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寻蟹记第五站:绍兴-海宁钱塘江
早上去酒店后面的小区里参加完绍兴的全员大核酸后,想着昨晚老爸没和我们一起逛仓桥直街,虽然晚上的老街并没给我任何惊喜,但现在就隔几步路,不如带他去看看,顺便去吃个老奶奶家的臭豆腐。于是顺着巷子往东走,不想几分钟后,一幅恬淡素雅、宁静安和的水墨画悄然无息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原来仓桥直街的美并不在满是商业化的直街里,却潜藏在了老台门后这“一河五街”间的枕水人家中。没有乌篷船的清晨,幽深寂静的河道像极了一条通往历史的天空之镜,映着蓝天白云下的乌瓦白墙,也映着老绍兴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古朴与安然。
古时绍兴河网纵横,这里是人们坐船登陆的澄陽河埠,向东走便是昨晚我和老妈逛过的仓桥直街路口,名“石门槛”。清朝时达官贵人上岸后要换马车或牛车去目的地,由于牛马是当时车的发动机,牛粪、马粪也满街都是,为了使去往衙门的道路整洁卫生,官府便在这里设置了一道45厘米高的石头做门槛,把马车、牛车挡在外面。民国后石门槛虽被除,街口却保留了它的名字,如今从这里向北的一段直街也是车辆不能进入的步行街。
展开全文
没有游客的老街安安静静,所有的商铺都没有开门,就连网红老奶奶也还没有出摊,虽没吃成她家的臭豆腐,但我觉得此时的仓桥直街和昨晚的书圣故里才是老绍兴最美的样子。
回酒店吃了早餐,开启我们的第五站——去大名鼎鼎的钱塘江,观震撼无比的“天下第一潮”!
其实出发前做路书时,我本只打算每人花30元在盐官的钱塘江边打个卡,没打算观潮,因为我们预计到达的时间离潮来还有好几个小时,而我不确定当天的潮是否壮观,怕等了白等,所以计划看一眼钱塘江和陈阁老宅后便带爸妈奔阳澄湖吃大闸蟹。可无巧不成书,一场疫情,倒让我们体验了一次免费观大潮的难忘经历。
苏东坡的一首“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让所有人都知道了钱塘江大潮的自然奇观,但因此也让很多人产生了一个误解,以为每年只有中秋节后的三天才能看到大潮,但其实每个月的农历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都有大潮,且一天有两次,所以一年中有120天都可以观潮,只是八月十八那天的潮最大。
根据从古至今的观潮经验,如今从三江(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交汇处的闻家堰,到钱塘江入海口北部的乍浦之间130公里长的江段上,有十多个观潮点,其中以海宁县的盐官处最佳,加之清代宰相陈阁老的故宅也在此,所以今天这里已成了个收费景区。
不过既然钱塘江大潮是自然景观,也不能都收费,盐官附近的新仓、大缺口、老盐仓(只有观潮节期间收费)都是免费的,也都是极佳的观潮点。
其实我最初选择的是免费的大缺口,毕竟只为打卡,免费最合适,但发现从绍兴到盐官的车程最短,因为2022年7月,全长4.6公里的钱塘过江隧道建成了,开车不到1小时,所以为了省时间才又选择了盐官。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是金庸迷,在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中,乾隆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乾隆的弟弟就是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金庸采用了野史肯定是为让小说更好看,但或许也是生于海宁的他对家乡的一种情怀,所以花30元去看看乾隆“爸爸”的家也算是支持下金庸先生。
从周王庙下高速进入海宁后遇到了我们出行来的第二次落地检,比在舟山那次更严格,鼻拭子和咽拭子统统都要捅,鼻拭子结果当场出来阴性后才能离开。好在不是中秋观潮旺季,人不多,很快就完成了。
不过意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盐官景区要求有落地三天三检的阴性结果才能进。真是我来送钱你不要,非要送我免费潮。二话不说,驱车直奔原计划的大缺口。
大缺口在盐官景区以东11公里,本想着如果这一路能看到钱塘江,我们就算打卡完毕,去阳澄湖了。但这一路的钱塘江边都被盐官景区包围着,只能看到这盐官排涝处的钓鱼人。但若不是这样,此次我们就会和大潮擦肩而过,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盐官到大缺口的路上倒是绿树成荫,很是养眼。如果我们当初从绍兴直接到大缺口,其实也可以走钱塘江上的嘉绍大桥,但那样或许我们打了卡后也不会等潮,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大缺口不光观潮免费,入口处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免费停车场,不过此时来的人很少,停车场外摆摊卖货的本地人也很是寂寞。
查了健康宝,进了入口,按照保安大哥的指点沿着蜿蜒的小路向右(向西)走,这里虽不收费,却也处处干净、一路绿茵。
走了一段才走到有栅栏围着的江堤边,因为这一路各种情况的耽搁,此时已近中午11:30。大缺口比盐官离入海口更近,所以潮到时间也会比盐官早半个小时,我查了下潮期预报,今天12点多就能到,这分明就是要留我们观潮,既然是天意,哪能不接受。
不过此时,这条浙江省最大的河流——钱塘江的江面上还没一丝波澜,正午的日头把一切照得白花花。今天是农历九月十六,虽在农历七、八、九这3个潮水最大的月份里,但路上一个游客都没有,我不由得怀疑起即将到来的大潮到底靠不靠谱。
钱塘观潮始于汉魏,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两宋时期达到空前盛况,南宋时更把八月十八日定为一年一度的节日,今天的观潮节由此而来。
为了赞叹大潮的雄奇,历代文人都留下了绝美诗句,东晋顾恺之的“既藏珍而纳景,且激波而扬涛。”唐朝李白的“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刘禹锡的“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清乾隆帝也曾留下七绝:“镇海塔旁白石台,观潮端不负斯来;塔山潮信须臾至,罗刹江流为倒回。”还有毛爷爷的“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沿着栅栏向西走了不短一段距离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大缺口观潮点。这里没有高高的栅栏,可以毫无遮挡地与钱塘江近距离接触。虽是免费点,但依然有安保和巡逻执勤人员守护着游客的安全。
保安大叔是本地人,操着当地口音热情地告诉我们今天潮到的时间大概是12:12,可能会早点,也可能会晚点,但今天的潮会比较大,会很好看。我问你怎么知道的?他说我天天看呀,一会儿电视台都会来拍摄。
有了当地人的肯定,我的心一下踏实了。老爸高兴地指点着江山,江的那一边就是杭州的萧山。
这里之所以叫“大缺口”,是因为真的有一个大缺口。大潮还没来,零星的游客都在和大缺口拍照。
此时已是11:45,向西看还是毫无动静,不过其实此刻的潮水已经冲进河口、越过了嘉绍大桥,正从钱塘临江码头奔涌而来呢。
原本平静往东流入大海的钱塘江为什么会出现奔腾激昂、逆流而上的奇观呢?这全因日月合力与杭州湾天时地利的完美结合。
先说天时。我们都知道,海水受月球引力影响每天会有早晚两次潮汐,而当太阳、月亮和地球处在一条线时,引力方向一致,引潮力达到峰值,所以此时的潮汐最大。每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便是这“三体”处于一线的时候。
古时的科学虽不发达,但聪明的古人却能通过天象制定日历,并推算出大潮的日子。每月的第一天“初一”并不是随便选的,而是因为这天看不到月亮,但即将开启一枚新月亮。从第二天开始,弯弯月牙就会一点点长大,直到第十五天成为满月。
“初一”没月亮,是因为月亮处在了地球与太阳的中间,它对着地球的一面完全处于太阳的阴影里,所以看不到,古人把初一这种月相叫“朔”,满月之时叫“望”,满月其实就是地球处在了日月的中间。
那为什么发生朔、望时,月亮没有挡住太阳或地球没有挡住太阳呢?因为地球绕日的公转轨道面和月球绕地的公转轨道面有个5.3度的小夹角,所以朔、望时它们仨绝大多数时候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条直线排列,否则就会在初一和十五的时候发生难得的日食和月食。
按说按照这个规律,每月海水的两次最高潮也应该在初一和十五,但因为地球和月球的公转轨道都是椭圆形,受引力影响,这两球的公转都是变速,而非匀速,这就导致了有时候“朔”“望”到来的具体时间会有偏差,有时在当天很晚、甚至第二天才出现,因此有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若望时赶上月亮离地球近,则满月看起来更大,引起的潮汐也更大。
另外海洋接收引潮力也有滞后,天文大潮一般会发生在朔、望出现之后的一天半左右,即农历的初二或初三以及十七或十八左右,所以才会有了苏轼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在天文大潮的前后两天引潮力也会比较大,所以每月的农历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都有大潮,但由于地球的自转和月绕地的公转,每天的月升时间要比前一天晚大约50分钟,所以每天的潮汐时间会比前一天推迟50分钟。
那为什么全世界那么多入海的大江大河,唯钱塘江大潮被称之为“天下第一潮”呢?这就是地利的功劳。
我们在之前去舟山那篇走杭州湾大桥时讲过,钱塘江的的入海口杭州湾很独特,它本就处在东海西岸潮差最大的方位,而钱塘江在入海时又形成了一个大喇叭状的海湾,河口处“肚大口小”,湾口最宽处约100公里,而往里不到90公里的澉浦湾口就缩减到了29公里宽,再往里的海宁河段直接收窄至3公里宽。
所以在发生引潮力的日子里,涨高的海水大量倒灌入河口,由于前进的通道越来越窄,产生“狭管效应”,前一波潮涌还没进去,后一波就又赶上来,后浪推着前浪跑,潮水的力量越来越大、越来越急,从而形成了“涛如连山喷雪来”的壮丽奇观。说白了,钱塘江大潮就是因海水倒灌引发的潮涌踩踏事件。
而之所以秋潮比春潮更大,是因为秋季本就水位高,加之东南风对于东南向的河口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若是冬春的西北风则会泄力。人们为了避免大潮来时力量太大,对河道造成破坏,还在江边修建了跳水坝,每隔一段距离有一个,就好像汽车的减速带。
12点的时候当地电视台的人扛着机器也来了,有经验的果然都是卡点来。保安人员开始招呼游客不要站到围栏外面,我看到斜堤处有向上的台阶,便招呼老爸老妈登高远眺,还安全。刚好有位当地大哥也带着家人在此观潮。不一会儿他和我们说,“看,第一个潮来了!”
果然,西边远处白茫茫的江面上出现了一条小小的白线,但不一会儿便消失了,此时正是12:10。三分钟后,第二条白线依旧没成气候。我以为就这样了,大哥说别急,在后面。果然12:27,一条不高却极长极直的白线再次向我们移来,这次它没消失,反而越长越高,夹杂着隆隆的轰鸣声越跑越快,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大哥说这就是“一线潮”,这里看一线潮很漂亮。
随着潮水的越来越近,轰鸣声也越来越大,“白线”越长越高,逐渐变成了一堵灰色的水墙奋力前行。有些“墙面”支撑不住,倒塌下来成了白色的浪花,真真是“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横在浪花中”。
“水墙”迅速前移,但它不远处的后面又起了一道比它略高的“墙”,一墙赶着一墙跑,没跑多远,越来越高的“墙面”纷纷倒塌,变成了一个个排山倒海的浪头,呼啸奔腾、席卷而来,真乃“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此时一个冲天潮拍到岸上,吓得离围栏近的游客掉头就跑。大哥说上个月八月十八的潮最大,但因为有台风,这里关闭了,不过今天看到的也不错。我问他盐官看到的会更好吗?他说如果不看历史人文景观,这里观潮不比盐官差,他小时候看潮时每年都有人被大潮卷走。
在上千年前,古人还会借着大潮表演“冲浪”,即人迎着大潮,在潮水中做各种惊险的动作给观潮人欣赏。白居易的诗里就有描写,“春雨星攒寻蟹火,秋风霞飐弄涛旗”。
宋朝时,观潮弄潮更是上升成了最高规则的皇家活动,皇帝观潮时还有阅兵仪式。“弄潮儿”一词就是在那时诞生的,北宋文人潘阆在《酒泉子·长忆观潮》中写道:“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不过总为民着想的苏东坡就不赞成“弄潮”运动,他在被贬任杭州通判时虽很喜欢观潮,却在《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中写道,“吴儿生长狎涛渊,重利轻生不自怜”,他觉得“冲浪”太危险,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在经历了几个冲天潮后,刚刚万马奔腾的潮水像是在一场厮杀后稍做调整,开始以大波浪的形式向着上游的盐官蓄力进军。
经过那个大缺口时,大量潮水一股脑地涌了进去,像是杀错了方向士兵,在死胡同里较着劲。
此时跳水坝处的潮水真的好像在跳水,一跃一跃地十分可爱。
就当我以为结束的时候,大哥说,“看对面,南潮来了”。原来大缺口这里除了看一线潮、冲天潮,经常还能看到交叉潮或二度潮。所谓交叉潮是因江中泥沙淤积成沙洲,沙洲将东来的潮波分成两股,两股潮头在绕过沙洲后,会交会成形状不一的交叉潮,有十字潮、人字潮或丁字潮,呈现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奇景。
但有时两股潮并不会相交,东潮先过,南潮再来,形成二度潮。第二股潮在第一股潮的高度上进行叠加,会出现更高的潮位,如果流速大,会在撞到岸堤时掀起巨大的冲天潮,造成很强的破坏力。不过我们今天看到的二度潮很快就消失了。
潮涌过后,河面虽渐渐平静了,但河水已经涨到了与岸几乎同高的位置。大哥说18:00左右潮水才会完全退去,夜里会再来一次大潮。这次无心插柳的一次配解说的免费观大潮让我们一家都十分兴奋。
出来的时候看到围挡那片大缺口的石塘已经落到了这么远、这么高。我们如今觉得大潮好看,是因为堤坝牢固,可在久远的先民眼中,大潮并非美景奇观,却是吞噬一切的洪水猛兽。
发源于安徽黄山马金溪的钱塘江在流经浙江闻堰镇后才被称为钱塘江,古称“浙江”,因为在九溪向东北流的一段为竖着的“之”字形,又名“折江”或“之江”,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浙江省的母亲河,不过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罗刹江”,就是因为曾经的浙江大潮总会淹没一切,使民不聊生。
五代十国时,吴越国建都杭州,国王钱镠为了解决民众受潮汐之苦,将竹笼里塞满石头沉入江中堆砌成大石塘,塘外再打下木桩成为最原始的堤坝,建成了号称“八百年不倒”的捍海石塘,民间将石塘称为“钱塘”,这也使“浙江”改叫为了“钱塘江”。
随着历朝各代对钱塘江的治理,不再是祸害的江水反而成了发展的动力,两宋时期,钱塘江一带已成为富庶之地,后来元朝设立了“江浙行省”,明朝正式以钱塘江的原名“浙江”设立了“浙江省”,这便是浙江省的由来。
第五站费用:过路费53.2(高速公路ETC9.5折)
下一篇我们去品品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到底好不好吃。
不想跟团!也不想穷游!怎么用最经济的费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体验?更多既舒适又全面的自助游、自驾游,尽请关注游走在感性与理智间的“饕餮小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