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绝对是一年当中
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无论天南地北
中国人的年俗
都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
吉
祥
如
意
而江门的过年习俗
你又知道多少?
今天,一起去感受!
江门
年俗
展开全文
在江门五邑,
流传着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
过年美俗和趣闻。
这些儿时的江门春节习俗,
你家还在坚持吗?
谢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俗称“灶君诞”“祀灶”“小年晚”。有些人家设祭为灶神饯行。农村多用炒米煎堆和三牲(猪肉、鸡、鱼),备上红桔、片糖、生菜、生蒜、香芹祭拜,灶旁放带尾叶的甘蔗作天梯,供灶神上天和回灶复位。
春节前
各家忙于办年货,做年宵品,多是糖果、瓜子、年糕、油角、煎堆、炒米饼之类食品。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有扫荡妖邪、除旧迎新之意。
年味渐浓,“老江门”爱去的骑楼老街红红火火
除夕前几天始,花农、桔农在花市上摆卖各种年花、年桔,人们乘兴偕伴逛花街,欣赏并购买回家摆设点缀。各家各户贴上春联、年画,摆设桃花、水仙花、金桔、四季桔等营造过节气氛。对于不少年轻人而言,这已经成为一种消费习惯和潮流,就算买不到,也会去凑凑热闹,沾点喜气。
年廿八 洗邋遢
这是一直流传至今的口头禅,家家户户搞卫生,一般都选择在年廿八,据说因为这一天是灶君上天报告玉皇大帝一年来人间生活情况的日子。各家各户便约定成俗进行彻底的大清洁,让灶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便是“年廿八,洗邋遢”的由来。
年廿九 炸煎堆油角
煎堆、油角是新年的必备物,炸好的煎堆油角被摆上供台时,祈福“煎堆摆上台,财源滚滚来”,“油角油角,金银满屋”。
除夕
农历年最后一天,俗称“年三十晚”。凡外出的人,都回家团聚,吃“团年饭”。当日,宰鸡杀鸭,摆满美酒蔬果肉食,先祭拜天地、神灵、祖宗,把灶君接回来,然后共进晚餐。
除夕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各家各户都会贴春联,在门框上挂上两个桔和两根蒜。点燃香烛,摆上生菜、香芹、桔子、猪横脷、鲮鱼等“压年货”寓意勤劳生财、大吉大利、心想事成、年年有余。大人小孩都参加守岁。
年初一 斋日
年初一(正月初一),新春的气息尤为浓厚。清早起来祭拜天地神灵祖先。早上素食,晚餐吃荤,说是“朝斋晚杂,生意道合”。
吃过午斋后,穿上新衣裳,出门拜年,亲友见面彼此拱手祝贺,说些“恭喜发财、万事如意、身体健康”等吉祥话,给孩子“利是”(红包)。据说在广东及江门五邑地区一般已婚男女“派利是”,未婚男女“逗利是”; “利是”一般分为5元,10元,20元等,寓意利利是是,大吉大利。
这一天,市民一般不去买菜,只是吃除夕晚剩下的菜肴,当地称为“食餸尾”,意在吃苦思甜,勤俭朴素。
年初二 开年
年初二(正月初二)是“开年日”。早上打扫居室卫生,从家门口往里扫,其意不可将财运福气扫出门外;以公鸡、生鲤(或生鱼)、猪肉(或腊肉)、炒米饼、生菜、生蒜、香芹等拜门官、祭祖,活鲤鱼比喻在新的一年,像鲤鱼一样灵活地跃龙门,行好运。生菜则谐“生财”之音,芹菜则表示勤劳工作便可生财。再到河边投放生鲤(或生鱼),谓之“放生”,意为“年年有余”。
年初三 赤口
年初三(正月初三)为“赤口”。这一天都不去拜年,部分市民表示一般当天在家里休息,足不出户,年轻人则淡化这些老观念了,基本出外聚会玩耍。
老人家说,人们一般不愿在初三去拜年,也不愿别人来,若互相拜年易发生口角导致冲突。
年初七 “人日”
年初七(正月初七)为“人日”,即众人生日,在家吃“人日菜”。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普遍煮食汤圆,象征团圆和睦,寓意吉祥。元宵节挂花灯的习俗仍延续。
如果说以上这些年俗
你全都已经廖记于心
那么以下这些
春节里的非遗,新年里的“老味道”
你又感受过吗?
泥鸡一响,黄金万两
“过新年,行花街,喊齐吹响个泥鸡。
咯咯叫,喔喔啼。快乐童年玩猜谜。
迎吉祥,庆和谐,团圆幸福乐开怀……”
开平童谣《吹泥鸡》旋律优美,承载了开平多少代人的集体记忆。
大年初一日,泥鸡啼声起,镇濠泥鸡吹响美好年味。镇濠泥鸡的制作主要分布在开平市水口镇联竹村委会镇濠村,故名镇濠泥鸡,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于2017年被列入江门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在大年初一吹响泥鸡,既有保平安之意,又有“好世界”(即生活美好)的兆头,因为开平话里‘鸡’与‘界’同音。镇濠村里还流传一种说法——“泥鸡一响,黄金万两”,因此,吹泥鸡也寄托了人们对富裕生活的美好祈愿。
荷塘纱龙
荷塘纱龙,起源于蓬江区荷塘镇篁湾村的民间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史料记载始于南北宋期间,荷塘纱龙至今已有800年历史,舞龙技艺主要靠口耳相传传承至今,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成为荷塘海内外乡亲认祖归宗的文化纽带。
荷塘纱龙夜间舞起来时烛光闪耀,上下翻滚,时明时暗,宛如一条不断滚动的彩虹,居高临下观看,大有“展翅欲凌三级浪,昂首直上九重天”的气概。从前,春节、元宵、秋后及各种神诞庙会、喜庆盛典,都有机会看到荷塘纱龙的精彩表演。
开平泮村灯会
开平水口镇泮村乡有一个别具特色的民间习俗——泮村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泮村乡彩旗蔽日,炮竹声声。
泮村灯会相传始于明朝(1464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了,因而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程序和仪式。泮村灯会的程序相当讲究,包括扎灯、送灯、起灯、舞灯和打灯,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泮村灯会”既是“传统手工艺”,又颇具“民俗”风味,是珍贵的汉族文化瑰宝和历史文化遗产。
东艺宫灯
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于2012年入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宫灯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传统六角宫灯,它采用木料、玻璃等传统的材料,使用可折叠式的设计以方便携带。东艺宫灯用手工绘制的玻璃画,图案内容寓意多为龙凤呈祥福寿延年、吉祥如意等,造型和结构是从南宋流传下来加以改造的古典风格。
东艺宫灯乘载着故乡的祝愿,飘洋过海,成为华人的手信,唐人餐馆的标志社团节日聚会的饰品。尤其在中华传统节日的元宵、中秋,更是不可或缺;灯谜会的盛行更是推广中华文化的纽带。江门东艺宫灯,凝聚了华人的爱国爱乡之心。
新会鱼灯
新会鱼灯,是一种精美的鲤鱼灯,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2007年入选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鲤鱼形态丰满,身上有金色鱼鳞,很具美感和喜庆色彩。由于“鱼”与“余”二字谐音,鱼灯便寓意年年有余;而肥硕的鲤鱼,金色的鳞片,更是丰收和吉祥的象征。
鲤鱼灯还与会城元宵节开灯的风俗有关。据说,过去会城的每条里、巷都在入口处设“社公”(社坛,一方土地之神)。农历正月十二晚“社公”开灯,小孩便提着用利市钱买来的鲤鱼灯聚集游玩,成群穿街过巷“游灯”。正月十五为“大灯晚”,这一连几个晚上都是小孩的快乐时光,至十六日就“完灯”,也有的延至十八日才“完灯”。
三江舞龙
每逢春节,三江镇联和、新江两村民间,都有舞龙的传统,这一传统民间欢庆活动已有悠久历史,两村舞龙的传统可追溯到清朝嘉庆、道光年代,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步成为村民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生活安康等祈福活动。
龙是吉祥的象征,摸完龙头摸龙尾寓意一年顺到尾。舞龙时,每个猪仔笼燃点蜡烛四支,使全条金龙火把映照,光彩夺目,熠熠生辉。2009年,“三江龙乡游龙”被列为江门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司前金龙
司前金龙源于江门新会区司前镇石步村,于2009年被列为江门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春节和元宵节,舞金龙都是石步村最盛大的传统活动。舞龙人员身穿金黄色丝绸衣,腰扎红绸带,随锣鼓起舞,从村里的李氏祠堂出发至每条村庄拜年。金龙所到之处,人潮涌动,爆竹声声,以祈求石步村风调雨顺,人们安居乐业。
锣鼓声声响彻各个村庄,吸引村民们跟着金龙一起嬉戏游走于乡间小道。其中更有不少父母抱着小朋友,争相穿过金龙的肚脐位置,以祈求小朋友快高长大。
鹤城花炮
鹤城花炮多在新春期间举办,主要有祭拜、接炮、还炮、抢炮等仪式,有祈福、年庆、聚会、联谊等寓意。2021年,入选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活动当天,全村海内外乡亲、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共庆新春,共话乡情,共同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兴财旺、家庭幸福、福寿绵长。
生恭鲤鱼
生恭鲤鱼属于民间纸扎艺术,渊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祭祀活动,是把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后来作为庆祝节日的一种装饰艺术在农村地区普遍流行。外海生恭鲤鱼是用竹片和红纸按照鲤鱼的形态扎制而成的一种工艺品。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现,形象生动而颇受欢迎。鲤鱼象征丰收、吉祥;“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2021年,入选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春节期间,当地人尤其是少年儿童手持生恭鲤鱼走家串户,向对方主人拜年、祝福,并得到新年红包。是为外海镇(街)本土的特色民间风俗之一。
棠下抢花炮
花炮摆放好后,醒狮绕花炮一周
蓬江区棠下镇天河一带及中心、良溪村等民间几百年来盛行有“抢花炮头”供奉“炮头”的传统习俗,2009年入选第一批蓬江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醒狮祭拜炮头,准备去“炮主”家送炮头
一般在正月初一到十五(元宵节)或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天后诞等神诞,棠下都有规模盛大的“抢炮”活动。棠下抢花炮分为两个环节,“拥炮”和供奉“炮头”。在活动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八音锣鼓,醒狮起舞场面热闹非凡,吸引众多的观众,因此具有综合性和群众性的特征。
今年的春节和家人
一起体验这些传统习俗吧
不过,无论做什么
一家人在一起
就是圆满与幸福的味道!
来源:《江门市志(1979-2000)》(2011年12月出版)、江门文旅、江门市非遗中心、江门市文化馆、江门日报、大粤社区等
聚成股份江门分公司
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实战型管理化专业服务,为您打造优越团队!
总经理:陈彦宏 微信号 : ruige9388
帮助企业成长,富强我的祖国,为世界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