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年代的时候,男女对婚姻的物质生活要求不像我们现在这么丰富,与其不看物质,更不如,那时候的国家不发达要想的也没有,然而只能是看好还是不好,这就决定了自己终身。
记得妈妈回忆,她结婚后和爸爸住在了爷爷分配给的西屋,大伯他们住东屋,大伯和父亲的感情还是不错地,经常背着大娘给我爸爸他们送点白面或是生产队发的东西,让他们的生活尽量好一点,但是尽管是这样也是一年吃不上几次白面,生活基本全是玉米面(我们老家叫包米面),相信很多的友友们有经历的都知道,在那个年代是没有多少白面或是大米让你吃到的,因为都是要有粮票才能购买,可是粮票一般是舍不得用的,怕闹饥荒年,还要用来换东西。有时候父亲饿的就一个出去,到附近的草坡里躺一会儿,休息一下就不会饿了,其实是没有东西吃,就连玉米面有时候也是接济不上的。
展开全文
那个时候,父亲的几个兄弟,我大伯是在大队做会计的,三叔和老叔还在上学,但是也都是上个初中没有上完就辍学了,因为家里需要劳力,虽然只是12、3岁的年纪,但是都要承担起顾家的责任,因为爷爷和奶奶的身体不好,奶奶在我出生的时候就没有见过她。父亲那个时候从小队回到家,都已经是下午5点多,还要出去草(东北大火坑冬天冷,需要烧柴火,所以要储备更多的柴草),还有家里做饭也全是用的秸秆或是柴草,妈妈,爸爸草回来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天早就黑了,还没有吃饭,可是回到家,有时候也没有更多吃的,只能吃上几口,算是饿不出毛病就行。其实,在那个年代,可能家家如此,只是现在的没有经历过,并不知道当时的艰难。
有一次,爸爸从小队回来听奶奶病了,很严重,可是也没有钱,怎么办?只能是先找个乡村医生来看一下,后来是好像是症,要去医院,爸爸跑去找大伯(大伯在大队工作)告诉他,奶奶快不行了,马上去医院,大伯回来,找个老牛车(当时没有机动车,都是牛车或是马车),把奶奶拉到了我们镇上的卫生院,经过是症晚期,没有过几天,奶奶走了。
因为奶奶走了,回来大伯和父亲吵起来了,当时争论得很凶,后来爷爷就,老二(父亲在家里的排行),要不你们分出去过吧,父亲在地上站着想了很长时间:行吧,我们二个分出去自己过吧!爸你要照顾好自己,然大伯,把家里的钱分给父亲他们俩,给170块钱。这时大娘的脸一下子就阴沉下来了,也不话,意思是这个钱不能分给父亲他们。(父亲到现在给我的感觉他,都是个有骨气的,有格的)。听到大娘这样一,父亲也上来了脾气就,我们啥也不要,我们直接分出去自己过就行了,你们不用担心。后来在大伯的调节下,还是给了170块钱,其他的就什么也没有了,事先争得了爷爷大伯的同意后,让父亲他们暂时先住在西屋,就这样,父亲与母亲算是自己独立有一个家了,虽然是家徒四壁,但是总是能自己了算了。
记录下自己的事,多年后,回头阅读,会不会感动自己!
谢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