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北和韩国有着怎样的关系?到处可见中、英、韩文指路牌,而没有其他文字。
在巴东县这样偏远的大山深处,居然能看到中、英、韩文的指路牌、揭示牌,令人诧异,难得一见,不由得让人思考探究。
为什么偏偏有韩文,恰恰没有日、越、马、泰文?
巴东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2020年才脱贫摘帽,虽有一定的旅游资源,但主要还是依赖近邻神农架。
进一步关注了湖北全境的状况,发现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中、英、韩三国文字的提示牌,这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可见湖北与韩国颇有渊源。
国内一般的指路牌绝大多数是中文或中英双语提示,个别省份由于与相邻国家接壤,边贸往来频繁,就会出现双语提示牌。
如俄罗斯、越南、老挝、缅甸等边境地区,基本都是采用双语或三语揭示。
其他省份一些地方也有采用中、韩、英、日四种文字提示牌的,这主要和商贸往来、旅游和定居的日、韩人数量直接相关。
展开全文
二、韩国与湖北的商贸往来位居东盟和日本之后,为什么只有韩国有这个待遇。
2021年,湖北进出口贸易完成总产值5374.4亿元人民币,连续两年逆势大增,东盟、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分别为743.7亿、721.6亿、694.5亿、400.7亿、297.2亿元,分别增长34.1%、26.1%、16.6%、7.9%、8.2%,韩国一直是稳定的贸易伙伴,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是东盟中湖北前三大贸易伙伴。
三、韩国人在湖北定居人囗比日本人少。
外国人在鄂常住人口1.9万人,韩国人约为3000人,排在日本之后,名列第二,占韩国人在国内居住人口的0.25%,占比较低,吸纳能力不足。
其他依次为美国、印度、法国、加拿大、泰国、新加坡、菲律宾、意大利。
湖北在吸引外国人居住的排行榜仅能勉强挤进前十名,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宜昌、神龙架。
四、韩国人到湖北旅游人数高居第一位,是日本的两倍,湖北人去韩国旅游的人却很少,
外籍旅客入境湖北旅游,以2019年数据分析,总数10万人次,占全国1.45亿的0.7‰,韩国以4万余人次排名第一,但也仅占韩国人入国内游的0.9%,其次为美国2.5万、日本2万余人次。
湖北人十大出境目的地,泰国以36.6万余人次高居首位,越南居然排在第二12.6万,日本第三12.2万,然后是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柬埔寨、韩国、印尼、美国,韩国仅排在第八位,未能与韩国形成旅游互动。
一般旅游人数,是和经贸往来、定居人口相匹配的,而韩国人旅游的数据与之却不相协调,这些人来鄂,去了哪些地方,观察了些什么风俗和项目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韩国人在喜欢旅居国内的北京、山东、辽宁、上海、广东、湖北、湖南,这与战国时期的燕、齐、楚、越、韩相对应,是否与韩国民族迁移和文化传承有关联,值得思考。
如果韩国能够取代越南成为湖北人出境游主要目的地,将会对双方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也能让我们近距离的研究韩国人的民风民俗,汲取其精华的东西,研究2000多年以来,韩国人的崛起路径,继承了哪些华夏文明,如何继承改进发扬光大的,取长补短,建立互信互利,起到的良好促进作用。
五、湖北与韩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果说韩国和国内没有历史渊源,无论如何我都不会相信。
1、地名与湖北多地同名或近似。
韩国首都首尔,未改名前叫汉城,古时叫汉阳,襄阳、丹阳、黄州、江陵、竹山、利川、谷城等也多地重名。
2、江同姓,山同名。
两国都有洞庭湖,湖北和韩国还有一条共名的汉江,非常巧合,两条江的源头都叫太白山,只是分别位于两国的不同地点。
3、风俗文化有更多的相近之处。
韩国人吃打糕,湖北人叫糍粑,喝米酒、吃面片和我们的中原和北方饮食一模一样;
韩国有江陵端午祭,与起源于湖北楚文化的端午节,也非常相似,只是祭典的方式有所不同,两地都有挂艾蒿节,在国内这两个传统已经成了全国的风俗;
韩国的国旗图案为太极八卦,与我们的道教极为相似,传说祖先是熊,恰与楚国君同姓,汉字也在韩文中广泛使用。
六、关于端午节和屈原的追忆和思考。
国内端午节有吃粽子习惯,可为什么吃却不知其所以然,我特意问了一些人,给不出答案,要上网查。
端午节一定会记住的,因为要放假。所以吃粽子的时候,会想到有个叫屈原的楚国古人跳汨罗江而死,其他的就没有什么更深的记忆了。
嘴里在咀嚼粽子的时候,哪怕脑海里闪过一个高大的人物具象,可我不知道先人的模样,浮现一个电影大片,也没看过这样传世作品,举行一种祭拜的仪式,却没学过有这么一套礼仪,唤起一种精神力量,可内心深处想了半天,只记起《离骚》中的一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他的一概没什么印象了,我真的怀疑自己在课本上是不是真的学过。
想体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风俗,来加深对这种精神的理解,也不知道哪里有,从基础教育、媒介宣传、文化作品、经典影视、器具建筑、庄重仪式、团建训导、系列风俗,无从下手,抽象的东西不能具体化,它所包含的精神我们无法去体会,也许下一代或下下一代,就会更模糊甚至彻底淡化了。
七、韩国的端午祭,历经千年演变和融合,每一个细节依然执着的保持着纯朴的传统,在现代韩风浸润的文化土壤中,坚韧的传承着它的神和魂。
据专家和基因测序考证,韩国人由汉人族群、土著族群、蒙古族群三部分组成,并不是单一民族,前两部分人群占多数,而且两者人数相差不大,发展过程中,还有与其他外来民族通婚的过程,这也就形成了韩国文化的多样性和部分地区趋汉化的特征。
看了韩国江陵端午祭,虽然与我国一些地区有类似的地方,但它围绕传统、传承的主线坚持不懈,千年不变,这种精神实属难得。
它主要用祭、戏、体、穿、吃、洗六种形式,来体现这种传承。
1.祭是指祭拜大关岭城隍男女国师神位,吟唱敬神乐词、敲锣击鼓、烧纸供奉;
2.戏是指巫俗表演、官奴假面戏之类的节目,表现为了爱情、平等和自由抗争的故事,也寓意了民族奋争的精神;
3.体是指三种传统的体育项目,摔跤、用箭投壶、荡秋千,似乎在叙述这个民族生存、结合及演化的过程,告诉后人不要忘记生活的本领,记住民族崛起之路;
4.穿是指全程穿民族服装,和我们看到的韩剧里的现代韩流完全不同,它似乎时刻提醒参与者,记住自己传统穿戴,知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始终不能忘记自己是谁;
5.吃是指吃用艾草制作的艾子糕,喝米酒,要求的是忆苦追思先辈,他们就是靠这样原始的生活方法生存下来的,不能生活改善了就忘本;
6.洗是使用漂散着香气,绿色药用美发的菖蒲水洗头,由长辈给年轻男女揉洗,即有传承传统、慈祥祝福之意,又有季节变换,袪病消灾之功效;
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人并不会年年去参加了,但他们仍然执着上百场的体验和不厌其烦的表演,这需要发自内心的敬仰和满腔的热情,祭祀整个过程,表演和百姓的服饰、用具、韵律、词曲、仪式,看似简朴而传统,又非常的细致考究,经得住反复的推敲、回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值得深入研究它的演化过程,感知这个民族的发展历程。
八、对比湖北和韩国的民风民俗,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让我们更具有自信心和自豪感。
楚文化、中原文化、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复杂的历史传承,包容了各民族的优秀特征,文化元素特别丰富,在历史的长河中因各种原因,流落海外,形成分支,在与我们同根同源的民族和人群中传承,随意取其一、二,就可以成就一个种族、一个国家。
韩国的文化、风俗、祭奠、节日等和湖北及中原地区极其相似,又夹杂着一些游牧民族的元素,既有传承,又有改良和发展,有些甚至比我们保留得还更加原汁原味,更加原始和传统,更加细腻严谨和更具仪式感。
看到这些,无论如何,我的内心都是震撼和澎湃的,它让我们看到了华夏文明,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这么具有传播力,还能以这样的方式,传承和发扬光大,这种文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将其磨灭。
九、不断传承、挖掘、改良,与时俱进,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向世界传播炫丽的华夏文明,共享人类发展的文化成果。
韩国为端午节申遗,把屈原、李时珍说成是韩国人,这两人都出生在湖北,与湖北息息相关。韩国人的一些申遗项目引起了国内网民的巨大非议,也在网络上进行着激烈的争论。
也许韩国与华夏血脉难分,几千年的纠葛,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甚至更远,不管是哪个分支,不管是哪个朝代,也不论是什么原因,是战乱还是戌边,是开疆还是流放,曾经的同耕同织,通商通婚,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复杂而久远,由历史学家们去研究比较合适。
其实大可不必惊慌,汉语、汉服,孔子、老子,青铜器和编钟......不是谁申遗就能改变历史的轨迹,真正变成他的,申遗只是一个噱头罢了。老祖宗留下的精华,连我们自己还在不停顿的研究、探索、实践,其他语言的民族要想吃深吃透,更是难上加难。
华夏文明是世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世界文明也为华夏所用,行云流水,滚滚向前。
我们自己必须珍视历史传承,当务之急是要静下心来思考,我们这些年一直强调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不是更偏重于洋为中用了,忙于快速发展,忽视了华夏传统的力量,当别的国家和民族,也在快速学习研究我们老祖宗留下的魂宝,从中吸取精华的时候,而我们自身由于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文化丰富,随着时代更迭变迁,一些优秀的成果,没能很好的继承下来,有些甚至丢失殆尽,更别谈在深度和细度上发扬光大。
就象我们对比韩国和湖北,端午节不是吃两个粽子,划两下龙舟这么简单,一定要深耕细作,坚持不懈,才能深入百姓人心,稳固根基,更好地融合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真正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
文化溯源,血脉寻根,需要具象,需要记忆,需要内涵,需要挖掘,需要传承,需要改良,需要发展,需要仪式,需要氛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久久为功才能代代相传。
深度挖掘,细致探究,一点一滴,丝丝入扣,有文有物,具象生动,情感细腻,精髓显化;
庄重仪式,循规蹈矩,幻儿劝教,成人团建,诗词歌赋,朗朗上口,图文影视,入脑入心;
尊崇祖俗,环环相扣,商周战国,秦皇楚风,汉服唐韵,宋词元街,文韬武略,沁人心脾。
当故里寻他,轻描淡写,迹象难觅,这种根与魂的力量很难凝聚。
只有植根于魂,有了深刻的文化传承,只要血液里流淌着华夏血脉,无论走到哪里,落叶才会归根。
一想到那种情境,感受那种氛围,就有种跪顶膜拜,嚎啕捶胸,如见贵祖,如临亲情,温暖包融,碎碎念念,流连忘返,其力量会怎样的磅礴宏大。
重视传统文化发掘、消化、吸收、普及、传承,深得精髓,才能与时俱进,继承才能创新和发展,华夏文明一定会永不磨灭,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