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安 城楼 炮弹 拆除 耗费

1969年,天安城楼秘密拆除重建,发现6枚炮弹,共耗费六斤黄金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9 08:49:03 浏览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1969年的一天,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的员工姚来泉,接到了一项秘密任务。

那时40多岁的姚来泉,已经做了20多年的木工,他为人机灵又懂得经纬仪,专业功夫扎实,还是当时的北京市劳模。

姚来泉完成这项任务后曾表示,那时的家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工作,只知道他每天都是匆匆忙忙、早出晚归的样子。

而姚来泉所接到的秘密任务就是作为一名专业工作人员,参与到天安门城楼的拆除重建工作中。

可能姚来泉也从未想到,在此工作期间,他竟与众人在天安门城楼发现了数枚炮弹和一个小木盒。

那么1969年,国家为何要对天安门城楼秘密进行拆除与重建呢?在拆除期间发现的数枚炮弹和小木盒,究竟又有何来历?

天安门的由来

展开全文

根据史书所记载的文字表明,如今坐落在北京市中心、故宫南端的天安门,曾用名承天门,有着“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寓意,在其牌坊正中间就曾高高悬挂着“承天之门”的匾额。

承天门最初建立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其城台之高约有十余米,城台涂朱,辟五券门。

皇帝在其正中门出入,而其余的四门则是严格按照官品的等级规定出入。

承天门作为木质建筑,其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外绕汉白玉石栏,重檐歇山顶、铺黄琉璃瓦,通高33.7米。

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承天门却突逢火灾,城楼遭到焚毁。

直到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明宪宗才下令重修承天门,此次重修将承天门原本的牌坊式建筑改建成了宫殿式,而天安门的基本规模也是由此而来的。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因李自成起义,使得京城战火连连,而承天门也再次遭到了焚毁。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承天门才再次重修完工,并正式改名为天安门,沿用至今。从1651年至1969年,天安门正式改名后,总共跨过了318年的历史长河。

漫长的岁月里,除经历了风吹雨打,有着自然侵蚀之外,天安门还遭遇了八国联军的炮火攻击,自身早已是“伤痕累累”。

决定拆除重建

1949年,在即将举行开国大典之际,北京市政府还专门召开了组织大会,决定对天安门进行一次简单的修缮,主要工作就是对其屋面、瓦面以及门窗等地进行了打点、清理。

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市政府又对天安门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修缮活动,这次的工作主要是更换腐朽已久的木质构件,清理更换破损的门窗等。

而后,每逢重要节日,例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市政府都要对天安门进行常规的例行检查,并派遣工作人员将其已腐朽之处进行更换,不牢之处进行加固。

例如:大木结构、墙体、屋顶檐口瓦件等关键部位。

随着技术的进步,还要在其屋角安装最新的避雷设施,防止城楼因遭雷击,失火焚毁。

虽然,工人们对天安门城楼进行了多次的维修加固工作,但城楼的建筑结构早已经在几百年的日子里严重损坏变形,出现了立柱腐朽、山花板倾斜、梁架朽裂等现象。

所以,简单的维修加固工作难以奏效,也并不能彻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6到7.5级的强烈地震,震感严重影响了北京,天安门也因此遭受到了损坏变形。

起初,北京市政府先组织了一部分人员对天安门城楼内的梁架增加了铁箍,进行加固,包括其山面的踏脚木、草架柱等。

而后,直至1969年,国务院才最终决定:正式启动天安门城楼拆除重建工作。

机密工程

经专家协商方案、上报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审定、国家计委批准决定后,最终选择采取专家提供的第一方案。

即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并在原址按照其原有的规格及建筑形式,重新进行修建。

这项机密工程的意义尤为重大,当时的北京市民也并不知天安门里面发生了何事,当时就只见城楼用苇席、杉篙以及竹竿搭起的袍子给全部围了起来,

拆除重建要筹备的工作有许多,为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专门组成了由总参、北京卫戍区、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天安门城楼重建领导小组”。

之后,这项机密工程就由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接管,他们的工作就是要保证工期的完成,并交出高质量的成品。

任务艰巨,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精挑细选了一批干将。

最终按照编制组成了五个施工队,即木工连、瓦工连、彩油连、架子工连以及混合连,其中姚来泉就担任了木工连组长的职位。

拆除之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先对城楼进行测量,这是由姚来泉和测量局的工作人员一同要完成的。

他们全力以赴、仔仔细细地将城楼的斗、拱、声、柱以及端门等的数据全部测量完成后,还向毛主席进行了汇报,得到赞许。

惊奇发现

1969年12月15日,拆除旧城楼的任务正式开始。

姚来泉一行人兢兢业业,在拆除工作中,他们必须将每一件拆下来的木构件给照着原样画下来,还要将其拍成照片,并写清出内、外、上、下、左、右的顺序进行编号给码起来。

他们每天都要拆上千规格、上万个部件,工作量非常大。

一日,当旧城楼拆除到小檐西山墙之时,姚来泉等人突然听到周围传来了一声惊叫“炮弹!”众人一听到这两个字眼,便连忙奔去,而映入他们眼帘的竟是一颗完整的炮弹。

发现炮弹的工人是在用镐子刨地时,听到了金属的声响,他心中顿感诧异,便弯下身子,将其轻轻地拔出,这才发现,发出声响的竟是一颗已经布满铜锈的炮弹。

姚来泉立即将此事上报,之后便有武器专家前来现场亲自进行鉴定,他们发现这颗炮弹的直径约有9.5厘米,高约有45厘米,生产年份久远。

不仅如此,在天安门的城墙全部被拆除之后,工人们相继在天安门城楼的主体发现了同样型号的炮弹,共有六颗。

而后经专家多次鉴定,原来这些炮弹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所使用的,因为消息严密,这些事情不为外人所知。

不想,在拆除天安门城楼的工作中,姚来泉的惊奇发现不止这一个。这一天,姚来泉依旧如往常一般,带着两名手下前往天安门城楼进行拆除工作。

在对天安门最高处的中央脊瓦进行拆除时,姚来泉又有了发现,那时他的脚下有五块脊瓦,而位于中间的是块黄色的琉璃脊瓦,其厚度约60厘米、宽度约80厘米。

起初,这块脊瓦在两名工人的合力之下根本就抬不动,于是姚来泉就只好拿起棍子来,连撬带砸才终于将瓦击碎。

而后,姚来泉几人惊奇发现在这脊瓦之下竟藏着一个小木盒,有了先前的经验,姚来泉依旧是先向上级指挥部进行报告。

很快,专家、领导乃至警卫人员都来到了现场,众人这才细细观察起这块小木盒,只见木盒的边长大约有30厘米,在其上边还能清晰的看出刻着一对二龙戏珠的图案,极其精美。

姚来泉在领导的示意之下,带着专用手套,用手轻轻地叩响小木盒,告诉众人这是金丝楠木做得,而后便开始小心翼翼用棍子戳向木盒。

只见木盒酥了之后,姚来泉便从手中拿出来了一块与“铜疙瘩”相似的物品。

这时,专家上前,将其拿起,仔细端详过后,便告诉众人这是个金元宝,虽然其光泽已呈暗淡,但却是毋庸置疑的金元宝。

姚来泉继续手中的动作,突然他感到手臂传来了一丝丝的凉意,好像是一颗石头。

他仔细一瞅,竟是一颗红宝石,有着拇指般的大小,再次探索之下,姚来泉又摸到了一粒粒形状犹如红色铅笔头的颗粒。

众人惊奇,只见姚来泉用手指头轻轻捻了捻这些颗粒,它们就都成了朱红色粉状物,姚来泉将其拿到专家面前。

专家们低头仔细看了看这些若即若离的粉状物,又嗅了嗅,望向众人,表示道:“这是朱砂!”

其中,一名已经60多岁的古建专家更是从姚来泉的手中接过这些朱红色粉状物,激动表示:“这可是百年真朱砂啊!”

而后,经专家表明,虽说有些已经分辨不清了,但这个木盒里不仅有朱砂还有五彩粮,即谷子、玉米、高粱、黄豆和黑豆,这些东西大多数是古人拿来辟邪或是当作吉祥物的。

金丝楠木盒被发现之后,就立即上交给了国家,但发现盒子的姚来泉与其缘分却并未结束。

姚来泉思考过后,与同志们商量,决定要在木盒被发现之地再放上一块汉白玉石,其高约17厘米、宽约12厘米、厚度3厘米。

为显示这块玉石的意义,他们还专门在上面用了金箔贴字,竖着刻上了1970年1-3月重建等字样。

等正式放置玉石这一天,姚来泉亲自用水泥袋纸将其下半部分紧密包裹起来,足足有十几层,而后将玉石刻有字体的那一面朝南,放置在了新盖的城楼。

在姚来泉的心里,这块汉白玉石同他一样,一起成为了天安门重建的见证者。

拆除工作,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彻底完工,而重建的工作则需要更久。

新城楼庄严肃穆

重建工程的时间紧迫,要完成的项目有许多,包括木材的加工和安装、琉璃瓦以及天花板彩画图案的制作等。

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木柱木梁的制作,当时是由北京公用局承担起了此项重任。

他们在短短的六十多天时间里加工了大约2500立方米、96项的大木和室内外装修等木材,为了加快完成任务,全厂员工都投入了进来。

而对于琉璃瓦的制作则更为复杂、繁琐,要制作将近一百种规格,十万余件的琉璃瓦,这是一项不小的技术活。

中间要经过十层作业,其中的油漆彩绘、磨砖对缝都是要求具有最高水平的匠人来完成的。

作为在天安门城楼重建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油漆彩画,其工作量也是十分重大,并且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也是非常之高。

当时,对于油彩画的制作,指挥部门只给了大约四十天的时间,起初参与此项工作的人手并不够用,恐怕要逾期。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北京市房管局以及西城、崇文等主要城区的十几家建筑单位都纷纷前来支援,这才保证能够提前完成任务。

任务的最后一项,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贴金箔,当时重修天安门城楼之时,足足耗费了六斤黄金。

金箔非常薄,可想而知这六斤黄金给工人们的任务量之重,也是因为薄的缘故,工人们都担心会将其弄破、弄脏,于是都不敢用手直接拿取。

在贴金箔之前,工人们集思广益,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用竹夹来代替手,保护金箔不被损坏。

而这种竹夹也是特制的,工人们就是用它将薄薄的金箔给一张张夹了起来,而这也是个技术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

工人们将金箔夹起之后,就将其给敷在了专门熬制的重胶油上边,再拿起细毛笔将金箔给一点点捋平,循环往复,在共同的努力之下,才完成重任,将这六斤黄金全部用完。

这次的重建,还为天安门增加了许多现代化设施,例如供电照明、热力暖气、新闻广播以及电视广播等。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虽然天安门进行了重建,但是其底座却并未进行重修。

专家为此给出的解释是,虽说天安门的底座是砖混结构,但起初在它修建之时,也就是500多年前,这种混砖结构全部都是由糯米汤以及混合土所构成的。

经历几百年的沉淀,这种底座拆除起来非常的耗时耗力,就连底座下刨出来的泥土都极具粘性。

后经专家决定,工人们就在此底座镶上了一层砖,又在外墙涂上了50厘米厚的水泥。

这项机密工程最后的一道工序,便是挂国徽。而姚来泉便是挂国徽的最佳人选,在此次的工作中,他的认真踏实可靠得到了众多领导的赞许。

国徽直径1.7米,足足需要八人合力才能抬动,在安挂国徽的这一天,姚来泉早早便来到了现场指挥。

专门负责测量的同志要站在纪念碑的中轴线上,因为当国徽挂好之后,其要对准北京的中轴线,不允许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

有熟悉经纬仪的姚来泉在场,此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足足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国徽才被准确无误地挂好,姚来泉终于不负重托,长舒了一口气。

天安门城楼的重建任务,从1969年12月15日开工直至1970年4月7日才正式全部竣工。

期间共经历了112天,其中有着许许多多的工作人员为此付出了精力和汗水,参与设计、施工的全部都是来自中央和全国21个省市216个单位的部门工作人员。

周总理为此也表示感叹,认为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能重新修建天安门城楼,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4月11日下午,周总理亲自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进行了视察,并亲切向在场参与此次工程的工人们表示感谢。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全国人民才能看到重建后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城楼。

参考资料

[1]《解放日报》,《天安门40多年前曾秘密翻修 用去6公斤黄金》

[2]《国家人文简介》,《1969年中央下令:将天安门城楼拆除重建,发生了什么事?》

[3]《国家人文历史》,《天安门居然重建过!这事儿据说连老北京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