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在古时又被称为, “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始于魏晋时期,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属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这时太阳黄经为0度,太阳的位置在赤道上方。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两极除外),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此时,丝丝细雨,点点嫩绿,草长莺飞,暗香浮动。唐代诗人刘长卿在《春分》里写道:日月阴阳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子鸡,川上良人放纸鸢。春分时节,清气上升,无论男女老少纷纷开始踏青出行,进行户外活动。簪花、喝酒、放纸鸢等也是这一时节的习俗,徐渭在《风筝图》中所画的正是古代孩童这一时节在户外放风筝的景象。其中在春分的三候中:“二候雷乃发生”,“三候始电”,由于雨量渐多,空气潮湿,伴随着的是雷声和闪电。这时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从云间凌空劈下的闪电,古代的文人们将这些自然现象想象成有生命的神仙,写进了作品中,于是在中国的文学上就出现了风师、雨伯、雷公、电母这些神仙的模型。此时,春种也即将进入繁忙阶段。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 、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001年,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展开全文
春分时节听昆曲,俨然属于江浙一带人们的民风民俗,在仲春之时,感受《牡丹亭》中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花柔柳困,春情缱绻的痴念。
白先勇:古典文化是一根牵绊漂泊的红线
白先勇对昆曲的执著,可以溯源到对《红楼梦》的热爱。白先勇形容《红楼梦》是一个无穷尽的、挖不完的宝藏,在自己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元妃省亲,点了四出戏,《家宴》《乞巧》《仙缘》《离婚》。白先勇后来清楚这些都是昆曲,而且来自当时流行的本子。由此关注昆曲,并把《红楼梦》里的昆曲写进了小说,早期著名的短篇小说《游园惊梦》更是直接用了昆曲名。
中国的古典文化像一根红线,始终牵绊着白先勇的脚步。时隔多年后,白先勇重返上海和南京。昆曲成为他必看曲目,从上海看到南京,从《长生殿》看到《三梦》。当听到江苏昆曲名家张继青唱到《皂罗袍》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他说自己“早已听得魂飞天外,不知道想到哪里去了。”
白先勇曾在接受中国文化报记者采访中表示:在自己眼中,昆曲演出,与秦俑、商周青铜器、宋朝汝窑瓷的展览一样,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为了在舞台上呈现那种精致典雅的古典美,以个人名义募集了3000多万元人民币,服装舞美等都用最好的,十几年为之不惜工本。对于做“昆曲义工”,白先勇甘之如饴,常常为一些赔本的“买卖”乐此不疲。
这些年,白先勇一直为实现他心中昆曲复兴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他称之为“一个人的文艺复兴”。不仅致力于红楼的细读,也不遗余力重获昆曲的新生。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他自己也成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对昆曲的守正创新,是一场文化的溯源
戏剧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在经历数度濒危,也正走向繁荣。近几年,上海昆剧团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课题上不断创新,2021年创排的这部现代昆剧《自有后来人》,是该团首部大型昆剧现代戏。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现当代题材是否适合昆剧?或者说昆剧是否能适应演现代戏?一直有在讨论,差不多都觉得不合适或不应该,但还是时不时会有讨论,上昆人也一直在用实践谨慎而努力的作答。
昆剧《自有后来人》确定用破套存牌设计唱腔,打破宫调套式的枷锁桎梏,释放、召唤、张扬出曲牌音乐旋律的个性之美,为亮主题、讲故事、演人物夯实基础、扩大出空间,就是“守正创新”的一大步。
在3月13日,上海昆剧团全本《牡丹亭》于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隆重上演,这部反映明代社会哲学及艺术美学的鸿篇巨制,以“旧中见新,新中有根”的理念还原了汤显祖原著精髓。
导演郭小男在接受大河美术报的专访中说:“20多年前,我也是同上海昆剧团一同完成了35折的《牡丹亭》。20多年过去,理论界在不断研究《牡丹亭》,我也在不断地思考《牡丹亭》。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此书下的昆剧《牡丹亭》也成为了中国戏曲美学的典范。这次55折全本呈现,不仅是对此前版本内容的补充,更是一场文化的溯源。”
作为戏剧导演,郭小男曾经以“胆大”闻名,敢于涉猎各类戏剧形式及各种题材,但又都能为其所经手的作品赋予新的活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剧目。他提出的“旧中见新,新中有根”的戏剧理念,强调追求东方艺术精神,注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审美的融合统一。
跨界是一种尝试,只有走出去,才能够回过头来看自己
昆曲的声与色,传达的也是中国人的审美,在舞台上演绎了无数绝美场景和角色的魏春荣,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在自己三十多年的艺术感悟中,昆曲所经历过的发展史,是一部鲜活的时代故事。
2000年昆曲申遗成功,魏春荣有幸参与了2001年北方昆曲剧院到法国巴黎教科文总部的展演。回想起当时的心情,魏春荣告诉搜狐文化的记者:“当时心里还是有一份沉重的,不知道昆曲是不是会被世界所认可。但是当表演结束以后,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们知道我们的艺术对于世界来说,世界人民首先是欣赏得了、认可的,并且他们认为昆曲是非常高级、非常高雅的艺术”。这让她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内心油然而生的自信,也清醒的意识到文化传承人身上的责任和担当。
在常年的演出过程中,魏春荣感受到昆曲在国内的受众是很广的,大家愿意走进剧场去看戏,演出期间非常安静,但是演出结束以后,掌声是很热烈的,她认为以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近些年,政府大力地扶植与推广宣传,促进非遗活化利用,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为互联网,魏春荣也会接触一些游戏,在游戏当中也会做一个皮肤的配音,把昆曲带入游戏当中。像《牡丹亭》中的《游园》唱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类似于这样的念白,“春啊春,得和你两流连,春去如何遣,恁般天气,好困人也”。她认为跨界联合是挺有意思的一种尝试,要去做,只有走出去,才能够回过头来去看自己。
除此之外,昆曲美学观念很现代,除了铁马金戈之外,还有柔软恬淡。传世的昆曲剧目,像“临川四梦”、《长生殿》、《西厢记》、《桃花扇》等都以爱情为主题,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昆曲拥有极高的兴趣。
在戏剧文学中,人的情感萌发或者表达,与物候的关系要特殊一些。《牡丹亭》中唱词:“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对于杜丽娘这个天生有悟性、有意识的人来讲,季春时节的物候唤起了她对命运的敏感、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春风解意,游园惊梦。在春分时节,且听昆曲,在一唱一和、百转千回中与杜丽娘邂逅这撩人的春色。
编辑:Kean
内容参考:光明网、现代快报全媒体、大河美术报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