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山,民国时期山东掖县人,他14岁只身闯荡青岛,历经二十多年摸爬滚打,最终成为当时青岛首屈一指的大富豪,据说其顶峰时期,个人身家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一千亿以上。
因坐拥青岛天津路等多条道路整条街道房产,人送外号刘半城。纵观刘子山的一生,真正诠释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的涵义,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民国青岛首富刘子山的传奇经历。
不坠青云之志—刘子山少年时期的经历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句千古名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用在刘子山的身上,再合适不过。
刘子山出生在1877年的山东掖县,其父亲刘显邦仅靠弹棉花的手艺,养育了四男四女八个子女,其贫穷家境可想而知,甚至当时还有人还编了个顺口溜加以嘲讽,说刘显邦,刘显邦,一天三顿糊涂汤。
尽管如此,刘显邦却一点都不糊涂,他深知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硬是勒紧裤腰带,将刘子山兄弟送进了私塾学习文化知识。
刘子山
刘家兄弟几人中,属刘子山最为聪慧,读了几年书之后,头脑日渐丰盈,他不想跟父亲一样,一辈子靠弹棉花糊口度日,便在十四岁那年,独自一人前往青岛闯荡。
那一年是1891年,清政府刚刚在此建城设防。青岛还不叫青岛,叫做胶澳。
初到青岛的刘子山惊讶地发现,这里的时局跟老家掖县的情况完全不同,虽然那时候的青岛城区也不大,但因为得到了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巡视和钦点,加上青岛独特的地理位置,一座新兴的港口城市正在拔地而起。
在当时的刘子山看来,青岛处处充满机会。他也自信地认为自己一定能够在这里出人头地,让家人过上好生活。
但,年纪尚幼,无任何门路的刘子山,起初只能靠沿街叫卖和给别人打杂讨生活,后来,又在一处德国教堂里给神父当杂役,他在那里一待就是四年。
展开全文
这四年里,刘子山凭借自己聪慧的头脑,不仅对青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期间也跟着德国人学习了不少德语。
刘子山做梦也不会想到,正是他主动学习德语的这个举动,成了他日后飞黄腾达的重要筹码。
刘子山人生中的两位贵人
莱州人刘子山是民国时期青岛首富,人送外号刘半城,他十四岁闯荡青岛,四十岁功成名就,他开办银行,搞地产开发,卖别克汽车,办学校,从穷小子变身叱咤青岛的风云人物,他是老青岛的传奇。
作为异乡人,赤手空拳的刘子山凭什么可以在鱼龙混杂的老青岛做到首富位置的呢?
俗话说,贵人扶一步,胜走十年路,抛去刘子山自身的努力和不俗的能力不说,他能成就如此霸业,当然也离不开一众贵人的提携。
刘子山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是他的德语老师。
刘子山的第一位贵人
1897年,德国人借口“巨野教案”武力侵占胶州湾,就在同年,年满二十岁的刘子山再次来到青岛,正式开启了他的创业生涯。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898年,德国逼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租借青岛99年,环胶州湾区域550多平方公里设为“胶澳租界”,青岛正式沦为德国殖民地。
刘子山敏锐地觉察到了青岛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在青岛的德国人越来越多,他认为如果想要在这里出人头地,就一定要学好德语,于是他在1898年,报名进入了一所德语学校,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德语。
基于十几岁时在教堂给神父当杂役时,掌握的一点德语基础,加上聪明好学,刘子山很快便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德语老师的赏识。
当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被招聘为马路巡捕时,刘子山却被这位德语老师特别举荐给一家德国公司,从事翻译工作。
刘子山曾回忆说,如果当初他也跟其他人一样,去当了月收入八块大洋的马路巡捕,可能他也会就此平庸一生。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子山的这位德语老师,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
刘子山到了这个公司以后,主要工作是为一名德国籍工程师从事翻译工作。
而这个公司承建的工程,正是胶济铁路。
在与德国工程师不断磨合中,刘子山的翻译技能得到很大提高,同时还学习了不少工程测绘和施工技术知识。
一年后,青岛市区到丈岭的铁路项目完工,鉴于刘子山的优秀表现,德国工程师向公司举荐他担任胶济铁路的站长职务,这在当时来说,绝对是一份体面而又收入不错的工作,这对普通人来说绝对有巨大的诱惑力。
但刘子山不是普通人,他志不在此。他曾向同乡夸下海口,要做把所有青岛掖县商号都压在脚下的大生意。
此时的他意气风发,信念笃定,也的确有了更好的选择。
刘子山的第二位贵人
离开胶济铁路的刘子山,只身来到了湖北黄冈,他这次还是做德语翻译,只不过服务的对象是一位大人物,张之洞。
1874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正在推广著名的洋务活动,试图发展中国自己的钢铁工业。为此,他派自己的幕僚盛宣怀到全国各地寻找产煤铁产区。
很快,盛宣怀就在湖北黄石发现了储量丰富的铁矿。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主持湖北洋务运动。
从此,湖北逐渐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中心。
1890年,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兴国锰矿等官办企业,更是邀请了德国籍的工程师负责技术指导。
而刘子山则因为德语翻译工作做得比较突出,经人举荐到了张之洞麾下,负责张之洞洋人交流时作翻译。
在张之洞手下做了几年翻译之后,刘子山耳濡目染,从与张之洞接触的各类人物身上学到了很多商务谈判技巧,也弄懂了大宗生意的交易窍门。
同时,他也在张之洞门下,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关系,极大地提升了他对于当时社会规则的认知和眼界,这为刘子山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子山的传奇发家史—且看他如何步步为营,走向成功
民国青岛首富刘子山,14岁独闯青岛,不到40岁就已经功成名就,做到了真正的白手起家,刘子山因一度拥有青岛市天津路、肥城路、武定路、甘肃路等整条街道的房产,所以人送绰号“刘半城”。
在他正式步入商界之前,刘子山年轻的时候曾做过几年的德语翻译,服务的对象中,有一个大人物,那就是湖广总督张之洞,那时候张之洞在湖北开发铁矿,聘请德国人勘探矿产,有人就推荐了有德语翻译背景的刘子山到洋务系统工作,给张之洞做德语翻译,期间他受益颇丰。
给张之洞做了几年翻译之后,刘子山带着更加聪颖的头脑和社会阅历,又回到了青岛,这一次他要大干一场。
木材生意赚的第一桶金
刘子山回到青岛后,做的第一笔生意是进口美国大来公司木材,做红松木买卖,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尝到了木材生意的甜头,1910年刘子山开设福和永木材行,与兄长刘文山搭伙,继续从事木材生意,将东北的木材卖到青岛,刘文山负责在东北采购,刘子山负责在青岛销售,他利用自己先前积累的商务谈判经验,在青岛将木材销售经营的风生水起,几年下来,便小有积蓄。
1914年前后,青岛已发展成了中国沿海的海陆交通枢纽、国际海运重镇,具备了近代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并逐渐发展成了拥有30多万居民的通商都会。
此时的刘子山也深刻体会到了青岛这座城市的所蕴藏的商业魅力,但是好景不长,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日德战争爆发,几乎整个胶东半岛都成了日本对抗德军的战区,导致从东北到青岛的运输路线被切断。
刘子山的木材生意大受影响,只能暂时搁置。
日德战争爆发的同年,刘子山重金买下德国人的红石崖砖窑厂,改建后更名"福和永",专门生产西洋建筑需要的红色长瓦,这是青岛第一次大开发的年代,极好的市场销路又让他获利颇丰
开办汽车4S店卖汽车
1915年,刘子山先后在青岛独资开办东莱贸易行,经营进口业务,同年,日本将德国的企业进行公开招标拍卖,其中一家铁工厂是德国军方企业,负责维修轮船机件。
卖车广告
刘子山出资购买下这家铁工厂,命名为青岛永利号铁工厂,并接收了工厂全部工人。
在铁工厂经营走上正轨时,刘子山又看上了一种当时颇为前卫的产业,代理美国别克汽车在华北的经销权。于是,刘子山便成立了青岛永利号汽车行,正式成为别克汽车代理商,这种突破性的生意,恰好符合刘子山不拘一格的气质。
修建潍烟公路
1916年前后,刘子山又投资白银50万两,主持修筑从潍县至烟台公路,公路全程450华里,1922年该路建成后,刘子山又取得吴佩孚的支持,创办烟潍汽车运输公司,经营客货运输。这一波操作,又把在青岛的同乡惊得目瞪口呆。
经过多年的商界历练,刘子山手中逐渐积累了做大事的资本。
开办东莱银行
1918年,刘子山又做了个重要决定,在青岛开银行,经过缜密的筹划,终于在1918年2月1日,刘子山的"东莱银行"正式开业,由刘子山与大清银行经理成兰圃、牟平商人吕月塘共同出资开办,这是青岛最早出现的民族资本商业银行。
从1919年至1926年间,刘子山陆续在天津、济南、大连、上海等地设立分行,并顺应时局变化,辗转将东莱银行总部由青岛迁往天津,又由天津迁往上海。
1923年,刘子山将东莱银行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增至300万元,并以重金借用XX银行钞票版面,开始发行钞票。
日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东莱银行青岛分行被日军强占,银行业务基本停止。刘子山也于1937年后,移居住在天津法租界。
为了抗议日本殖民青岛的行径,刘子山特别指示东莱银行各部:“国难时期,宜闭关自守,紧缩业务。本人自愿不再提取股息,以维持同人生计”,此举彰显了他的民族气节。
1948年春天,刘子山病重,从天津到上海就医,同年10月12日,因心脏病发作殁于上海。清代第一代商界传奇代表人物,就此落幕。
如果你有机会到青岛一游,可顺道参观一下刘子山现存的庞大别墅群,据说别墅屋顶的每一个红瓦片上,都刻有"青岛刘子山监制”的字样,当年,也正是刘子山的窑厂烧制了大青岛的半城红瓦。
刘子山一生的创业经历,印证了那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感谢观看,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