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代表了一个时代,曾经有人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小说”,这是对金庸作品的极高的评价,金庸作品覆盖面之广,年龄范围之大是前所未有的,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这20年里金庸完成了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超越,15部作品都受到了观众的追捧,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巨匠。
金庸原名查良镛,金庸这个笔名是他根据自己名字最后一个字“镛”拆分,于是写了影响万千人作品的笔名就横空出世。但是金庸并不是查良镛唯一一个笔名,他还有其它的笔名,只是没有金庸的名气大。查良镛的另一个笔名叫做“姚馥兰”,听起来像是一个穿梭在宽街窄巷中,身穿旗袍温柔典雅的女子,在东北最著名的报纸《新晚报》上,金庸先生就常常用这个笔名来写专栏,目的是为了打造才女,满足男性对于女性的想象以提升报纸的销量。
而这个名字的含义并不是像表面那样,它其实是一个音译,如果多念上几遍就会发现其中的玄妙,“yourfriend”是这个名字最初的含义,金庸将自己当成读者的朋友,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灵魂啊。“林欢”,“查理”也都是他的笔名,而“徐慧之”是金庸先生在香港《明报》开设专栏时用的名字,金庸用这个名字写下了两千多篇的文章,其政论短文文笔老辣,角度刁钻,一支笔写遍全球,也心怀天下,而文章中观点犀利,剖析精准,行云流水之范让人难以望其项背。
金庸的一生也如他武侠小说一样,前半生肆意潇洒,后半生坚持向学,其在作品中注入的精神观点成为千千万万的人的支柱,有多少人是从他的作品中学到了成长,而现在我们也要用学到的精神来对待金庸离世。不管是金庸还是姚馥兰,林欢查理也好,徐慧之也罢,这些笔名后面的是一个时代,也是一个微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