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天然的记忆里,小时候过年,一家人聚在一起往门上、窗户上贴春贴、窗花、福字,其乐融融,年味十足。那时候,窗花都是用红色的纸剪出来的,寓意人们的生活红红火火。对于她来说,这是习俗也是过年的记忆。如今,多年过去,她拿起剪刀剪出一幅幅精美的窗花,将这份记忆传递给更多人。
1月16日,记者来到书院门。每年春节前夕,这古玩一条街摇身一变,从幽静闲适变得张扬喜庆。摆摊的民间艺人们纷纷拿出绝活,写对联、写福字、画年画、剪窗花,这不,年味儿就来了。
“这个是新红纸的,比老红纸亮一点”“那个是宣纸,双面红”“剪纸是圆形的,寓意着团团圆圆”……郭天然站在自家摊位前,一边剪纸一边张罗着生意。摊子上剪纸的样式很丰富,有福字、团花、兔子举福,很有新春气氛。
郭天然今年66岁,从祖辈起就在书院门附近生活。从小耳濡目染的她,不仅会剪纸,还会做花饼、写楷书、画花草。“小时候跟着我母亲学习了剪纸的基本技巧,算是启蒙,慢慢地通过练习逐渐掌握了这门技艺,后来家里过年时的装饰都是由我亲自操刀的。”郭天然言语间透露着自豪。
她回忆,1996年前后,一批来自河北的外地人在书院门开始卖成批的手工剪纸,这些剪纸很有艺术性,激发了郭天然重拾手艺的想法。“那段时间是一个回生的过程,我模仿、练习,也就越剪越熟,越剪越好。”现在,郭天然家中还保留着20年前的剪纸。
剪纸并非字面意思那么简单,除了剪,还有剔、刻、雕等工艺,因此想要完成一幅好的作品并不容易。郭天然说普通窗花她一天最多可以剪十张,大幅的则三天才能完成一张。需要“刻”的地方越多,细节就越丰富,耗时也会更长。今年这批新春窗花共400余幅,是她利用两个半月时间完成的。
有人把剪纸当爱好,有人把它当生意。对郭天然来说,剪纸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我喜欢顺其自然,干这个也不追求啥,但既然要做,那我就做好。大家对我手艺认可,我也会有成就感。”
现如今,商业化的年货装饰纷纷出现,更适应当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手工剪纸不再被多数人选择。聊天中郭天然说:“对我们手工艺人来说这些东西的出现的确是一种冲击,但剪纸这门传统手艺绝不会消失,会有一代代人坚持下去,传承下去。”
眼下,人们都在张罗着购买年货,清扫房屋,辞旧迎新。“我给家里也留了一些自己剪的窗花,准备和女儿一起装扮,迎接新年。”郭天然笑着说。(三秦都市报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白懿心 刘天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