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不 端午节 禁忌 不吃 老人

老人常说端午节“一不吃,二不游,三不做”,这些禁忌不能碰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9 14:39:09 浏览2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传统的节日。端午节是古代祭拜龙祖,辟邪祈福的日子。相传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是一代名臣,精忠爱国,在楚国政治上不得志,倍受打压。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无从施展。又值楚国灭亡,宁死不当亡国奴的屈原,对楚国是相当绝望,生不逢时,也不遇其主,万念俱灰之下,抱石投汨罗江。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就在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各地因地域的不同,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有的地方是纪念忠臣伍子胥,有的地方是纪念孝女曹娥。又或者祭祖,祈福。但是,唯独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影响力最大。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寄托哀思的节日。在端午节这天,包粽子,投江寄托哀思,赛龙舟,挂艾草,挂桃枝葫芦等等,都是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是各地约定俗成的。在端午节这天,老人常说“一不吃,二不游,三不做”这些禁忌不能碰。那么,这些禁忌到底是什么呢?

一,一不吃。

是什么不能吃呢?是粽子,也许有人会有疑问了,端午节不就是吃粽子的节日吗?怎么粽子反倒是不能吃了。其实,这里的不能吃粽子专指嫁做他人妇的女儿不能吃娘家的粽子,那么,古人这样说有啥讲究?

端午节是寄托哀思的节日,很显然,粽子是端午节这天主打的贡品。老人言:端午吃了娘家粽,一个亲人都不剩。说实话,这样诅咒的话语确实有些过分,但是,这其实是以最严厉的方式告诫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吃娘家的粽子。为什么要用这样恶毒的话来告诫出嫁的女儿?

展开全文

这就要说到关于祭祀的一些禁忌了。在古代,每一样贡品都有其特殊的含义,比如苹果就是祈祷平安,石榴是祈祷多子多福。粽子也有其特殊含义,粽子和“宗”字谐音,意思就是祈祷“宗族人丁兴旺”,在古代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下,宗族的香火延续显得尤为重要,粽子既然祈祷宗族人丁兴旺。那么,已出嫁的女儿已经不算是本宗族的人了,算是夫家人了。如果在端午这天,吃了娘家的粽子,就会被认为是把宗族的人丁兴旺带到了夫家。这对于古人而言,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二,二不游。

①,不能游泳。

老人常说“吃了端午粽,还有三更冻”,其实是在说,进入阴历五月,气温升高,白天天气炎热,看似温度居高不下,给人的感觉就是酷暑难耐。但是,这个月份只是夏天的开始,环境温度尚没有完全升高,只是表面的河水温度在阳光的照耀下升高,表层以下的河水依然寒冷刺骨,如果这个时候下河游泳,显然对身体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比如关节受损,腿抽筋等等。

②,不能游山玩水。

端午节是寄托哀思的节日,还是应该以严肃的思想看待问题,不可以放飞自我,四处游玩,这样会显得对先人不敬。

三,三不做。

①,已婚的女人不能在娘家过夜。

民间的习俗是:端午节这天,已婚的女人回娘家,要在端午节前回到婆家,不能在娘家过夜。端午节既然是祭祀的节日,出嫁的女人就不能参与其中了。关于祭祀的日子,出嫁的女儿不能参与娘家的祭祀事宜,古代的讲究很多,比如女儿如果参与其中,会被邻里看做是娘家没男丁了,要女儿来撑门面。

②,不可以办结婚等喜庆的活动。

按照古人的认知,端午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要严肃一些,免得对先人失礼,被人扣上大不敬的帽子。在这样一个令人心情沉重的日子里办一些喜庆的活动,明显是非常不合时宜的。古人对于礼法规矩看的重要无比,不然会被外人笑话说“这家人怎么这么不懂规矩,做事没下限。在这样沉痛哀思的日子,怎么能办喜事呢”?

③,香包不能丢失。

在北方一些地方,端午节这天要插艾蒿,或挂桃枝葫芦。小孩在端午节是要佩戴香包的,以此来趋避邪祟。如果小孩在这一天丢失香包的话,就会有灾难发生。

正因为端午节是寄托哀思,祭祖祈福的日子,所以,古人认为和祭祖祈福无关的事情,尽量不要做。不能做违背常理的事情。所以才有了“一不吃,二不游,三不做”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