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责

刖人的职责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1 10:10:02 浏览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文物档案

主角:刖人守囿车

体态:长13.7厘米,宽11.3厘米,高9.1厘米

出生时间:春秋

出生地:山西省闻喜县上郭村

藏宝地:山西博物院

这是一件非常高级的“看器”,也就是贵族把玩之物。它由青铜制成,一只手便可将它托起。器身呈厢式车形,安置有两大、四小一共六个轮子,可以挽环牵引或手推转动。车厢上部有双扇顶盖,盖顶有一蹲猴捉手,提动猴身便可以开启。蹲猴周边围绕着四只小鸟,用嘴轻轻吹动,它们即刻就能旋转飞舞。这里的秘密是,鸟的身体里设有一个转动自如的顶针装置,内部灌铅的小鸟重心向下落在顶针上,上轻下重,成为唤醒它们生命的原理。不仅如此,整个器物可活动的部位达15处之多,包括车厢前面的两扇大门。

这件青铜挽车的制作包含了浑铸、分铸、铸接,以及机械设计装置等多种工艺,其上的动物形体装饰则采用了阴线雕刻、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可以说,这是一件炫技之作,非常稀见。或许,它的拥有者曾经非常着迷于青铜器物的制造,他把融当时青铜顶尖工艺技术于一体的这件缩微物品带在身边,时刻把玩,最后还不忘给自己陪葬。

也许,这是最好的保存方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南闻喜县上郭村的周代古墓葬,先后进行了4次调查和发掘。在1989年4月到8月之间,发掘了8座西周晚期春秋早期的墓葬,出土了不少陶器和青铜器,其中就有这件青铜挽车。根据考古报告,挽车覆扣在棺内,当时的考古研究员张崇宁一眼看见,如获至宝。为防止意外发生,第二天,他便携带挽车乘坐火车返回太原,途中还遇上几位便衣警察,差点儿造成误会。

在挽车车厢大门左门扉上,嵌着一个全身赤裸、左足缺失的守门人。他的左手拄着拐杖,右手手臂夹着门闩,门闩从他的右臂腋下穿过。门闩能够左右穿插,控制门扉的关闭。因此,这件青铜挽车便被命名为“刖人守囿车”。

刖人,即受了刖刑的人。刖刑,即砍掉人的左脚。依照甲骨文字,以及考古发掘的殉葬者尸骨骨架分析,刖刑始于商朝中后期。根据现代法医学研究,早期刖刑的行刑部位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右腿自盆骨以下全部断去,左腿趾骨无存;一种是两下肢自膝盖以下全部被砍掉;一种是左腿自股骨以下被砍去,右腿自膑骨以下被砍去;一种是双手双脚均被砍去一部分。施刑部位包括股骨、胫骨和趾骨,行刑手段包括用锯、用刀或用斧。《国语·鲁语》记载,黄帝时开始形成“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的五刑制度。这种刑罚制度以肉刑为核心,以残害人的肢体和生理功能为主要内容,十分残酷。

西周时刖刑的行刑部位下移到髌骨以下,刖刑以“剕”为专用名。受过剕刑的人需要拄“踊”即拐杖行动,成为刖人的标志。春秋时期,齐景公暴政,国内遭受刖刑者甚多,致使市场鞋价低贱而“踊”价高涨。春秋之后,刖刑行刑部位继续下移,逐渐变截胫为斩趾,也就是切去脚趾,保留脚踵。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包括刖刑在内的肉刑被废除。

刖人活着的时候被安排看囿。《周礼·秋官·掌戮》里记载,当时有“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髡者使守积”五种对受刑者的使用安排。“刖者使守囿”,就是让刖人去守囿之门,“驱卫禽兽”。《山海经》中提到的黄帝苑囿可能是囿在中国最早的记录。商周时期,大量公有的山林川泽被发展成囿,以供诸侯生产、游乐、渔猎和祭祀。特别是西周,囿的规模大小按诸侯等级分制,“天子百里,大国四十里,次国三十里,小国二十里。”这些面积辽阔的囿基本上属于自然原始状态,很少有人力痕迹。到了汉代,囿改称为苑。南北朝以后,苑囿之中多植奇花异草,已经没有了最初的山野气息。

展开全文

从《周礼》中不难发现,那时在管理囿的人员设置上已经比较完善。由于囿大多呈自然风貌,隶属于司徒的管辖范围。司徒统管,下设具体人员各司其职。山虞负责管理囿中林木,林衡负责督审那些看守林麓的人,川衡负责管辖山泽交接地带,泽虞负责看守囿中水泽,迹人负责管理田猎事宜,雍氏负责防止民众私圈山苑,场人主管囿中果实和奇树,柞氏、藻氏分别负责囿中木草护理,囿人负责管理囿中禽兽。刖人则协助囿人,来守护囿门及周边防护,防止禽兽逃脱伤人,也防止民众偷猎。

到了春秋战国,囿的管理变得严厉。例如,杀死囿中的糜鹿等同于杀人。那些管理者如果违法,将会受到严惩。而秦时囿的管理采取法制化,但凡有过错,后果不堪设想。其中,根据考古发现的秦简记录,如果没有符传(入门证)或者钻孔进入囿内,以及骗取或伪造符传、借用或转借符传,男性要受到斩左足的刑罚。就是说,囿不仅接纳刖人,也会产生刖人。

刖人守护的囿内有很多野生或放养的动物,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多种,如麋鹿、鸟、鱼、蛇、熊、犀兕、虎、豹、狼、狐、狸、兔、猴、雉、马、牛、驹、犊、羔等等。这件青铜挽车上可以找到二十多个禽兽形象,而镶嵌的立体形象就有14个,包括猴、虎、熊、罴、鸟。

作为挽车看器,刖人守囿车目前可以称得上是孤例,但刖人守囿的文物实证还有不少。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西周晚期刖刑奴隶守门方鬲,正面开门,守门者为刖人。1963年陕西扶风县齐家村出土一件西周它盘,圈足下有四个裸体男子,均为受过刖刑的奴隶。1976年12月陕西扶风县庄白村出土刖人守门方鼎,右门外浮雕持一插关的刖人,现藏于陕西周原博物馆。然而从工艺水平和艺术高度来看,刖人守囿车的形象更为真实,场景性更强,印证史料更为具体,制作难度也更高,充分显示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青铜铸造业的先进成就。

此外,另有学者指出,厢盖上的四只小鸟当年制作之初完全可以因风自转,应该说是我国“相风乌”即“候风仪”的祖型。这一点发现,使得这件青铜看器除了其艺术价值外,也成为我国科技史上极其重要的资料。

显然,起初的赏玩者看重的是这件挽车的机巧。工匠赋予刖人守囿的真实,而赏玩者也不会以残缺为意。就像那些被殉葬的刖人,在赏玩者眼里,刖人被归入禽兽的组合,仅仅具有工具的价值。遗憾的是,刖人并不知道,刖人已经失去了自我,唯有面对禽兽,方能显示出一个职责支撑起来的人。

唐晋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至今已历103年。位于太原汾河西岸的新馆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3万平方米,文物库区1.2万平方米,2005年对外开放。山西博物院是全省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承担着传承中华文明和山西历史文化的职责使命。2008年3月起免费向公众开放,同年5月入选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成为11个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

山西博物院现有藏品50余万件,其中,珍贵文物40282件(组),包括一级文物2129件(组),另有图书古籍11万余册。藏品主要来源于20世纪20年代以来考古出土和百年来的征集积累,尤以青铜、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画、书画等具特色。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作为三晋文化的传承者、垦拓者、引导者,山西博物院曾先后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青年文明号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