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信 傅雷 存单 赠予 家书

傅雷家书的最后一封信:将600元存单赠予保姆,不敢给儿子留一只表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9 16:19:04 浏览2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君子小人取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宋·朱熹

相信大家对傅雷都不会感到陌生吧,傅雷家书就是他和妻子与儿子傅聪之间的往来书信,在书信中,傅雷教导自己的儿子要成为一个君子,热爱祖国。

除此之外,他还翻译了《高老头》和《克里斯多夫》等对我们影响深远的译作。就是这样刚正不阿的君子,一代文豪,却选择了和妻子一起自杀,送给保姆600元的存单,却不敢留给儿子一只表,这是为什么呢?

刚正不阿的君子

傅雷的一生,待人接物热忱,从不圆滑,也从不弄虚作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傅雷受友人刘海粟的邀请任职上海美专,有一天,一个新同事将自己的画作挂在长廊上,傅雷看到后,十分的生气,问道:"这是谁的画,统统收走。"

刘海粟看到新同事面露尴尬,想要上前调解,于是就介绍两人认识,结果傅雷一声不吭地走了,刘海粟上去问:"你怎么这样对待人家?"傅雷则说道:"那样的画就不该挂出来,一看就没真本事。"刘海粟也生气了,道:"你也太狂了吧!"两人不欢而散。

当时刘海粟和傅雷有一个叫做张弦的同事,收入微薄,傅雷多次劝刘海粟为其涨工资,刘海粟都没有答应,后来张弦病逝,傅雷又劝刘海粟帮张弦处理好身后事,刘海粟又没有理会,于是傅雷只好私自帮助张弦办展,刘海粟出现时,傅雷指着他的鼻子大骂,从此两人断交20年。

展开全文

傅雷是一个相当"真"的人,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纵然与刘海粟交恶,却从不否认其在艺术上的造诣成就。1939年,傅雷在一个女孩家中看到一册山水画,颇为震撼,忙问女孩此画作出自谁手,女孩表示是自己的师傅黄宾虹,傅雷连忙与黄宾虹联系,并四处奔走为他举办个人画展,而这一次的画展,也将黄宾虹推向了中国画坛的至高地位,两人也成为了至交好友。

傅雷待人接物从不圆滑,甚至说是至性至刚,他有自己的一套待人接物的标准,符合自己标准的高洁有才华之士,他可以掏心掏肺,与自己理念不合的,他可以弃如敝履。

对待工作严谨认真

傅雷家的保姆周菊娣曾经回忆说:"傅雷先生每天八点起床,九点到十二点半工作,下午两点又坐回书桌旁工作,直到七点多才吃晚饭,晚上看书写作到深夜,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辛勤笔耕。"

傅雷对待工作的态度是非常认真严谨的,有人说,自律的人是非常可怕的,的确,三十多年以来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傅雷都未曾离开过他的书桌,这样自律的人,怎能不让人感到敬畏呢?

当然傅雷的认真严谨不只是体现在这些方面,更体现在他对译作近乎偏执的认真态度,每次翻译之前,他务必会把原作读上几遍,领略原作的风格和神韵之后,才能下笔。

我们耳熟能详的《高老头》和《约翰·克里斯多夫》曾经被傅雷先生翻译了很多遍,傅雷先生是个对工作较真的人,他总是觉得先前的翻译不够好,于是一遍又一遍地翻译,即使是在他旧病复发,体力不支的时候也从不懈怠,一个字一个字慢慢翻译,日译千字。

正是傅雷先生的这份认真严谨的态度,才有了这些既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又不失原作风韵的作品。

感人肺腑的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始于1954年傅雷赴波兰留学直至1966年傅雷夫妇不堪凌辱自尽而亡,期间互通书信上百封。这些书信之中我们看到傅雷对儿子的教导,谈做人,谈爱情,谈艺术,字里行间无不渗透出浓浓的爱意与恳切的劝诫。

傅聪从波兰到英国并为了长期留在英国而入籍英国,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这让处境本来就十分艰难的傅雷夫妇更加举步维艰,此时的傅雷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件之中提到的是希望儿子能够不忘国家,却并没有提到自己的处境。

1966年9月三号的上午,保姆发现傅雷先生并没有按时起床,便前往傅雷夫妇的卧房查探,结果就发现了傅雷夫妇已经自缢而亡了,两人甚至怕惊扰别人,特意在地上铺了一层被子。在遗书之中没有任何抱怨,他们考虑到了很多人,甚至给了保姆周菊娣600元的存单作为过渡时期的生活费。

傅雷没有给儿子傅聪留下什么,遗书中,他写道:"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因傅聪出走英国,使得傅雷的心中不得不在国家人民与亲情之间做出取舍,最终选择国家大义,忏悔自己教出个叛徒,临终也不敢给傅聪留一只表。

在遗书的末尾,傅雷夫妇向自己的亲友和保姆周菊娣表示了歉意:"使你为我们受累,实在不安,但也别无他人可托,谅之谅之!"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傅雷先生仍然照顾着别人的感受,他虽然有着文人志士高洁傲岸的品质,对待身边的人又却十分的温柔体贴。纵观傅雷先生的一生,他是执着刚硬的,又是温柔绅士的。

对于他看不惯的人和事,他会毫不掩饰自己的厌恶,对待知己朋友,他又会掏心掏肺,真诚以待,对待儿子傅聪,又满是浓浓的爱与谆谆教诲,这样,才组成这个完整的傅雷先生,一个谦谦君子。

小结:

士可杀,不可辱。傅雷夫妇曾多次思及于此,但感念傅敏尚且年幼,不忍心丢下孩子,于是一直都在隐忍,可见自杀的念头早已在夫妇俩的心中生根发了芽。

傅雷夫妇最终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笔者对此没有什么好评价的,作者只是十分敬佩夫妇俩,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也能做到为他人着想,实在是难能可贵。

傅雷夫妇虽然与世长辞,可他留下的译作《高老头》和《克里斯多夫》以及《傅雷家书》却俨然成为了,经典之作,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尤其是《傅雷家书》,我们在感慨傅雷夫妇与儿女之间真切的感情之外也收获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应当感谢他们。

希望我们每个人,不仅要学习成为一个君子,为人处事也都能做到心中有一把度量尺,远小人亲君子,最终收获能与自己真心相待的知己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