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审美及其当代重塑”展是南宁市博物馆精心打造的原创艺术展。展名“意象”,取自中国传统美学中“美在意象”的观点。展览分为“天·人”“象·意”“约·繁”“常·易”四个部分,通过甄选的65件(套)民族服饰以及各民族制作服饰的原料器具,展示少数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学意蕴,探索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可能性,讨论民族美学与现代审美的关联,启发更多的人在弘扬民族美学的道路上守正创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赓续民族文化血脉、提振文化自信注入强大力量!
展陈设计独具匠心。展览主视觉的设计来源于万花筒的图形构成创意,用万花筒对称排列成新的视觉图案,交织出西南少数民族服饰追求意象美的生活美学。展览主视觉上的四个图案,是展览四个部分的代表性图案的变形。展览空间采用了艺术装置与陈列并行的方式,将场景、设计、文字、展品融为一体,将少数民族生活的环境、节日的场景、服饰的色彩与纹饰一一解构重塑,融入到展厅的艺术装置当中来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从多种全新的视觉角度向观众呈现民族服饰之美。
展览主视觉海报
展览主题墙实景
第一部分:天·人
展开全文
第一部分“天·人”分为“道法自然”“五行五色”“人文化成”三个单元,阐述西南少数民族服饰中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哲学关系。
择“材”
以自然之影手法,凝视服饰的原料之美,展现西南少数民族因地择材,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哲学关系。
选“形”
意象呈现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基于自然环境,取形于山林海水的选择,反映不同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各民族多样的服饰款式。
五行五色
受到“五行”“五色”“五方”相生相克关系的启发,通过装置艺术展现西南少数民族运用色彩的哲学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是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元素。人类通过观察自然环境感悟世界,在“五行”的影响下,认为“白、青、黑、赤、黄”五色是色之本源,与“五行”结合成“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黄”五色观。服饰中所运用的色彩,既有五种正色,又通过五色之合生百色,构建出五彩斑斓的服饰世界。
人文化成
纺织的经纬工序,表达文化创造的根源。以线构成纺织意象空间、线轴作为创作根源,表达纺织机为编织的起源,犹如宇宙万物空间之中,探索从自然到“人文化成”的演变。
第二部分:象·意
第二部分“象·意”分为“以图示崇”“物象寓祥”“形简达意”三个单元。西南少数民族善于“观物取象”,将自然物运用组合叠加、夸张、抽象变形等艺术手法,借助隐喻、寓言、拟人化等特定的思维方式,创造出特色的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装饰到服饰上。这些纹样托物寄情,借物寓意,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万花筒装置通道
借助万花筒概念,通过服饰本身各角度反射,使观众产生对服饰的新视觉认识,无限延展西南少数民族运用组合叠加、夸张、抽象变形的动物、植物、几何纹样,探寻物象背后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
万花筒装置通道
贵州榕江苗族百鸟衣
第三部分:约·繁
第三部分“约·繁”分为“素·华”“和·合”“时·变”三个单元。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简繁依时令、场合、身份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简约与繁复既对立又统一,简中有繁,繁中含简,形成互补,显现出民族服饰千变万化的熠熠风采。
“素·华”“和·合”“时·变”场景
以两组渐进式高低错落的菱形装置,对比呈现西南少数民族服饰色彩之“素·华”、款式之“和·合”,尽显民族服饰的和谐之美。“时·变”则阐释人在初生、成年、婚嫁、节庆、暮年等各个阶段,服饰随着角色变化而演化。环形的布局和逐渐升高的展品,象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循环与轮回。
采用“解构”方式呈现贵州黄平苗族盛装的银饰之美
第四部分:常·易
第四部分“常·易”主要探讨少数民族传统美学如何融入当下社会生活的问题。
展出的服饰,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Giancarlo Mossi Borella先生专门为本次展览设计制作。他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元素中获得灵感,结合西方时尚艺术进行创新。服饰颜色为黑色,上衣及下裙外层纱采用褶皱处理,源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以黑色为贵的审美习俗和百褶裙理念,并点缀创新的少数民族手工艺腰带、头饰和配饰。服饰整体简约沉稳,彰显立体感,充满时尚感,既引领现代审美潮流又具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内涵。
意大利著名设计师Giancarlo Mossi Borella先生专门为本次展览设计制作的服饰展品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
意象——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审美及其当代重塑
主办单位:
南宁市博物馆、广西壮锦博物馆
展览地点:
南宁博物馆特展厅(二)
展览时间:
2022.12.30-2023.6.30
来源:南宁市博物馆
声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news@hongbowa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