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过黔江
文/铁笛
一
鄂西山中的时令,总是姗姗来迟。时虽孟夏,依旧春意盎然。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山道上,一路野花相随,扑面而来的山风,送来阵阵凉意,抚慰着行旅的心绪。
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十六日,施州到黔州的驿道上,一大群人施施而行。人群中,施州知州张询无论是骑马,还是步行,都始终陪伴着一个带有赣鄱口音的男子。他俩一边走路,一边交谈,时而,发出一串串爽朗的笑声。
夕阳落山时,他们抵达此行的目的地——歌罗驿(今湖北宣恩县高罗镇)。歌罗驿位于施黔交界处,北宋年间属黔州黔江县。前些日子,驿站已收到知州张询要来歌罗驿为客人饯行的文书。一阵忙碌后,驿长安顿好来人。晚宴时,张询还特地招来一些容貌姣好的巴娘(巴地歌妓)弹唱助兴。
几曲竹枝词后,席间一老者岑然泪下。他起身离席,若有所思地走到驿壁前,接过旁人递来的毛笔,转笔蘸墨,在墙上题写了两首竹枝词,并教巴娘们依《阳关》和《小秦王》曲调演唱:
(一)
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
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
(二)
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九渡明。
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题词之人是黄庭坚。从此,歌罗驿因黄庭坚这个人,因为这两首竹枝词而名满天下,驿站门楣上,也多了一块历史名驿的金字招牌。(曹学佺《蜀中名胜记・黔江县》)
展开全文
二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书法大家苏轼、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皆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苏轼与黄庭坚,亦师亦友。北宋神宗年间,朝廷有以变法派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有以保守派司马光为首的“旧党”,还有以务实派苏轼为首的,不新不旧的“苏党”。
宋朝从建国开始,就未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时常遭到西夏和辽国的侵逼。宋神宗赵顼即位后,志在励精图治,奋发图强,遂任用王安石变法(1069年)。变法历时16年,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历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对过去采取全盘否认的态度,不可避免地损害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必然会遭受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扰和抵制。由于操之过急,加之受到一些打着变法旗号,实则为己谋权谋利的官员的利用和操纵,最终以失败告终,于元丰八年(1085年)宣告废止。
新旧两党因变法而成党争,势同水火,随时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新党”执政时,苏轼因劝谏变法不宜过猛,需结合实际,而遭“新党”迫害。“旧党”掌权时,苏轼因反对全盘否认变法、恢复旧制,而遭“旧党”排挤。黄庭坚与苏轼互为知己,情同手足,自然会受到牵连,成为新旧两党的眼中钉、肉中刺。
三
元祐元年(1086年),“旧党”上台,黄庭坚参加了朝廷学士院招考。当时的主考官是苏轼,黄庭坚毫无悬念地通过了考试,后被选拔为神宗实录院的检讨官与集贤校理。元祐六年(1091年),《神宗实录》修撰完成,黄庭坚因编撰有功而被提升为起居舍人(皇帝秘书)。这一年,他的母亲李太君离世,黄庭坚丁忧离职回家。
元祐八年(1093年),支持“旧党”的高太后去世,宋哲宗赵煦亲政,重新启用章惇、蔡卞等“新党”。黄庭坚虽然远在乡间,已觉察到政治气候的变化。他主动向朝廷打报告,汇报自己守孝期满,希望免去朝廷编史的职务,挂个闲职,并请求允许他自由择地居住。
黄庭坚为什么会自求免职呢?因为宋哲宗与当政的变法派们,对保守派主持下编撰的《神宗实录》很是不满,找出了很多问题,责令当时参与编写的史官们逐条对证作答。黄庭坚是主要的编撰者之一,因而被限制居住在京城附近,需随时听候对证查问。
《宋史·黄庭坚传》记载说:黄庭坚在《神宗实录》中不粉饰太平,秉笔直书,写了“用铁龙爪治河,如同儿戏”的话,是主审官蔡卞首先盘问黄庭坚的问题。他回答说:我当时在北都(大名府,今北京)任学官(国子监教授),曾亲眼目睹过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一般。凡是对《神宗实录》上的问题有所查问,黄庭坚概不推诿,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黄庭坚的胆气与豪壮。
黄庭坚因此获罪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安置,限定在今重庆市彭水自治县居住。黔州彭水曾是古涪陵县治所,位于渝东南,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西与夜郎(遵义)相邻,东与五溪(湘西)同俗,北宋属蛮荒之地。
圣旨下达时,是绍圣元年(1094年)腊月二十七日。
四
绍圣二年的春节,黄庭坚过得十分揪心,他一边为去彭水做准备,一边向亲朋好友道别。他给朋友写信说:“万里茫然,又不知黔州在何处?”
大哥黄大临新任越州(今浙江绍兴)司理,他对黄庭坚说:兄弟你身体不好,又遭受此劫,我放心不下。我去向朝廷申请,请求派我监送你去黔州后再去赴任。
朋友王慧先说:山谷兄,不必忧心,到时我送你去彭水。
春节过后,黄庭坚在哥哥黄大临和朋友王慧先的陪同下,悄悄地从芜湖家中出发,走陆路经河南尉氏县、许昌市,然后穿越汉江,二月末来到荆湖北路江陵县(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黄庭坚姨表妹夫李元叔安排他居住在承天寺,当时的住持智珠大师正在建造佛塔。智珠大师很仰慕黄庭坚的才华,请求他在佛塔落成后为佛塔作记,黄庭坚当即答应。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他复官返京停留江陵时,践约作《荆南承天院记》,后因此获罪,被远谪宜州。
黄庭坚离开江陵后,乘船进入长江,溯三峡而上,抵达巫山县。从县城渡过长江,爬一百零八拐盘山路,翻越南陵山,经建始县到达施州,受到文友、施州知州张询的礼遇。停留些时日后,张询亲自送黄庭坚到黔江县歌罗驿,一起见证了两首经典诗作的问世。
《竹枝词・题歌罗驿》中所言之“鬼门关”,指的是石门关,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因两山相夹如门户而得名。“一百八盘”即今巫山县长江南岸之南陵山古道。“四十八渡水”,在今重庆市黔江区,发源于梅子关(八面山麓山王庙),现名册(栅)山河。
五
拜别送行的友人,离开歌罗驿,黄庭坚行走在黔江的地盘上。北宋黔州,领彭水、黔江两县,辖38寨,兼领49个羁縻州。黔江县地域广阔,有29寨之多,这些寨堡散布在今重庆黔江、彭水、石柱、酉阳、秀山,湖北宣恩、来凤、咸丰、利川和贵州沿河等地。经初步考证,黔江县鹿角寨在今彭水鹿角沱,双洪寨在今沿河洪渡镇,关门寨在今利川石门坎,石柱寨在今石柱县;木册寨元置木册司,今属宣恩县;东流寨明置东流司,今属来凤县……每寨辖今数乡或数十乡,宋代黔江县管辖范围远远大于今天的境域。(《宋史・地理志》、光绪《黔江县志》、朱圣钟《土家族地区历史经济地理规律探索》)
黄庭坚走过宣恩、来凤、咸丰,经石耶关,在马家坝渡口渡唐岩河(阿蓬江),过县坝(石城旧县)、老鹰关、黄山岭、杉木垭、插旗山到达黔江县城。
黔江是个四面皆山的小城,北倚羊(仰)头山,南向三台山,左拥酉阳山,右挽乌鸦(乌崖)山。城东有观音岩大峡谷闻名于世,城西南有沙子坝,四十八渡水(册山河)与大木溪(城北河)在此相会后,绕城东流,名七十八渡溪(黔江河)。光绪《黔江县志》载曰:“四十八渡水,在县西二十里,源出栅山,曲折流四十八湾,滩碛鳞比,舟楫不通。”
清晨,一枚淡淡的残月挂在天边,黄庭坚一行走出西门,经四十八渡水、梅子关、石塔铺、西池铺、亭子关、玉(郁)山镇、清水铺、大河铺、乾溪铺,四月二十三日抵达彭水县城。
彭水县城是北宋黔州州府所在地,黄庭坚寄居在开元寺怡思堂。开元寺位于今彭水县委大院一带,毁于宋末或元初,明朝万历初年才在郁山镇异地复建。过去,还曾有人误认为黄庭坚在黔州的贬所是郁山镇。
六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黄庭坚逐渐适应了彭水的生活,大哥黄大临,朋友王慧先相继离去。身处逆境,黄庭坚在彭水倍感政治前途渺茫,出于全身避祸和害怕累及他人,他常常闭门谢客,不参与州县公事,还长期坚持戒酒,淬炼心志。他牢记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古训,闲暇时进行诗词创作、研习书法、耕地种植、制茶品香、下棋养鸟、交游讲学,自喻为黔中老农。
黔州的官吏都敬仰黄庭坚的才学,敬佩他的人品,经常找黄庭坚讨教诗文,研习书法,在生活上给了他很大的关心和照顾。知州曹谱、高羽,通判张兟,监押陈杰、刘荐,军事判官逄兴文,少府杨皓,司理谭存之,彭水县令田师闵都乐于和黄庭坚交往,还都成为了好朋友。每有佳节、生日和迎送之期,他们都会相聚,并有诗词唱和。(1997年《彭水县志》)
由于黔江县令王君任丁忧离职,上司让黔州军事判官逄兴文代理县事。虽然是代理,逄兴文始终勤于政务,把这个以难治著称的蛮荒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他与黄庭坚时有书信往来,请教学问,关心生活。黄庭坚应其所求,撰写《黔州黔江县题名记》云:“黔江县治所,盖楚开黔中郡时,哥罗蛮聚落也。于今为县,二乡七里,户千有二百,其秋赋雇庸不登三十万钱,以地产役于公者八十有五,其义军二千九百,招谕夷自将其众者五百七十。”
黄庭坚在文中说,黔江的官吏素质低下,粗俗鄙陋,胆小怕事,处事不讲法度道义,解决纠纷不按是非曲直。其民刁蛮难治,其经贸“市麝脐以百计,市蜂蜡以千计。”
他称赞逄兴文熟黯为官之道、治理之策,不因为是代理而不认真对待一切政事,有很强的忧患意识。所以,即使代理一年多也不因政事繁多而懈怠,办事依法度,要离任了还是和来时一样。府衙仓库的财物堆积如山,往来公文井然有序,不鄙视黔江少数民族人民,让他们的子女接受同等的教育。
黄庭坚感慨地说:后人会不会因弊政去谋求解决的办法,我不知道;但没有弊政却治理不好一个地方,我是绝对不相信的。
明代之前,黔江县常地殁蛮僚,因而图记不传、文献无征。无意间,黄庭坚成了“黔江县志”的第一撰写者。
七
作为文人,黄庭坚心细如发,又古道热肠。他在与逄兴文的书信往来中,得知逄兴文的儿子患有痈肿病,赶忙回信说:痈肿病是天气炎热,人体湿热过重导致的。轻者出现浸润性紫红斑,重者会导致溃烂化脓,甚至出现组织坏死,发病初期有的伴有头痛发热等症状。痈肿病初期可服犀角丸进行治疗,如伴有头痛发热还要服用痛疏利,如开始化脓则要服用苏合香丸,用竹沥液内服外擦,疗效会十分明显。
犀角丸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有清火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如配方不同,疗效各有侧重。黄庭坚自制的犀角丸,用炙甘草、生大黄、朴硝各一两,先治甘草、生大黄,然后将炙甘草、治大黄和朴硝研磨成粉末,拌匀,加入加热的蜂蜜制成梧桐籽大小的药丸。用温开水饭前服用,初期可服十到二十丸,病情较重的可服三十丸。
黄庭坚所说的竹沥液,取法自然,原材料是黔彭二地常见的斤(荆)竹。选一年生斤竹若干,将湿斤竹截断成二尺左右一节,用刀把斤竹从中间劈开,一分为二。然后在地上放两块砖,两块砖的距离约一尺,将破开的斤竹如瓦状仰放在砖上,斤竹两端下面各放一个碗。用大火在斤竹下面加热,斤竹就会渗出液体流入碗中,待斤竹液流完后,又换新竹。如此反复,等竹液量够用了,就用新的绢布滤去杂质,即制成竹沥液。将制成的竹沥液加热至沸,冷却后,即可用于服用药丸,也可用于外擦。黄庭坚的实践经验认为,竹沥液是当时治疗痈肿病、脚气病最好的药物,他还经常将此方剂推荐给朋友。(王业培《黄庭坚彭水往事》)
中国文人骨子里,都有一个“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梦。黄庭坚少年丧父,自幼体弱多病,攻读之余,勤习医术。到彭水后,常上山采药,自制药丸,除了自用,还送给民众解难救急。
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十月,道人范上座专程来彭水与黄庭坚一起研读经书,讨论禅理,创作诗词,探讨书法,汲水炼丹,陪同黄庭坚参禅修行18个月。期间,黄庭坚和范上座曾翻山越岭来到黔江城郊八面山花崖子,探寻用于制药和炼丹的白矾,结果因该处白矾品质不佳,只好无功而返。(1994年《黔江县志》)
伫立八面山巅,俯瞰蕞尔小城,黄庭坚凝望那四十八渡水的一湾一壑,回想走过的路。
八
在彭水生活的四年时间里,看摩围山云舒云卷,听开元寺晨钟暮鼓,黄庭坚花费精力最多的是开堂讲学。杨皓、陈斌老、刘瑜,谭存之的两个儿子谭大、谭二和来自泸州的王云、王霖、王雩三兄弟都拜他为师。儿子黄相、侄儿黄韩十也随同就学,是“摩围阁”里最小的学生。杨皓、陈斌老、刘瑜是他在彭水时最得意的门生,同时也是很好的朋友。
杨皓,字明叔,任黔州少府,公务之余与其他学生一起在“摩围阁”求学,闲余一起驻足黔州山水。黄庭坚离开彭水时,自知后会无期,为其书写唐代名相魏征的《砥柱铭》并撰文鼓励他,希望杨明叔继续秉承公正廉洁,不靠阿谀奉承之言讨好上司,也不以傲慢轻狂的态度欺压下属和百姓,鼓励他以魏征为榜样,成就一番事业。
2010年6月3日晚,北京保利拍卖行春拍会上,这幅《砥柱铭》以总价4.368亿元,创造了中国书画拍卖史上的新纪录。这更是黄庭坚为彭水留下的无法以价值计算的精神财富。
大文学家、大书法家黄庭坚的到来,激起了当地士子们的读书热情,彭水从此文风蔚然。南宋绍兴年间彭水人窦敷考中彭水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此后,彭水人冯章、文焕、魏汝功、项德、李桓(清代)考中进士。历史上,彭水县进士、举人人数远多于渝东南其他区县。
九
“巴蜀自古多奇士”,黔江人秦世章,字子明,身材魁梧,喜欢带兵打仗,时常以唐朝黔州地方最高长官赵国珍为榜样,自信能超越他。秦世章因军功任左藏库副使、东南第八将。他为了改变黔中人不善书法的窘况,利用在长沙带兵的机会,购买石摹刻长沙僧宝月《古法贴》十卷,用船运回黔中,“壁之黔江之绍圣院”,希望能让家乡的子弟们耳目一新,大开眼界。黄庭坚欣然应邀作《跋秦氏所置法贴》,还刻成石碑立在《古法贴》后面。(咸丰、光绪《黔江县志》)
绍圣院,秦世章凭军功奏请朝廷同意修造的佛祠,专门用来供放黔州阵亡战士的灵位,如今,已难知它究竟位于何处。从长沙船载石刻来黔,由湘江入洞庭,若溯沅水、酉水,可达今来凤县百福司;若溯长江、乌江,可达今彭水县鹿角沱,宋代这两处是水码头,且皆属黔江县辖地。当然,石摹刻也极有可能在彭水县城南渡沱上岸,随后转运他处。
若将“黔江”释为“乌江”,则文中应是“壁之黔江畔之绍圣院”方妥。多一“畔”字,少一“畔”字,是县名?是江名?其意自明。秦世章其人其事,在清咸丰元年和光绪二十年编撰的《黔江县志》中都有记载。
黔江及周边学子在绍圣院习书观摩,勤学苦练时,同时也瞻仰了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忆念到秦世章为提升黔州书艺所倾注的心血。
黄庭坚古法贴题跋,如同明镜一般,高悬于黔江书坛。
十
来黔州的当年,得益于开元寺住持向圣与和尚的资助,黄庭坚于寺旁建了三间茅屋,堂屋题名“摩围阁”,用于讲学和会客。
有朗朗书声相伴,有滚滚江涛入梦,有明月清风来访,有文朋诗友满座……那就在彭水安身立命吧!育子讲学,如春风化雨一般,以文化人,泽被后世,黄庭坚在彭水时曾自号黔安居士。
元符元年(1098年),黄庭坚姨表兄张向提举夔州路常平司(管理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彭水属夔州路管辖,张向主动上书,请求避嫌,黄庭坚因此被迁移到更远的戎州(今四川宜宾)居住。
乌江三月,烟雨蒙蒙,拍岸的清波携卷着星散般的落英和枯叶,在江流旋涡中不停地盘旋。黄庭坚带着家人,从南渡沱乘船离开彭水,孤帆一片,顺流而下,经涪州(今重庆涪陵),然后溯长江赶赴戎州。四年前,他在黔江歌罗驿题写的“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的诗句尚历历在目。虽然身处江湖之远,居于蛮荒之地,但黄庭坚那一颗系念苍生社稷的心,永远是滚烫的,诚挚的。如今远徙戎州,不知又增添了多少驿程?前路有多少险滩?
十一
元符三年(1100年)初,擅书瘦金体,以书画闻世的宋徽宗赵佶继位,由支持“旧党”的向太后听政。五月,黄庭坚官复宣德郎、监鄂州盐税,随即改任他处。
不久,向太后归政于宋徽宗。“两面人”蔡京很快得到皇帝的赏识和信任,出任宰相。蔡京、王黼、童贯他们沆瀣一气,争权谋利,再次打着变法旗号,党同伐异,打击报复那些持不同政见之人。以“元祐党人碑”为标志,把北宋的党争推向了巅峰时刻,同时,也加速了王朝的衰败和灭亡。
崇宁二年(1103年)十一月,湖北转运判官陈举为迎合副宰相赵挺之(李清照公爹)的意旨,举报黄庭坚两年前在江陵所作的《荆南承天院记》中有“幸灾谤国”之语。黄庭坚于是被开除公职,贬往宜州(今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羁管。
宜州的官员中,少不了奴颜媚骨之徒,他们对黄庭坚十分苛刻。即使经大哥黄大临托人疏通解除管制后,却连民房和寺庙都不许他寄住。黄庭坚只能像街头的流浪汉一样,寄身破旧的城门楼里遮风避雨。
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黄庭坚和从建康(今南京)来向他求学的成都人范寥一起饮酒后,溘然长逝于南门戍楼上,终年61岁。
那一天,宜州正秋雨绵绵。
十二
22年后(1127年),金军南下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在党争的吵吵闹闹中,在《清明上河图》的粉饰下,北宋灭亡。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连同数千名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遭到掳掠,全都沦为金人的监下囚徒,家中奴隶,掌上玩物……
中国历史由此写下了“耻辱”二字,字体是“瘦金体”;中原民众的日子,由此暗无天日。
若干年后,有人说:“落后就要挨打。”也有人说:“不争论……发展才是硬道理。”
附一
黔州黔江县题名记
宋・黄庭坚
黔江县治所,盖楚开黔中郡时,哥罗蛮聚落也。于今为县,二乡七里,户千有二百,其秋赋雇庸不登三十万钱,以地产役于公者八十有五,其义军二千九百,招谕夷自将其众者五百七十。其役于公之人,质野畏事,大略与义军夷将领不殊也。
使之非其义,或跳梁不为用,决讼失其情,或虏略以偿直。暗则小智者亦溷疆畔而为欺,懦则细黠吏亦能用其柄。市麝脐以百计,市蜂蜡以千计,则夷以长吏为侮。宽则以利啖胥徒而苟免,猛则鸟兽骇而奏箐中矣。
至今得其人,栉垢爬痒,民以按堵。而异时号为难治,吾不知其说也。
胶西逄兴文为黔州军事判官,会王君任以忧去,二年不除代,有司以兴文摄令,遂以治声闻。
盖其人练达吏道,故不以假摄为一切之政;老于忧患,故虽摄事弥年而不倦事,事举以诏条,将去如始至,府库簿书,如墉如栉,不鄙夷其民,子弟教之。
故其政无六疾,而夷夏安之。县旧无题名记,兴文愍其太陋,求之故府与其老吏,乃自熙宁庚戌得赵君洙以来十人刻石,以为后观,而属余记之。
子产曰:“抑人有言曰,蕞尔国,夫有社稷、民人、王事均也,岂可忽哉!”兴文之举,于是合矣。
后之人有此六疾而求治,吾不知也;无此六疾而邑不治,吾则不信也。故悉书之以告来者。
附二
跋秦氏所置法帖
宋・黄庭坚
巴蜀自古多奇士,学问文章,德慧权略,落落可称道也。两汉以来盖多,而独不闻解书。至于诸葛孔明,拔用全蜀之人,略无遗材,亦不闻善书名世者。此时方右武,人不得雍容笔研,亦无足怪。
唐承晋宋之俗,君臣相与论书以为能事。此前世为甚盛,亦不闻蜀人有善书者,何哉?东坡居士出于眉山,震辉中州,蔚为翰墨之冠。于是两川稍稍能书,然其风流不被于巴东。
黔安又斗绝入蛮夷中,颇有以武功显者,天下一统盖百余年,而文士终不竞。黔人秦子明,魁梧,喜攻伐,其自许不肯出赵国珍下,不可谓黔中无奇士也。子明常以里中儿不能书为病,其将兵于长沙也,买石摹刻长沙僧宝月《古法帖》(十卷),谋舟载入黔中,壁之黔江之绍圣院,将以惊动里中子弟耳目:“它日,有以书显者,盖自我发之。”
予观子明欲变里中之俗,其意甚美。书字盖其小小者耳。它日常买国子监书,使子弟之学务实求是,置大经论,使桑门道人皆知经禅,则风俗以道术为根源,其波澜枝叶乃有所依而建立。古人能书者多矣,磨灭不可胜纪。其传者必有大过于人者耳。
子明名世章,今为左藏库副使,东南第八将。绍圣院者,子明以军功得请于朝,为阵亡战士追福所作佛祠也。刻石者潭人汤正臣,父子皆善摹刻,得于手而应于心,近古人用笔意云。
(作者系重庆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