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回到老家以后,我把简历递到了当地的人才中心,很快,就有公司约我面试,
说是当地重点招商过来的电商公司,属于孵化项目里的排头兵企业。
在北京的时候,我就职于互联网培训企业,我负责的是出国留学的项目,一去十来年,经历了公司的发展壮大,职位和薪水也同步上升。
迫于高房价,和照顾年迈父母的想法,我搬了回来。
按理我的专业和经验并不对口面试的这个行业,只是家乡的机会不多,也只能张开双臂,拥抱每一次机会。
面试的那天,我按照推荐人的安排,来到了一个电商产业园,产业园很大,林林总总的十几栋楼,我被安排到最东侧的那栋。
大楼很高,约莫10余层,电梯上行到八楼,一出来是明亮的前台,两边的展示墙上贴满了女主播的艺术照,穿过一大片办公区,
我被引荐到一间小小的会议室,片刻后,进来一位穿着绿色帽衫,蓝色牛仔裤的人。
他说他姓郑,是整个团队的负责人,26岁,是北京总部外派过来的。
他先是打量着我和我的简历,我们从最初的寒暄,到行业的探讨,以及岗位的发展,
最后,这位郑姓的负责人坚持认为,以我的条件,转战直播行业,必须从场控做起,然后他解释了什么是场控:一个服务于主播,负责产品链接和直播画面切换,以及其他主播所需的辅助工作的辅助岗位。
并且,郑姓负责人还强调了,这个岗位的辛苦性,加班的不可避免,薪资的不可能高,诸如这类的现实性。
最后,他还补充了一句,公司都是有干劲和冲劲的90后,00后。
他的原话是:坦白说,直播行业属于年轻人,我们目前都是95后,甚至00居多,一般我们招聘都是要年轻的,主要是年纪大了跟不上思路,我也看到了你的简历,也是咱们人才中心极力举荐的,我们说约来见一见,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出于诚恳的约见,我表达了我的疑惑,诸如岗位的成长性,以及我个人转岗的可能性,包括 ,假如我想专注于内容方面,从事拍照剪辑和文案的相关工作,以及打造主播IP的一些创意工作,这些,是否可行,
当然,因为隔行的不够专业,我也只能 停留在表面的讨论,过程中,对方只强调预开的直播间很多,需要大量的场控人员,且他们不需要没有经验的内容工作者。
至于跨部门协作,产品端把控,似乎他们也不需要。
也许,这注定就是一场没有结果的面试。
面对这个26岁,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我觉得是自己在难为他,我以这样的岁数,让他给我安排一个基础岗的工作,属实是给人家添了麻烦。
展开全文
行业是个好行业,人是个好人。
偏在我这边,似乎行不通了,我35岁,让我难过的不是从头学起给年轻人做助理,
而是我意识到打造个人的IP成长,远远比无目的的低姿态学起更理性,
不是放不下身段,与我而言,一个纯粹的打工人,没有什么身段可言,我只是希望招聘者在画饼的时候,能把配方,时效和最终的味道描述的详尽些,
或者说,你得拉着我做一块我喜欢吃的口味,而不是我偏爱水果味,你只有奥尔良味。
回想我26岁时,也曾站在这样的位置,决定过别人的功过与否,而时光荏苒,面临着新的启程。
不过都是在其位,谋其职,没有什么对错。
35岁,好像是人生的命门,要多努力的前半段,才能换取往后的一路顺遂。
好在我也只不过35岁,正是做事的时候,又怎么能轻易气馁,人生坎坎坷坷才是常态吧。
祝愿26岁的郑先生找到合适的人,也坚信35岁的我,能实现自我成长的一次质变。
加油,致你们,致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