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漫步在荷兰的莱顿小城,抬头突然看到一整面巨大的中文诗墙,你一定会既惊奇又惊喜。
诗写在莱顿buizerdhorst街22号墙壁上,楷书繁体,墙体底色犹如年久的宣纸,画了几枝花,还配了三个红印章,数百米外就清晰可见。虽然文、画、印的搭配不那么好,也很有中国味了。
这首诗是杜甫的《可惜》,可惜很多中国人也没读过。不知道为什么会选了这一首。
莱顿跟中国的关系可谓深远,莱顿大学全欧洲的汉学研究中心,1851年就设立了中文专业。
大家都熟悉的,莱顿大学汉学教授高罗佩80年代创作了著名的《大唐狄公案》,“神探狄仁杰”就是这位老外捧红的。
展开全文
1575年建立的莱顿大学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大学之一,画家伦勃朗就出生在莱顿,包括爱因斯坦等,至少16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这儿求学或执教过。
莱顿大学没有围墙,整座小城就是一座大学城。日本诗人蒲原宏曾歌咏:“莱顿大学城,月色凉如冰。”
据说城内的居民一大部分都跟莱顿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是学生就是校友,再不然就是教职员工。
1992年,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的诗作被绘在莱顿新小街1号侧墙上,揭开了诗墙工程的序幕。
中国人最熟悉的茨维塔耶娃诗歌是《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诗墙”选择的是《我的诗》:
我的无人翻阅的诗
散落在书店的尘灰里
没人要也没人不要
我的诗,像醇厚的美酒
等待着它们的时机
诗墙发起人希望这些诗作为所有人分享,希望路过的人能被诗作以及文字图案激发灵感,希望读者能感受到不同文字所带来的文化的震撼。
数个世纪以来,莱顿一直是诗人、画家的聚集之地,莱顿各个角落的诗墙也是对历史的缅怀。
第11号,里尔克
第26号,博尔赫斯
第34号,叶芝
第67号,聂鲁达
杜甫的《可惜》,2000年,作为第79首被绘制上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