉降价对订单的影响很大。笔者观察,不少看客更是直接了当问销售,这车比特斯拉还贵,哪里比它好。
特斯拉好似变成了每个店里绕不开的话题,足以证明特斯拉此次降价对消费者的影响。
部分网友甚至喊出“感谢特斯拉”的话带节奏,认为是它拯救新能源车。说实话,我们不应该感谢特斯拉,毕竟它不是苹果,走体验与品质路线,特斯拉成本控制的原则,使得车辆很多缺点显而易见。
然而从汽车行业的角度来看,这条鲶鱼突然摆动的尾巴,使得新能源汽车产生更大焦虑,不经意间让竞争快速进入下一阶段。
回看2022年1月份,当时新能源汽车处于快速爆发期,比亚迪、特斯拉的第一阵营,蔚小理、埃安等处于第二阵营,传统主机厂逐渐入局。新能源市场足够大,各家企业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
根据价位区间来统计,比亚迪牢牢占据10-20万区间市场,特斯拉则主打20-30万元区间,高端市场则是蔚小理天下,颇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分,格局初步形成,且有长期稳固的态势。
随着越来越多选手的入场,各价格区间竞争越来越卷,外加特斯拉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去年并未完成全年目标,这也为今年年初降价埋下伏笔。
特斯拉开年这次降价,让新能源车市场提前进入“厮杀期”。
价格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特斯拉降价直接刺激消费者需求,在1月份基本把一季度的订单都拿到手。
其他企业到底要不要降价?笔者认为还是需要的,毕竟用户体量摆在那里,都转头去特斯拉直营店订车,自然订单会受影响。
毕竟特斯拉产品实力摆在那里,马斯克的人设与背后品牌附带的向往,让消费者对特斯拉迷之神往,尽管车辆本身问题颇多安全事故不断,好像各宗教之间,想说服对方很难一样,特斯拉仍有大批粉丝簇拥围观。
因此,其他车企唯有采取降价行为,才能让更多理性的消费者的视线停留在产品上,所以大概率会有更多品牌选择官方降价,或在终端价格上有所动作。
本就不赚钱的新能源汽车,提前进入搏杀期,对于ALL IN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来说,显然不是一件好事,卖电动车本就不赚钱,加上降价甚至变为卖车赔大钱,使得部分新势力盈利变得遥遥无期。
可是不卖车便会面临更为重要的存活问题,现金流如果撑不住的话,今年看到新能源汽车品牌倒下是大概率事件。
特斯拉的降价,让市场变为一家通吃的局面?显然不是的。
新能源汽车想存活下来,光是产品力强还不够,需要与用户走的更近,想明白用户到底在想什么?用户在哪里看内容,想看到怎样的内容?这往往更为关键。
以特斯拉举例,我们鲜有见到特斯拉大讲产品特性、加速、刹车、巡航精准度,但背后的某项技术却被持续包装,更被不少消费者认为行业绝对领先。
明明很多技术特斯拉不是最先进的,但偏偏用户会认,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用户对汽车并不敏感,会有钝感力。用户选择车一般会看几个品牌,买的人多不多?靠不靠谱?先进不先进?大多数用户看到的,往往不是数字,而是这个数字背后的故事。
最近与不少特斯拉车主沟通,多数车主直言购买特斯拉后后悔,说后面换车绝不会选择特斯拉。
从造车的角度,中国品牌更理解消费者需求,所造的车更符合消费者的审美,只有体验过才能理解,因此特斯拉目前卖得好,不代表以后卖的也会好。
重新让消费者树立新能源车的购买观念,往往更好,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与坚守。
对于新能源车市场,实际上还有很多需求未被满足。以燃油车、混动、纯电动车为三类划分,相对而言,更大的进攻机会在于混动车型。在今年,我们也会看到广汽、长安、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更多的新能源产品出现。
相比纯电动车,混动车毕竟不受电池调价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折中的产品特性更能满足于用户对于短途+长途的使用场景,关键是能够避免与特斯拉为代表的纯电动车正面交锋,因此我们看到混动车的增长,会在今年成为新的增长市场。
根据海外媒体消息,特斯拉在3月1日将公布下一代产品平台,关键信息会推出更小尺寸的车,外加4680电池的使用,成本有望降低一半,新车售价或在15万左右。
对于其他汽车品牌来说,特斯拉这条鲶鱼正变得越来越可怕。
2023年特斯拉让更多企业极为难受,好的一点是汽车市场足够大,用户需求与定位仍未被满足,与用户走的更近,而非传统造车的模式,才能有效应对特斯拉引发的这场“价格战”。
用传统的那句话讲:打响“价值战”,而非“价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