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声 种草 荒野 乐章 剖析

《荒野之声》:一场关于大自然乐章的剖析 | 种草工作室No.10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0 15:41:03 浏览3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搜狐文化】文化很有料·种草工作室每期会以拆盲盒的形式来给读者推荐一本书,伴随沉浸式开箱视频,每期发现一本好书。第十期的推荐书目是《荒野之声》。这是一本关于声音的自然文学力作,也是一堂关于聆听的自然课,一声对声音遗产在消退与破碎的呐喊。声音的奇迹如何产生?危机又意味着什么?作者试图告诉我们,声音危机不仅仅是感官装饰的损失,学会聆听应是一种重要的指南。

由商务印书馆推出的《荒野之声》是美国南方大学的生物学教授哈斯凯尔的又一自然文学力作。从《看不见的森林》到《树木之歌》再到《荒野之声》,哈斯凯尔将视野从个体拓展到生境,进而触探维系生境的纽带——声音。充满我们这个星球的歌声、音乐和言语是演化创造的奇迹,是大自然的生态之歌,让我们得以窥见生物多样性、自然的创造力和审美的发生。

[美]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著 熊姣 译 《荒野之声》 商务印书馆 2023年2月出版

从动物歌声的起源开始,穿越在地球历史的全部轨迹中,哈斯凯尔阐明并为我们这个世界各种声音的出现而欢呼。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在地球十分之九的历史上,都不存在交流之声。海洋最早出现动物,或是海底珊瑚礁最初形成时,没有任何生物歌唱。后来,在闪烁着昆虫声音之光的热带雨林和随着青蛙叫声而脉动的沼泽中,我们知道了演化的创造力。在海浪之下,我们了解了人类与鼓虾、蟾鱼和鲸鱼等不同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展开全文

从细胞纤毛的振动,到动物的鸣叫,从旧石器时代洞穴中的猛犸象牙长笛,到现代音乐厅中的小提琴和耳机里的电子音乐,我们认识到人类的音乐和语言同样是属于生态和演化范畴的故事。

同时,人体感官的局限与心理上漠视“异类”声音的习惯,也让我们丧失了听到很多声音的机会。寂静不是周遭的底色。雷雨云、海上风暴、地震和火山都在歌唱、呻吟,用低至0.1赫兹的声波呼号。这些低频声波都远非人耳所能察觉。它们传播到数百公里外,展示着海洋、天空和地球的动态。但是我们听不见,所以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声音世界里。

如今,世界上丰富多样的声音正面临危机。 “环境”问题通常表现为气候变化、化学污染或物种灭绝。作者认为,我们还需要补充一个框架,那就是我们的行为正在使未来成为一个感官贫瘠的世界。随着荒野之声永久消失,人类噪声甚嚣尘上,地球变得扁平、黯淡。声音实际上是一种创生的力量,消除声音多样性会降低世界的创造性、公正性和美丽性。

本书的最后一章是“倾听”,它在提醒我们,要愿意去倾听地球的生命乐章。让人类重新侧耳倾听世界,也许是直面未来变革,减少动荡和危机的重要指南。倾听,是一扇通往生命创造力的窗。狂野和破碎的声音是一份邀请,让我们学会聆听、充满好奇、找到归属感并行动起来。

编辑 | 刘奇奇,视频 | 张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