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诗词 奴化 教育

古代诗词与奴化教育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9 23:42:02 浏览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古代诗词大多能让人们接受,有着美好的意境,也有独特的审美体验,但是诗词本身有着奴化教育的意思。

诗词产生于生产劳动,是生产劳动过程中自由的呼喊。后来有了专门的乐府官员,才开始收集民间的歌诗。后来,专门负责搜集民间音乐的乐府解散了,就有了专业的文人创作乐府诗,只是模仿乐府诗的题材和内容,却没有到民间体验生活。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了文人五言诗,也有了自拟弃妇抒情的诗歌,有田园诗,有山水诗,还有宫廷诗,却只是在题材、内容方面有变化,在诗律和诗意方面有变化,却并没有多少建设性的意见,也没有带了讽刺的意味。到了唐代,诗歌韵律得到了丰富,引入平仄规律,律诗也得到了创新,还出现了田园山水诗的合流,边塞诗等等。只是,文人们大多在诗律和诗意方面琢磨,却不会对现实有太多的反省。

现实主义诗歌算是好的诗歌,尤其是杜甫的诗歌,可以对现实有着深刻的揭露,白居易的讽喻诗,可以对朝廷和民生有着一定的讽刺,也有建设性的意见提出来,当然,还有杜牧的怀古咏史诗,借古讽今,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只是,大多数诗人并非如他们写“哀民生之多艰”的诗歌,而是写一些伤春悲秋,离情别绪,思乡怀远,还要在内容和诗律方面下功夫,甚至“吟得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如此专注于诗词创作,就会忽略自身的生存条件,甚至对民间的疾苦无动于衷。并非不能反映民间疾苦,而是对民间疾苦进行了艺术加工,而且要顾及美学意义,要用带有美学特征的词句反映出来,也就远离了现实的悲哀。

连同皇帝都在写诗作词,李世民写诗,杨贵妃写诗,李隆基制作《霓裳羽衣曲》,李煜成为作词的“一代词宗”,宋徽宗也写诗作词,带动了很多官员和民间书生写诗作词,却只是在诗词创作上下功夫,而忘掉了现实的不公,也忘掉了制度的缺陷,忘掉了底层人的悲苦。如此一来,皇帝就看到了治理天下的契机,要行诗教传统,让人们都要接受诗词的教育,还要感受诗歌温文尔雅的风度,也就让人们暂时脱离了现实的不如意,沉浸在诗词美好的境界里面了。

展开全文

据《左传》记载,城濮之战前夕,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与群臣讨论三军元帅的人选,老臣赵衰推荐了郤縠,他的理由是,此人“说礼乐而敦诗书”,即“喜爱礼乐,笃好诗书”。意味着郤縠有忠诚的品质,还有谋略。于是,郤縠成了晋国的三军元帅,也被称为“诗书元帅”。其实,诗书本身对于打仗没什么用处,谋略才重要。也就是说,作为领兵打仗的元帅,只要会读兵书战策,会应用于实际,会带兵打仗就行了,没必要学诗,也没必要延续诗教传统。可是,孔子提倡“诗书礼乐”为主的诗教传统,也就让诗教传统流传了下来。

国君们不想采纳孔子“仁”的思想,却采纳了他的“诗书礼乐”教育,仅仅作为科举考试课本的“四书五经”里面就有《诗经》、《礼记》、《乐经》,后来《乐经》失传,代之以《易经》。书生们熟读“四书五经”,才有可能科举高中。于是,很多书生皓首穷经,埋头苦读,却总是见不到什么成效。而真正考中之后做了官的却迅速熟悉官场的潜规则,琢磨着私自加税、卖官鬻爵捞钱了。不管是对于书生而言,还是对于官员而言,传统的诗教传统只会让他们沉浸在美好的文学氛围中,还学会了对诗歌以及古文的审美,一头钻进去,也就不会关注现实的悲苦了。

其实,一般老百姓生活很辛苦,一年到头辛苦种地,粮食还是不够吃,除了交税,就所剩无几了。他们只能吃一些菜蔬、糠秕当成粮食,而这些真实的情景官员是不知道的,皇帝也是不知道的。他们只顾着自己吃好的,享受体制内的好处,却根本不知道老百姓吃的是什么。温文尔雅的诗教传统推广之后,让人们沉浸在诗歌审美意境之中,而忽视了阶级分化,也忽视了巨大的贫富差距,就像整天看相声和小品一样,只是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不想笑还有人带着你笑,也就让人暂时忘掉了现实的不平等,忘掉了自身的悲惨遭遇。长此以往,就真的习惯了,人们也就不会感觉有什么不平等了。

古代诗歌本身带有审美的意境,可以传播知识和文化,可以兴观群怨,但长期沉浸在诗歌里面,无论是写诗还是读诗背诗,都会忽略现实的悲哀,从而失掉了批判现实的勇气和反抗的精神,甚至变成了附庸型人格,也就失掉了人格尊严,奴性十足起来。可以欣赏诗歌,但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奴化思想,防止被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