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析 初中 概念 化学

初中化学概念辨析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1 15:15:27 浏览3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化学概念是用极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反复琢磨的,具有严密的完整性和科学性。通过它,把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化学知识融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它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各种化学问题的思维形式和手段。因此,深刻地理解化学概念的含义、灵活地运用化学概念解决一些化学问题,对于掌握中学化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有的同学在学习中不大注意概念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对某些概念似懂非懂,不了解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常常把两种意义相近的概念混淆起来。本文特将初中化学中一些意义相近、容易混淆的概念归纳比较如下,以帮助同学掌握它们。

1、烟、雾

大量细小固体微粒分散在气体中的现象叫烟。而由大量细小液滴分散在气体中的现象叫雾。可见,烟和雾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常常说: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生成白烟;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为产生白雾。

2、组成、结构

在描述物质的结构时,常常用“组成”和“构成”二词,但它们的使用是分别严格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当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物质时用“组成”、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物质时常用“构成”。如说二氧化碳应该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说二氧化碳分子应该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的。

3、爆炸、炸裂

爆炸是物质非常迅速的化学或物理的变化过程,在变化过程中能迅速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大量的气体,产生高温高压、体积急剧膨账,形成巨大的冲击力,是一种剧烈的现象。

炸裂则由于物体因局部受热且不均匀,而导致物体局都出现破裂裂痕的现象,其破坏程度不如爆炸的危害强烈,一般只导致仪器设备的损坏。

4、干馏、蒸馏

干馏是把某些含碳的物质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其分解的过程。其原料一般为固体,反应产物中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均有。

展开全文

而蒸馏是根据液态混和物中各物质沸点的不同,将其中各物质从混和物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其原料为液态混和物,冷却后分离开的物质也为液态。如用普通水蒸馏制取蒸馏水,是一种物理变化。

5、溶解、熔解

“溶解”与“熔解”虽然读音相同,字形相近,但含却有本质的不同。

溶解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通常称为溶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通常称为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此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伴随着热量、浓度、体积等的变化。溶解的结果,使溶质、溶剂间产生作用,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和物。

熔解是指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只是一个物理过程。熔解过程中要吸收热量,且在晶体未全部熔化成液体之前的温度都始终保持不变,熔解是同一种物质吸收一定的热量后,从固态变成液态,即仅发生了状态的变化,熔化后的物质分子并未发生改变,是一种物理变化,熔化后的物质仍为纯净物。

6、溶解性、溶解度

溶解性是一般地说明一种物质溶解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理物性质。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来粗略地表示。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通常100克水)形成饱和溶液所溶解的溶质的量,其单位为克。是物质在100克溶剂里溶解的最大值;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7、潮解、风化

潮解和风化从现象上看,似乎是两个相反的可逆过程,但从本质上来说,它们并不可逆。风化是指结晶水合物在常温和干燥的空气里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是化学变化。潮解则是晶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晶体表面逐渐形成溶液的现象。它不仅仅是无水物获得结晶水的现象,还包括形成溶液的过程,是物理—化学变化,容易风化的物质就不容易潮解,同样,容易潮解的物质也不容易风化。

8、水合物、水化物

水合物通常指含有水分子的物质。水合物里水分子的结构基本上没有变化,如CuSO4·5H2O中其中的水基本上仍以H2O的形式存在。但水合物中的水一般不太稳定,受热甚至在常温下就容易失水。

水化物是物质与水化合生成的新物质,这种物质中无水分子存在,水分子已被拆散并成为其新物质的组成部分,如:SO3的水化物为H2SO4,CaO的水化物Ca(OH)2。且这些物质一般比较稳定,不易分解失水。

此外,二者的命名方法也不同。结晶水合物,如CuSO4·5H2O叫五水硫酸铜,FeSO4·7H2O叫七水硫酸亚铁:而SO3的水化物H2SO4叫硫酸,CaO的水化物Ca(OH)2叫氢氧化钙。

9、电解、电离

电解是在电流的作用下,电解质离子在溶液中作定向运动,在两电极上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电离是电解质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自发地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它是电解过程的基础和前提,如果电解质不发生电离,就没有能导电的微粒存在,电解过程就不能正常进行。

10、金属性、金属活动性

金属性和金属活动性是既有差异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

金属性是指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的难易程度。金属性的强弱通常用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电离能(气态原子失去电子成为离子时所需的能量)大小来衡量。

金属活动性即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金属的活动性是反映金属在水溶液里形成水合离子倾向的大小,也就是反映金属在水溶液里起氧化反应的难易的,它是以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为依据的。

金属性强的元素,一般来说它的活动性也大,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例如:钠的一第一电离能比钙的第一电离能要小,因此钠的金属性要比钙强。但是钙在水溶解中形成水合离子的倾向比钠大,即钙的标准电极电位比钠要负,所以,钙的金属活动性比较大,铜和银也是类似上述的情况。

由此可见,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两者概念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金属性”和“金属的化学活动性”混为一谈,也不能把“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说成“金属性顺序表”。

11、酸、酸性

酸是化合物中的一类物质,是电离时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纯净化合物。

而酸性则是指溶液中当H+离子数目多于OH-离子数目时,具备的一种化学性质。

酸和酸性是两个既有联系而又不同的概念。如:硫酸是酸,其水溶液中的H+离子数目多于OH-离子数目,所以有酸性。但是,酸性溶液不一定就是酸溶液,而酸溶液一定显酸性。

12、氧化物、含氧化合物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aO、CO2等。含氧化合物则是指所有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并不特别强调由几种元素组成。如:KClO3、NaOH、H2SO4、CaO、CO2等都是含氧化合物。二者的相似之处是都含有氧元素,不同之处是氧化物强调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含氧化合物则无此要求。

13、氨、铵

氨是氮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其分子式为NH3,能单独存在,整个分子呈电中性。

铵是指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其符号为NH4+,不能单独存在,只有在铵盐或氨水中与另一种阴离子(酸根离子)同时存在。

总之,通过上述列举分析可见,一些化学概念的意义是相近的,或音是相同的,我们在学习中,既要掌握概念中关键的字,词的含义,注意概念的严密性与灵活性,做到“严而不死,活中从严”,注意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弄清概念的使用范围,灵活地运用化学概念解决有关化学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分析、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