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为 孤岛 心绪 儿子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以爱为囚,方为孤岛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0 17:57:05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文 | 陈三岁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是导演的佛罗莱恩·泽勒的“家庭三部曲”的第二部。

上一部聚焦在父亲,这一部聚焦在儿子。

佛罗莱恩·泽勒是把观众情绪调动得很到位的导演之一,他的镜头总是带着某种情绪,不论是祥和安宁还是焦躁不安,他都诠释得非常到位,甚至两个镜头前后的衔接都是别有用意。

影片一开头,是一个母亲在哄睡自己的baby,摇篮里的baby无忧无虑,给人祥和之感,而后本片主角人物少年尼古拉斯的出现,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

两个孩子之间,一个可以毫无烦恼、充满天真,另一个却曾面临家庭破碎、所爱在眼前,却仿若隔山海。

其实一个婴儿的角色存在与否,并不会对影片产生质的影响,但是正是因为抑郁少年尼古拉斯已成悲剧,他的死让父亲真正觉醒,从而让还在襁褓中的西奥得以从下一个悲剧中解脱。

所以导演从婴儿西奥和少年尼古拉斯的对比中,将尼古拉斯的抑郁凸显得更加悲情。

除此之外,父亲角色和母亲角色的对比,进一步引发观众的思考。

身为父亲的彼得每日忙于工作,回到家里和新一个对视、一句“hi”之后就转入“工作狂人”模式,似乎家只是他另一个办公场所而已。

从彼得的人物设定入手,他前一段婚姻的失败,很大可能性就是来自他缺乏生活的热情,反之,对工作则耗尽毕生热情。

展开全文

最失败的不是他自己成为了一个工作狂,最失败的是他想让他的儿子也成为他一样的“机器”精英。

影片还是对彼得这个角色进行了粉饰,如果想要这个角色更加典型立体的话,塑造方向如下:作为父亲,他曾经给予了尼古拉斯许多爱,但是却婚内背叛了家庭,我们深知得到后再失去的痛感,往往要超越从未得到。作为,已经经历过一次失败婚姻的彼得,在第二段婚姻中仍然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把家庭责任都推卸给,对两个孩子的陪伴也是少之又少。

所以,他无论是作为父亲,还是作为,都是不合格的。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写过一部《为何家会伤人》,其中很全面地诠释了原生家庭对人的终身影响。

影片中作为父亲的彼得对前妻的到访非常排斥,从前妻的叙述中,我们也发现,两个家庭长期处于断联的状态。

面对婚姻的失败,彼得选择逃避的解决态度,生怕前妻的联系影响到自己现有的安逸家庭。

而后,在无力解决儿子的反常之后,他变得异常狂躁,把儿子的抑郁完全归咎于儿子不务正业,逃避成长。

而后我们发现彼得和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尼古拉斯的爷爷,他们父子之间的谈话气氛也异常紧张,两个人之间似乎也有一种“冷漠”的默契,互相不打扰彼此的生活,一旦开启话匣,就剩下互相无尽的抱怨。

显然,这是一段非常不健康的父子。

而彼得没能用新的亲密治愈自己的童年,从而也间接造成了尼古拉斯的悲剧,这是一场悲剧,一段不健康的父子的继续传承。

导演在这部电影中频繁地运用了“蒙太奇”镜头,将过去和现在进行鲜明对比,把尼古拉斯的童年描绘得幸福美满,父亲在家庭中充满了爱与陪伴,过去的镜头整体的色调呈现出鲜艳、明亮的特征。

而切换到现在的生活的时候,镜头的色调明显饱和度下降,整体呈现出昏暗、哑光之感。

从色调的调整,就可以感受到故事的情绪,以及主人公的情绪。

这部电影愿意去深入描写男人之间的情感。

在大众认知之下,女性的情感细腻丰富,男性的情感却是生硬的,但是这部影片令人改观,因为大量的篇幅都是生活化的,我们可以从尼古拉斯和父亲两个角色中去看到,其实男性之间的那种情感也是相当细腻的,只是表达方式与女性有着显著差异。

片名叫“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其实无论是尼古拉斯还是彼得都是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他们都曾经对自己的父亲充满期待,而后又经历过一些坏事,双方不欢而散,终究没能够成为彼此救赎之人。

结让我们更加懂得,人生没有那么多圆满,无论是为人子,还是为人父,都会有无力感和挫败感弥漫全身的时刻。

我们要学会自我救赎,将光与热注入生命的热情中,学会爱人,更学会爱己,所谓救人先救己,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