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杰的 “三结合”
——读儿童诗丛《乡土和孩子》
作者:吴元成
前些年参加一个座谈会,记得孙荪先生说过,冯杰有“四绝”,诗、文、书、画俱佳,诚不我欺也。
冯杰在海燕出版社新出《乡土和孩子》一套三册儿童诗集,分别是《宝石蜜城》《吃荆芥的猫》《一朵花就是一座果园》,收录他近年创作的儿童诗佳作,其中的插图插画又全是他的文人画精品,成为这套丛书完美装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令人叹为观止。
说起来,冯杰的诗文耐读,冯杰的书画耐品,但要说出个读后感、品后语,却又难以下笔,生怕不知所云,献丑添乱。好在,和冯杰兄是三十多年的老友,他自己也在他的诗集《一朵花就是一座果园》的一幅画作里有这样的题款:“请客不外吆五喝六,交友何妨说三道四。”那我就不揣浅陋,“说三道四”一回吧。
孙荪先生的“四绝”说,已经概括得很到位。我读了冯杰这三册诗集,想了半天,才琢磨出个词儿叫冯杰的“三结合”,也不知道准与不准。这个“三结合”的大意是,冯杰的儿童诗与美结合,与趣结合,与思结合,而且结合得浑然一体,成就了当下儿童诗的新奇观。
细言之,冯杰儿童诗之美,美在他善于通过现实主义与后现代的相互生发。美在他对于创作对象的虚与实、轻与重、大与小、高与低、长与短、多与少的完美处理,往往驾轻就熟,总能恰到好处;美在他既能统揽古今之变,又能掌控雅俗之度;美在他语言质朴如醇厚之泥土,又轻盈如飞翔之羽翼,简约而不简单。有人说,冯杰的散文冠绝中原。其实,他本人也十分看重自己的诗歌,总说自己是一个诗人。表现在他这三册诗集之中的美的奥秘,也恰恰是他对北中原、对乡村、对儿童内心视角的诗意发现。如《吃荆芥的猫》:
有一天午觉
小猫发癔症了
它跑到菜市场
展开全文
大声对老板说
请给我称上二斤清凉
这里的“二斤清凉”堪称神来之笔,一下子让这首诗“飞”了起来,非一般诗人所能及。
冯杰儿童诗之趣,趣在趣味盎然,妙趣天成。目下的一些儿童诗,大人强作儿童语,读来生涩别扭。冯杰则不然,他对一缕风雨、一片绿叶、一块瓜果、一声鸟虫鸣,都有细微的观察,都有传神的表达,而且完全是童言童语,天真烂漫,活泼生动。如《童年之歌》:
你走在乡村的路上
乡路细小得像一条牛皮绳子
你停下来
像把一条小路拴在树上
这种童趣、童真,让这首诗的诗意丰满了起来。又如《乡村的鸟声》,开头如是写:
布谷鸟的叫声是甜的
花喜鹊的叫声是甜的
小麻雀的叫声是甜的
百灵鸟的叫声是甜的
在排比句之后,忽然跳出这两行:
在乡村的雨后
鸟叫声都是甜的
又如《底色》:
西瓜说
西瓜有绿皮
黄瓜有绿皮
柿子有绿皮
我们站在一起
看起来都是一个
绿皮班级
这种诗意的浓缩与提炼,正是诗人一直葆有童心的明证。
冯杰儿童诗之思,思在他有人生之思、儿童之想。从触觉到味觉,从外在到内心,冯杰用几乎不可复制的手法,去发现自然之美,去发掘童心之思。
如《关于跳高的游戏》:
蚂蚱问
大师傅啊
你飞得那么高
是要和我比试功力吗
翠鸟说
小子 就你这土老帽儿样子
蹦得再高
我都懒得吃你
翠鸟与蚂蚱的对话,活脱脱刻画出了翠鸟的“高度”。又如《宝石的城》:
姥姥家的石榴熟了
一个一个开始咧嘴笑
收获季节里
他们都经不起秋风的赞扬
写石榴抱团儿的句子多了去了,写石榴经不起“秋风的赞扬”,却是头一回见到。这种慧眼独具,毫无疑问,是可以启迪童心童智的。又如《一朵花就是一座果园》的结尾:
不要小看了苹果花
它包含有自己的心愿
一朵苹果花指甲盖一般大小
往往长出一座十亩大的果园
好了,已经不用再一一摘录这三册诗集中的段落了。因为,随意展卷浏览,都是看似偶然得之的绝句箴言,却实实在在地经过推敲,融聚了诗人经年的观察与思考,人文的积累与酝酿。
本真的诗人,才有这纯真而大美的作品。我相信,冯杰这三册诗作,对于尚嫌浮躁的诗坛,无异于一剂镇静的良方。而对于如饥似渴的少年儿童,必定是可口且入脑的高级营养品。特别是三年之疫尚未了了,尤能消炎解“毒”。
来源:2023年2月10日《中国图书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