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GCs
近几年,医疗界呼吁取消高级职称的声音不绝于耳,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主任周梁曾提出建议:改革主治、副主任、主任医师的晋升体系,仅划为住院医师、医师,同时改革薪等薪级制度。[1]
最近,丁香园论坛中有这样一个投票:关于取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你的看法是什么?其中,近八成医护投出了「同意取消,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的一票。
图源:丁香园论坛截图
中国医生,苦职称久已?
职称晋升有多难?「学历」「论文」是耳熟能详的硬指标,除此外不乏对下乡、轮转等要求。
早在 2007 年,银川市就曾规定,城市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高级职称时必须下乡工作 6~12 个月;2020 年,北京市卫健委在《北京市医防融合培训方案》中还要求,二、三级医疗机构内科类以及急救中心(站)、各级疾控中心的医师在晋升副高职称前,须完成不少于半年的医防融合培训,并要求从 2023 年开始,将之作为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
满足前置条件后,医生的晋升受限于名额,往往是数十个报名者争抢屈指可数的名额,把原本就不低的门槛拔得更高。如果没有科研论文作为硬通货,许多医生即使到退休可能也难评上正高。
展开全文
一家医院系统对职称评定的规定
图源:丁香园用户提供
细究这些晋升制度,临床工作同质化程度较高,科研与论文成为了能够使自己在同级医生之间脱颖而出的关键。而当科研能力成为评价一个医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因子」,有些动作会开始变形。
在三甲医院的血液内科医生邱果(化名)说道,自己近期接诊了一位疑难杂症患者,该病例在目前国内外均无较多治疗报道,因此和神内来会诊的医生共同查阅文献、交流病情,正在进行谨慎的临床治疗。
原本,邱果计划将患者的诊疗写成病例投稿,但直到他将这个想法和带组主任沟通时,他才知道急诊医生已经抢先和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准备以该患者发病例论文:「据我所知,急诊医生签字后甚至没参与后续的治疗,全程只参与了首诊,却抢着发刊。」
更有甚者,为了获得科研成果,不惜学术造假,催生了一大批论文工厂。林广宇(化名)是一家三级医院的手外科主治医师,因为晋升压力也曾咨询过论文买卖的微信号,「中国医生临床任务重根本没时间科研,如果不造假,大部分医生可能一直不能发表 SCI,40 多岁卡在主治,一辈子无法晋升。」
被咨询的这位售前人员称:一篇 3~4 分的 SCI 需要 8.5W 元人民币,因为在搞 618 活动,可以便宜两千块,但不包版面费。等待的时间很漫长,要超过一年。林广宇表示,自己身边至少有一半的同事曾经买过论文,「有的是国内核心,还有人买过专利。」
2017 年,国家曾发布《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试图破除以论文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促进更完善的评价机制形成。只不过从目前临床实际来看,论文依旧与职称挂钩,而职称依旧与薪酬挂钩。
医生:职称的重点是「称职」
回到职称评价体系本身,据 1986 年,国务院转发了《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报告》,职称评价原本就是为了打破曾经禁锢人才的局面,使专业技术人员能在符合本人的知识、能力与客观需要相适应的岗位上发光发热。[2]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职称晋升工作凭借一定公平性与公正性起到了很好的人才管理作用[3],也非常有效地刺激了医生搞科研的「热情」。
但基于职称的激励似乎存在偏倚。华东地区三甲教学医院住院医师李晴晴(化名)感受到了这样的「不公」,「我组里有一位带教老师,一直在临床上管病房,对所有患者都非常耐心,甚至会记得每一位患者的化疗周期和时间,还会想着帮一些条件不好的患者去介绍入组一些实验,从而获得更多治疗机会。带教上,他也会认真带学生思考问题,从来不会敷衍了事。但他也因此没有时间搞科研、写论文,所以他的同届留院的同学都晋升副高了,他却还是个主治。」
「他不是没有参与科研,只是他参与的都是一些长期、大型的实验项目,高投入但短期没有产出,不会发那些灌水的文章,数量上不去,就没有评副高的硬指标。」
李晴晴认为,自己的老师不是一个愿意「争抢」名声的人,但他的待遇和处境让作为临床初级医生的自己很困惑:「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在这个职称评价的环境里,似乎只有热衷于写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混的不错。」
对此,一位丁香园用户分享到,「我们主任前几天刚把我骂了,说我标书怎么回事儿,文章怎么回事儿,天天趴在临床上,以后有啥出息,做的再好也是个手术匠。说我没得追求。」
图源:视觉中国
在一些国家的评价体系里,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并不需要承担任何医疗科研或教学任务,也不必写论文,选择从事医学教育与科研工作的医师只占医生人数 7~9%,按照高校职称晋升的程序,从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而临床能力的考评则是主要通过行业协会评审和定期的考试考核。[4]
在推行职业医生继续教育的基础上,医生的薪酬则是根据该医生的任职期间业绩与医疗安全记录,由应聘双方共同商定,因而并不存在与薪酬挂钩的职称。
邱果赞同「取消职称」才是一种更公平的方法,「在过去,职称制度确实起到了推动中国医疗行业人才繁荣的作用,但放在当下,医生的职称似乎不能反应这名医生是否达到了他该有的岗位胜任力。」
职称的初心,本应是让大家成为「称职」的医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崔丽君等人认为[5],现有的职称评价体系一是评价标准过于注重论文,重视临床不够,缺乏实践的导向性,轻视专业能力、临床实践和业务工作的指标;二是评聘方法单一,除外科研、论文指标外,只采用高评委、大评委的方式对晋升人员进行考评。因而不能够完全反映晋升人员的能力、潜力与综合素质。
我们期待什么评价体系?
要改,但怎么改?从一线医生的角度出发,邱果认为这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我们首先要思考现行评价体系的要求是否真的能导向全方面发展,还是只是促使产生了偏重一方的所谓人才。事实上,有时候临床上的指标比科研论文更难量化,就像此前一位教授所分析,造假 1000 张门诊号似乎比发文章还简单,而评不好不如不评。另外,如果只通过临床看诊或者年限来评价医生能力,有的人干一辈子可能也就是入门水平。」
但他补充到:「可如果持续是现在的职称评价体系,几代人可能还看不出来,长期下来,大夫们可能越来越不会看病,做的研究也可能越来越浅薄。」
在丁香园这条讨论帖的评论区,有用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同意取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保留主治医师,分开高年资和低年资医生的手术行医权限,组建自己的团队,培养自己的梯队建设。」
也有用户支持「50 岁以内全部参加主诊考试,考过以后就可以有聘任带组资格;50 岁以外实行顾问制,保留可聘任资格,具体聘与不聘由能力决定。」
从已有的政策推进来看,更精细化的管理将是趋势。2021 年,国家卫健委人事司答记者问时就针对「破四维」回答到,「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手术视频、护理案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应急处置情况报告、卫生标准、技术规范、技术专利等均可作为业绩成果参加评审。」
图源:参考资料 6
策划:carollero|监制:gyouza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参考资料:
[1].第一财经《全国政协委员周梁:应改变重论文倾向 让临床医生更易晋升》
[2].马翠萍. 职称晋升工作在医院人才管理中的意义[J]. 浙江临床医学,2004,6(12):1118. DOI:10.3969/j.issn.1008-7664.2004.12.089.
[3].李宣槿. 职称晋升在医院人才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22,38(13):166-168.
[4].许泓. 中美医师职称与薪酬评定的思考[J]. 厦门科技,2018(6):29-30. DOI:10.3969/j.issn.1007-1563.2018.06.007.
[5].崔立君,赵长久,李洋,等. 基于DRG的临床医师高级职称评审实践探索[J]. 中国医院管理,2022,42(2):77-79.
[6].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技司、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事司、国家中医药局人事教育司有关负责同志就印发《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 点击「阅读原文」,来丁香园 APP 参与更多职称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