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学为师,让作文变成创作
——卢望军老师的作文课
本期我们推荐的,是来自湖南长沙市怡海中学的卢望军老师的作文课。卢老师相信,任何创造都是模仿的结果,作文也是如此。因此,选择模仿的对象非常关键。除了名家经典、教师范文,卢老师常常把某个学生文质兼美的文章当成范文,供学生学习。这不是一般的在课堂上朗读范文,而是把这些文章当成样本,去讨论、去分析、去解读……其目的是让学生从中找到创作的基本规律,让某一个人的秘籍,变成大家共享的心法。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卢老师的作文课堂吧。
卢望军,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曾获“岳阳市优秀教师”“岳阳市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获湖南省首届教师文学奖散文奖,第四届、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语文微课大赛初中组一等奖,岳阳市“金鹗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出版个人专著《教育的温度》《卢望军教阅读:让青春课堂走向辽阔》等。曾为《班主任》《班主任之友》“封面人物”。
卢老师手记:
在作文教学中,我有一个“卢氏心法”:就地取材,即写作题材生活化;因材施教,即写作指导私人化;小材大用,即范文选择学生化;文尽其材,即范文价值最大化。
我的“以同学为师,让作文变成创作”系列作文教学,就是在这个心法指导下的实践。这个系列,既指系列化的“向 ××× 学写作”,也指在每一堂课里,那些被选中的学生范文——并不是单篇,而是系列文章。通过研读系列化文章,同学们能窥见小作者的个性是如何与写作的共性共融共存,从而创作出一篇篇动人的、独特的、足以称得上作品的习作。
卢老师分享:
向杨琳学写作
文 / 卢望军
一般来说,学生写的文章,只能说是作文,不能算是作品。作文和作品的区别,大概是“应制派”和“性灵派”的差异,前者规整但呆板,后者灵动而自由。一个总是规整而呆板地写作文的孩子,作文往往很难摆脱一股子“学生腔”。
展开全文
所谓“学生腔”,我有时候也称之为“匠气”,它有这样几大特点:为了追求主题正确而牵强附会、为了追求文采斐然而堆砌辞藻、为了追求首尾呼应而生搬硬套。为了避免学生作文的“匠气”过重,让学生独抒性灵,我经常布置一些题材活泼、体裁自由的作文题,让学生在写作中放飞自我。这种松绑式作文训练,往往能够让学生迅速爱上写作。
当一个学生爱上写作时,我的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
在这样的写作训练中,那些真正有灵气的孩子脱颖而出,写出了非常具有个性色彩的作品。杨琳同学就是这样,成为大家学习的对象。
杨琳同学的性情,是我所说的理想型人格。
我认为的理想型人格,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丰富而单纯,清浅而深刻,高贵而谦卑。
一个人,可以本性单纯而情感丰富,可以心清如水而思想深刻,可以品行高贵而言行谦卑。而一个孩子的作品,其实是她人品的文字化表达,一流的人品,才会写出一流的作品。那么,让我们走进杨琳的小世界,走进杨琳那可以称之为“作品”的作文中,去看看一个初中女孩的清浅与深刻。
奶奶的屋里有一张小破桌,上面有两个盘子、几支蜡烛,桌子上方的墙壁上挂了一幅画。奶奶每天都会佝偻着身子,虔诚地在此做礼拜。
我不解——奶奶家并不宽裕,但那两个盘子里,总有新鲜的鱼和肉。还有那墙上的画,五颜六色,奇怪得很;画中的那个“人”,形态怪异,奇怪得很。现在回想,画上大概是某个神吧。
一般来说,春节无非就是那几件事。可奶奶的春节不一样,她会带着一袋子鞭炮,去山下的一个土地庙祭拜。我的父母是不信这些的,奈何奶奶一再坚持,他们也就不再多说什么。
去土地庙的那晚不能睡觉,因为全家要在晚上 11 点左右才出发。奶奶一到这时候,整个人就像要重新活过一般,好像从前她都在为家人、为生活而活,但这时,她便有了独立的人格。
“奶奶,为什么要拜他呀?”
“他是神,能让咱家来年大丰收。”
“骗小孩,我不信。”
但奶奶像没听见似的。
奶奶带着她的偏执与笃定,挚爱着她的光、坚守着她的信仰。
恍惚间,我也觉得,这世上真的有神。
——《她与她的神明》
读罢这些文字,我的心情有如惠风吹拂、小雪初霁,只觉得世界一片清明。我也恍惚觉得,这世上真的有神。可以说是“如有神助”,一个初中女孩,竟能用如此干净而精致的语言,细腻地写出年迈的奶奶的精神世界。
一个学生看后总结:“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膜,有时候,不亚于夏虫和冰雪的距离。从情感依恋到信仰认同,杨琳是如何做到在精神上和奶奶息息相通的呢?我没有这样聪慧的感知和敏感的体察,所以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下面我们来看她的另一篇作品。
想到家人,我必会想到我的母亲。那些留在我心底的和她有关的忧伤,都将深埋于滔滔而逝的时光河底。
“喂?妈。”
“怎么了?宝贝。”
“这周回不回家?”
“嗯……妈妈这周要评职称,就是中学一级教师,可以涨工……”
“行,我知道了。”
“怎么啦?不高兴啊?”
“嗯,上周你也没回来……”
“妈妈爱你……”
嘟嘟嘟……
有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念叨着,念叨着,令我眼泪几度决堤。
五天前。我忧愁满面地看着交上去的周考试卷。想见妈妈。
四天前。我看着不尽如人意的考试成绩,茫然无措。想见妈妈。
三天前。我望着远处阴沉的天,看着天空中与家人一起回家的小麻雀,以及操场上发出欢声笑语的同学。想见妈妈。
两天前。我听着老师愈加紧迫的话语,想着期中考试的日期,心中忽然有一丝欢喜——快到周末了。想见妈妈。
一天前。我心中满是欢喜。想见妈妈。
现在,再看昨天、前天、大前天的我……真是敏感又可笑。
家人……家人?何为家人?妈妈
爱我?大概是爱的吧。
我能从父亲、母亲的神情中猜出点什么,猜出母亲回老家教书的原因。
我们还算是家人吧?即使一个月只能待在一起那么几天。这也是为什么我那么讨厌时间与空间,因为它们带走我太多东西。
时光之内。你,我。一个将身心留在了他乡,给了一群不知名的幸运学生。一个在为未来筹谋,为了那一点重聚的幻想,奋发图强。
时光之外。你,我,相约在,一个有阳光的,美好下午的,回家路上。
“妈妈爱你。”
“嗯,我也爱你,妈妈。”
——《我们是一家人》
这篇文章我读了三遍,觉得有一些地方的表达,不符合我的习惯,有些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显得有点突兀。我轻轻按下消除键,放入我认为更合适的词语,想了想,又点击了撤销键。
我想,我的修改,未必不是一种主观臆断——就像杨琳的妈妈,以及那些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得不离开孩子的父母,又何曾知道,他们理由充分的离开,对孩子,实在是一种不能承受之重。还好,“我们”是一家人,“我们”还能彼此相爱,“我们”还有地久天长,可以让伤口慢慢愈合,并且在伤口上开出一朵名为“珍惜”的花来。
有学生看后点评:“杨琳在这篇作文里,反复铺陈‘想见妈妈’的渴望,是为了凸显妈妈又一个周末不能回家,‘我’的失落之情。她那么敏感,每一点失落,好像都是一场痛苦的地震;她那么细腻,她的痛苦沿着文字,爬向我的心,啃噬着我。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们可以在写作文的时候,如此真实、生动、细致地袒露内心。我习惯性地藏起我真实的想法。写作,疗愈了杨琳;我想,我以后也会像杨琳一样,通过写作得到疗愈。”
再来看下一篇。
细细回想,我好像写了很多关于母亲的文章,顿时就觉得有些对不起父亲。
这篇文章,致我的父亲。
我本就比较亲近母亲,可她在我六年级的时候回老家教书去了。即使有心理准备,但我还是伤心了一段时间。此后我的注意力更是全放在母亲身上,而对父亲有些不耐烦。自母亲回老家后,父亲对我百依百顺。
有一次,我实在太想母亲了,便连夜赶去了老家。
怎么去的?坐车。
谁开的车?父亲。
漫漫黑夜,四个多小时的车程。我现在回忆,都能想象出父亲当时的疲惫。我一到老家,便扑入母亲的怀抱。
还有一次,送我去学校后,父亲说懒得回家做晚饭,便跟我一起在教室里等食堂开门。我猜多半原因,是回家没人,他很寂寞吧,在学校还可以看着我。我翻书包时,猛然发现文具盒没有带,等下马上要进行学业测试,我有点懊恼。父亲知道后立刻开车回家了。父亲刚走,天气就变了,下起了小雨。
我在教室里如坐针毡地等待着父亲,不如说是等待着文具盒。现在想想,我当时真是“冷漠”得可以。
不知什么时候,后门被推开了,我的后背被轻轻拍了一下,手里被塞进来一个文具盒。
文具盒上带着点点水珠!
我的内心顿时波涛汹涌。
我们认识十二年了。
幸会啊,爸。
——《我爸》
有一种写法,叫语浅情深。你看,杨琳说:“我们认识十二年了。幸会啊,爸。”简简单单几个字,完美地传达了女儿对父爱的觉察,对父亲的感恩。
学生看后点评:“我希望自己也能够写出杨琳这样的作文,这么真实,这么直白,这么深情;但其实,我更希望拥有一个杨琳这样的爸爸。面对女儿的‘偏心’,他不计较,接纳女儿的情绪,成为女儿的依靠。或许,我可以先做一个像杨琳这样会用写作表达爱的孩子吧!
课堂佳作:
十年后的我
文 / 杨 琳
我们都曾无数次憧憬过自己的未来,想象着自己也许不存在的光芒和色彩。但,那想象的颜色终会被岁月冲淡,归于平庸。
我坐在桌前,苦想着作文。窗外是无边的黑夜,我深藏在我的梦里。
黑。黑。黑。我被夜席卷了去。
故事拉开序幕。
我大学毕业了,我曾就读的是许多人向往的师范大学。我没有去考研究生,而是把母亲接来长沙。我要弥补她那独守一方的十年。
我本想当一个职业作家,可父母似乎都不赞成,他们希望我传承他们的衣钵,成为一名老师。
我回到了怡海中学,只不过,我从台下坐着的学生变成了台上站着讲课的老师。我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带着一个班的学生,像我从前的语文老师那样,把我的所学,传授给他们,期待着他们之中也会有“我”。
我没有放弃写作。写什么呢?写小说,写散文,我都在尝试。我想将我那十年的关于父母的点点滴滴,以及那些无法宣泄的情绪,全都倾诉出来。
晚上下班回家,父母在家中等我,我们共进晚餐,有说有笑。这时的家,是温暖的代名词。黑夜,不再只是我一个人的独白……
黑。黑夜。
窗外的黑夜将我拉了回来,这时,我思绪又回到了教室中。垂眸,凝视着面前这篇作文,我便又埋头于题海中,继续寻找那一点细碎的光,我的未来。
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人了。
努力吧。未来的你,在向你求救。
卢老师点评:
从教 22 年,几乎每一届学生,都被我要求过写“我的理想”之类的作文。很多孩子,不过草草写一下敷衍了事;也有一些孩子,认认真真地畅想未来。但是,我知道,绝大部分畅想,都是空想,因为并没有切切实实的到达之途。
杨琳不一样。杨琳的理想不大,并非那种上青天揽明月之类,而是回母校当一名语文老师,从而和父母长久相聚。她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一个孩子,在这样的年龄,就有自己对幸福的认知,她一定会幸福。
卢老师手记:
在杨琳用文字构筑的小世界里,她是自由的王者。她指挥着她的神明的光亮、伤感的离别、清醒的自我认知,以及其他许许多多,最终成就一篇篇风格独特的文章。
她调兵遣将,举重若轻,无往不胜。她的武功秘籍,就是做真的自我,写真的文章。
一个学生如果想摆脱“学生腔”,让“作文”上升到“作品”层级,就应该像杨琳一样,也像李白说的那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放下刻意和生硬,以真品性、真情感来打动人。
杨琳的作品,无疑就是这样一朵朵清水芙蓉,亭亭净植,香远益清。希望大家都能以创造的心态,不人云亦云,不因循守旧,写出自己的作品,同时把自己变成最优秀的作品!
主持人语:
卢老师的作文课,另辟蹊径,她独创的“卢氏心法”,让写作变得更加灵活和自由,也让学生真正爱上写作。其实,卢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创作的方法,还有做人的道理——不随波逐流,以独立的姿态,做自己的主人公。
本文选自《初中生》作文版2022年12期]
责任编辑:D
图:作者提供
新书推荐
点击上图,即可进入小程序,
购买《月亮的印章》
读者反馈
(可向右滑动看更多)
进《初中生》微信商城,购买“千金作文”合集《月亮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