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加勒比海盗》中,曾经有过这么一个角色——中国大海盗头子清夫人。
人物造型是下图这样的,把整张脸涂白再加两坨红晕的“惊人妆容”,浑身写满了“老娘我不好惹”,还有她身后两个眯眯眼的左膀右臂,简直“完美”的诠释了当今西方世界对古代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其实,这位清夫人,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她就是19世纪初,在洋人心中“噩梦”一般存在的女海盗,郑一嫂。
不过,真实的郑一嫂,在被清廷招安时,才33岁,原本是个英姿飒爽的女豪杰,而到了《加勒比海盗》当中,竟被丑化成了面目可憎的老妖婆。
1810年前后,曾经有位叫做格拉斯普尔的英国商人,被郑一嫂控制下的红旗帮绑为肉票,在这支海盗船队里心惊胆颤的过了近一个月,最后被同乡用7654西班牙银元赎了出来。
格拉斯普尔回到伦敦老家后,根据自身经历,出了一本自传,叫做《可怕的海盗》。此书很快歪打正着地成了西方“畅销书”,而书中的海盗船队的“总舵主”,郑一嫂,也成了当年西方人口中最熟悉的中国海盗。
展开全文
《可怕的海盗》插图
下图是某一版《可怕的海盗》里郑一嫂的形象——这并非她本人,而是根据格拉斯普尔的描述,找模特摆拍的,据说已经做到了高度还原。显然,当年欧洲人眼中的东方女性,自信大方,双目炯炯有神,并非如今电影里那些连表情都看不出来的眯眯眼和一脸的大白粉。
19世纪,西方人想象中的郑一嫂
实际上,郑一嫂并非这位女大佬的本名——她和大多数出身不高的古代中国女人一样,根本没有自己的大名,出嫁后被按习惯称呼为XX氏或者XX家的,或者XX嫂,即便成了威震西方的女海盗头子,也没能例外。
大名不详的郑一嫂,乳名叫做香姑,广东沿海疍民出身,自小没有裹脚。
要说这个当代被称为“水上吉普赛人”的疍民,在古代的中国,则属于妥妥的贱民。
他们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沿海一带和港澳等地,以广东居多。疍民没有土地、世代以船为家,逐水而居,主要以捕鱼和水运为生。
疍民一般皮肤黝黑、女子都是天足,不缠脚(这点和客家人很像),下身较短并且腿部弯曲(他们常年在狭窄低矮的船舱中屈膝睡觉、盘腿坐地、叉开双腿作业的生活方式,很容易就形成了罗圈腿)——这一特征可能也是闽东语中对疍民“曲蹄”称谓的由来。
古时候,疍民非常不受“岸上人”的待见,甚至有的地方还禁止他们上岸。一旦疍民人身受到了伤害或者被抢被盗,连官府都不愿意介入,任由他们遭受欺凌。
20世纪初,珠江流域的疍民
这种情形下,疍民们要想“出人头地”,可以走的路,似乎只有一条——做海盗。
毕竟,靠水吃水嘛。
历来,官府轻蔑的称这些海盗团队为“疍家贼”。
18世纪末,还叫香姑的少女郑一嫂颇有几分姿色,被家人卖做了船妓。在接客过程中,结识了一位“疍家贼”大佬——郑一。
找到了感觉的郑一,并没按照常规手续来,而是直接派人把香姑绑架到了自己的船上——连赎身费都省了。
然后,香姑成了红旗帮的压寨夫人——郑一嫂。
这里,咱们先介绍一下红旗帮的帮主,郑一。
虽然郑一祖上也是疍民,但他的家族背景还算是比较强大的,算是疍民中的“贵族”。
17世纪末,康熙收复台湾后,一些不愿归顺清廷的老郑家的残兵们,不得已沦为了珠江口地区的海盗。渐渐地,郑、石、马、徐四姓疍家贼(海盗)则演变为了红、黄、蓝、白、黑、紫六帮。而郑一家族本就是明末四姓疍家贼之一,到清朝中后期,家族积累的资本让郑一成为了红旗帮总舵主。
郑一跟西洋人经常打交道,也见过些世面,他一直希望将各路疍家贼统一起来,组成一个海盗联盟,他老人家做盟主。
很快,郑一发现小了他15岁的郑一嫂,非常有资质,心理素质更相当强悍,绝对属于一个难得的人才。
于是,郑一开始手把手地教妻子学文化、传授她各种管理和战斗经验。
随着郑一嫂不断参与帮派事务和海上战斗,众小的们也对她超强的能力心服口服,尊称这位压寨夫人为“龙嫂”。
到了嘉庆十二年(1807年),在两人锲而不舍的努力下,郑一夫妇还真结成了海盗联盟。
可是,好景不长,同年,在一次出海时,郑一因为强台风而坠海身亡,年仅42岁。
按照老规矩,在几个分舵主的倡议下,大家一致推选27岁的郑一嫂继任红旗帮帮主,兼海盗联盟盟主。
就这样,郑一嫂走向了风波中央,成了大清国官府重金悬赏的新一代“匪首”。
为了彻底整治帮派,为自己树立威信,郑一嫂立下了很多严苛的规定,比如,私自违背上级命令的,要斩首;偷东西的,要斩首;强奸妇女的,也要斩首。她还特别定下规矩,任何人都不许私藏战利品,一经发现,就剁手。
当然,她也按照立功程度,公开了一系列犒赏的等级——无论赏罚,均有据可考,操作流程规范。
同时,在郑一嫂的运作下,船队们同西方交流密切,学习了很多先进技术和战法战术,装备了大量清朝政府军见都没见过的最新版西洋枪炮,还在香港岛拥有自己的营盘和造船工厂。
经过各种雷厉风行的改革管理和技术更新,红旗帮的战斗力甚至超过了当年的大清国正式水军。到了1810年左右的时候,红旗帮已经拥有了近千艘船舰、六七万名船员,活跃在广东沿海一带,无论是中国船还是西洋船,见着就劫,令清政府头疼不已。
西洋人绘制的战斗的郑一嫂
此时的大清国,还在搞闭关锁国,全国的对外贸易,就集中在广东沿海;此外,国内海运也是相当频繁,很多粮食和其他大宗物资,都是通过海运的方式从南往北运输的。
面对这种嚣张的大举挑战“海禁令”的海盗船队,清政府也曾下了不小的功夫进行绞杀。
要知道,19世纪初的大清国虽然衰落,但尚存不容小觑的战斗力。
然而,尴尬的是,前来“剿匪”的大清水军,跟红旗帮海盗船队的几次交手,都接连败下阵来。
香港老电视剧《张保仔》中的郑一嫂
精心谋划之后,清政府又与葡萄牙、英国一起组成了联合舰队,要突袭大屿山消灭红旗帮。
没成想,红旗帮在官府有线人,在第一时间就拿到了相关情报。
一方面,总舵主郑一嫂,亲自坐镇大屿山,纠缠住敌军主力,造成一种红旗帮船队主力全部集结于此的假象。
同时,她又悄悄抽调了一部分船队,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派奇袭广州城,直接击杀了虎门总兵。
发现背腹受敌后,大清水师赶紧抽调人马去救援广州城,半路又遭遇了事先埋伏好的红旗帮船队的伏击。
最终,清政府牵头的联合舰队决定撤退。
悲催的是,在撤退途中,再次遭到早已埋伏好的红旗帮主力的包围,双方连续激战了9个昼夜。
整个战斗中,红旗帮阵亡40人。
而丢盔弃甲,狼狈逃回广州的联合舰队,光是大清水军就有近200人战死,折损二十多艘船;更让人没面子的是,广东水师提督都,还被郑一嫂活捉了!
此后,红旗帮又和清军以及西洋人的船舰发生过数次擦枪走火,但没有一次吃过亏。
甚至当年自诩为海上霸主的英国船舰一旦打探到周围有红旗帮船队活跃,都会紧急修改航线,主动予以回避;而葡萄牙更是被打出了巨大阴影——红旗帮的人去澳门“爽”的时候,当地的葡萄牙人都把他们当大爷伺候。
那边,一筹莫展的清政府又想出了一个办法——趁着海盗几个帮派不和之机,向郑一嫂和她的红旗帮提出了诏安。
很显然,郑一嫂这些疍民们铤而走险去当海盗,也都是迫于生计,如果有更好的谋生手段,还能改善他们世代遭受歧视的社会地位,其实也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中国的海盗,确实不同于那些同样海盗出身,宗教色彩浓郁的“西方探险家”,中国海盗们对新大陆虚无缥缈的黄金,或者去播撒“神的恩典”毫无兴致。
而且,此时,红旗帮的传统“合作伙伴”——黑旗帮已经接受了招安,成了“朝廷的人”,个个混得都不错。
更何况,红旗帮失去了黑旗帮这么一大盟友,如同唇亡齿寒,非常缺乏安全感。
于是,郑一嫂出面,代表红旗帮,亲自前往广东和两广总督谈判。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她连武器都没拿,只带了17位妇人和幼儿随行。
开始的时候,傲气十足的郑一嫂拒绝以“民妇”的身份,向两广总督下跪,谈判曾一度陷入僵局。
最后,还是清朝官方“屈尊”,给予了她平等的谈判身份——这是一般的男海盗头目都无法享受到的:按照《大清律》,民(举人以下)见官是必须要下跪的。
经过几轮谈判博弈,双方终于达成共识,红旗帮可以保留一支船队,用来贩卖正规物资,遣散其余船队的花费,由清政府报销;
另外,皇帝下旨为郑一嫂赐婚——按照圣旨,郑一嫂嫁给了长期和她并肩作战的养子张保仔;同时,张保仔授三品顶戴花翎(后来升到了二品),郑一嫂被封为诰命夫人。
老实说,清政府对招安这件事还是挺讲诚信的,自此,原本出身卑贱的夫妇二人享受到了无比殊荣,成功实现了阶级跨越——郑一嫂并非“女版宋江”。
饰演过许仙的叶童在《张保仔》中饰演郑一嫂
跪拜谢恩后,郑一嫂开始解散手下的数万名小弟。
据说,一些不愿意生活在清朝统治下的“小弟”,拿着丰厚的遣散费,到了当时的葡萄牙殖民地澳门碰运气,他们以开设赌场为生,逐渐形成了当今澳门赌城的前身。
正如前面说的那样,被招安的时候,郑一嫂不过33岁,她的新老公张保仔比她小四岁,两人都正逢年富力强之时。
曾经有后人记载,三十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之际,郑一嫂、张保仔夫妇还曾率领自己的船队帮助清军抗英。
可惜的是,已经化身成为商船的郑一嫂船队,早已经不复当年红旗帮海盗舰队的风采....
这么看,如果当初清政府没有遣散,而是直接收编了这支一路开挂的海盗船队,将其纳入大清水师,由诰命夫人郑一嫂亲自教导的话,鸦片战争的历史是不是还有改写的可能呢?
毕竟,在殖民时代的世界,只有你能厉害到把他们都打一顿,他们才会牢牢地记住你——什么“权”,都是枪杆子里出来的。
向来,在西方,郑一嫂的名气,都比中国国内要大得多,这就是打出来的阴影。
至今,一些西方航海游戏中,那些中国女大佬的原型,仍旧取自于这位不平凡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