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Y语文加油站
展开全文
NO.2
散文之精准分析思路结构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体。
——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
作为一种文体,好处甚多。一石之嶙,可以为文。一水之波,可以写意。一花之瓣,可以破题。实在自由。
——剧作家骆文
一、散文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
《辞海》说,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统称“散文”。
广义上的散文,泛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类别集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狭义上,散文指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形式。作者往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感悟,深入地挖掘其中的内涵与哲理。
2.特征
(1)纪实性强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主张“大实小虚”,即在保持题材大体真实的前提下,可以虚构某些细节,乃至某个次要人物。尽管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绝对是真实的,这一点也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2)形散神聚
“形散神聚”中的“形”指的是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神”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是指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等是明确、集中、统一的。要想把“散”的材料凝聚为“神”,在结构上往往需要一条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取材广泛
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
(4)形式灵活
结构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自由,语言运用灵活。
(5)语言优美
讲究文采,注意节奏,诗意浓郁。
二、散文种类及高考重点考查文体
1.种类
2.高考重点考查文体——文化游记散文
(1)概念
以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为写作对象,通过游历名人、文化古迹的方式,咏史怀古,阐发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的散文形式。
文化游记散文将文化思考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此类散文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
(2)特点
①文化意识强烈,关注现实性、细节性、深刻性。
文化游记散文通常以历史事件或与历史有关的风情事物为载体,通过写历史,把现实意蕴透露出来,做到以史写实,以事传情,用缥缈虚幻的情境抒写现实情感。
文化游记散文不应只是对古迹的凭吊,对有关历史事实的简单复述,它更需要写作者精细的审美情趣与文化载体的巧妙融合。它通常借助细节来抒写文化自身的魅力,或通过想象的细节还原所写文化名人的生活真实,能增加文章的厚重韵味,增添文化散文的真实性、可感性。
文化游记散文要求作者在较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中,突出作品的文化意味和文化氛围;从选材上要求抒写文化名人、自然与社会风物或从历史掌故中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
②游记意识浓厚:记游行踪明晰,作者情感起伏变化,往往是游踪和情感变化双线并行,语言优美。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组成纵式结构是游记散文最普遍的结构形式。阅读时,首先要明确哪些段落是总览全貌、哪些段落是分项描写,文章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每一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其次要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点,明确作者是怎样移步换景的,即作者是怎样把参观到的全貌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方法是找出表明作者游踪的词语。
作者的情感变化往往随着游踪的变化和自然景物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透过作者所写之景和所状之物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还原为作者的喜怒哀乐。同时要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身份、阅历、文化素养等多方面全方位地解析文章,把自己摆在作者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思想起伏和感情变化,力求与作者产生共鸣。有些游记散文,作者往往在记游的基础上阐述事理或揭示哲理。阅读这类游记散文,我们要紧紧抓住所写景物的特征,细心领悟作者着意揭示的道理。
欣赏游记散文的语言,可以从品味形象美和鉴赏风格美两个方面入手,不但要看作者描绘了哪些美的形象,还要看作者在描绘形象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段,尤其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如此运用的好处,突出事物的情状。游记散文往往独具语言风格,如朱自清的隽永、孙犁的清新、刘白羽的豪放、冰心的婉丽等,准确把握游记散文的语言风格,需要认真研读文章,通过反复比较和仔细品味才能实现。
三、散文阅读方法
1.理解景、物与情、境的关系
散文以抒情言志为主,类似于诗歌。散文表情达意,主要是通过生活画面的描绘来实现的。这些画面由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人、事、物、景等意象组成,从而形成深邃优美、富于哲理的意境。
散文写什么景物、从什么角度或截取哪一部分、选择哪一侧面、景物与景物如何安排组合,都是由作者的主观情感支配的,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录”或“说明”。
充分展开联想,是散文景、情、境关系融合的重要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所谓联想,就是由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如《荷塘月色》中,作者由眼前荷塘里的荷花,想到了“采莲的事情”,又想起《西洲曲》里的句子,再到“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因为故乡一带多水。
展开联想的翅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者就有可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充分地写景抒情。因此,理解散文中景、物和情、境的关系,就要沿着作者的思路逐层深入,而不是只停留在景物与感情的表层。
2.理解“形”和“神”之间的关系
散文的“形”,是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如用了什么标题,选用了怎样的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是怎样组织的,又采用了什么线索,还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得怎样等。散文可记叙,可说明,可议论,可抒情,可描写;而且几种方式经常交替出现,综合运用。
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在“形”中的情感、思想,它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一般来说,一篇散文的“神”是集中的、凝聚的。这不仅是因为散文的篇幅短小,无法容纳更多的“神”,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感知和审美作用。
3.要有“由实至虚”的文体思维
明确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这是现代文阅读应试必备的基本功。散文,交汇着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形”的铺展往往是“神”的凸显的前提,看似松散,其实多有联系或链接的痕迹。阅读的关键点不在于所记叙、描写的客体(实),而在于记叙、描写中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虚)。
四、散文阅读步骤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它要求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这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才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眼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阅读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文本,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①内容——文章写了什么?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②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阅读步骤及方法:
课堂学案
复习任务
1.借助教材,梳理并掌握散文结构方面知识。
2.掌握结构题型要点,提高答题能力。
【考情微观】
【知识图要】
(说明:整体构思内容有交叉)
借助教材,理解结构知识
结合前面“知识图要”导图,参照下面所提供的两个知识导图,温习所学的散文,思考其谋篇布局,填写下表。
知识导图一 不同散文行文思路
知识导图二 线索及其作用
(说明:在具体文本中,散文的线索有时不是单一的,如同时有时空线索。一些叙事散文多为双线并举:叙事为明线,推动情节的发展;抒情为暗线,将情感渗透在事、景、物中)
一文练透 [提升结构分析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我们懂得你的悲欢
——致杜甫
钱红莉
看完国外出品的关于你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久久不能平静。纪录片导演迈克尔·伍德真是细心,连你的出生地河南巩义都去了,推开那扇斑驳的门,一无所有,唯余一尊石像。
著名演员伊恩·麦克莱恩被邀请出镜,他平静地对着镜头诵读《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首悲哀至极的诗。我也经常读。可是,听一个西方人读,我仿佛心生一种喜悦,并非鼓盆而歌的超脱,而是为属于古老中国的一种沉痛、悲辛,竟然能在今天为西方人所体恤理解而深感喜悦。中西方文明并非各自生长而一直隔膜着,诗歌这种古老的介质,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相互共鸣与懂得,这怎么不令人喜悦呢?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不知从哪里寻来一部卷了边的《杜工部集》——当时,我租居在一个年久失修的老式小区,呵气成霜,几无取暖设施,每晚,早早上床,将自己裹藏于棉被里,秉灯夜读的,就是这部《杜工部集》。彼时,而立之年的我,居无定所,想着自己同样半生漂泊无依,仿佛,你幻化成了我的一个至亲,那一刻,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
有一年,去成都,大年初一,赶去浣花溪公园,只为看看你的草堂。那公园真幽静,大到不及边,雾气缭绕,寒气迫人,冷得人将脖子缩了又缩。到处溪水潺潺,处处大树繁荫。随便一棵树,怕都有上百岁了。那年正是你诞辰1 300周年。活了58年,写下1 500余首诗的你,永不被时间打败,你的人格以及诗歌精神与时代并行,一直在场。
你是40岁那年冬天定居于浣花溪畔的。开始,全家暂居于古寺,慢慢营建新家。你曾以诗代简,向友人索要花木。在亲友的资助下,翌年春天,草堂建成。当年的草堂,环境幽静,景色宜人,让你疲惫的身心得以休憩。你是相当喜欢这个家的:“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在草堂居住了近四年,你写下240余首诗。《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名篇,皆创作于此。这应是你一生中最快乐明媚的时光。
我专挑成都时段的诗给孩子启蒙,那种对仗之美、明亮之美,犹如初春新雨,正好契合了一个幼童鲜活生命的律动。你的诗歌之美之丰富,我的孩子尚不能领略一二,他太年幼,我只是让小人儿一遍遍诵读,那种音韵之美,何尝不是一种天然的滋养,一种明朗辉光的照耀。
我喜欢你,还有一层缘由,大约是你的赤诚胸怀。你一直推崇李白,写过多首诗赠他。“安史之乱”后,李白是“世人皆欲杀”的“罪人”,唯有你“吾意独怜才”。你常常梦见他:“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你一直担忧他在流放途中遇险:“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你总是有许多感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我两去宣州,沿着李白的遗踪,遍访皖南一带,再回味他的诗,到底明白了些这个人的痛苦辗转,也更懂得了你的赤子情怀——“我喜欢你赞美你,并非需要你热烈回应隔山唱和”。唯有仁爱之人,才能做到这样的无私无求。你几乎一生流离于贫困,却依然怀有家国之爱、朋友之爱。
当导演迈克尔·伍德在成都公园随机采访一位老人,问为何喜欢你时,老人笑言,你的诗写出了我们小人物的日常,写出了穷人的心声……你看,就是这么的平凡普通。哀苍生之苦的诗篇,数你写得最多,也最深情。
第一次去北京是仲夏,车过山东境内,我一直朝窗外张望,哪一处是巍巍太行,哪一处又是你笔下的“齐鲁青未了”……“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你教会我,不必俗世计较,胸中丘壑块垒,以白云去荡涤。还是你,教会我,人的一生中,不必眼前苟且,一定要极目远眺,于精神领域,追求鸟一般的志存高远。这出世又入世的诗篇,真是我的一根根拐杖呢。
叶嘉莹先生有言,我们一日日读诗,李白、杜甫、陶潜……一个个来到眼前,就不会感到孤独了。
这便是文学的支撑,何其幸矣。
正值初秋,清晨,推开卧室窗户,一树树紫薇尽现眼前,九月的风轻轻吹拂,一颗心不禁亮堂起来。我不太会写诗,但一样可以深切感受到,古诗词经年的浸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它们一点一点地滋养着我,让我感觉自己并非孤单的存在。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10月9日,有删改)
精做试题
(一)整体谋篇布局题
1.分析线索题
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答案 (1)线索:“致杜甫”(“我”与杜甫的对话)。
(2)作用:以“致杜甫”为线索,关联起叙写杜甫与记叙作者人生经历两方面材料,串联起作者人生经历和对杜甫的敬意和体悟等材料,使全文多而不乱,结构谨严;便于更好地展开对话,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点拨关键
如何寻找并确定线索?
(1)体裁猜“线”。不同的散文,其线索往往不同,如写景散文多以时间、空间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感情为线索。
(2)标题判“线”。有的标题即线索。
(3)时空连“线”。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4)以物求“线”。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5)反复出“线”。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
(6)以情导“线”。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2.梳理行文思路题
请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案 本文先写西方人出品杜甫纪录片,再写而立之年的“我”受到杜甫的影响,接着写拜谒草堂,感受其欢乐和胸怀,再写人生旅途中杜甫给“我”的影响,后写古诗词给“我”涵养。(写出四点即可)
【类题延读】
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2020年全国Ⅲ卷《记忆里的光》第8题)
答案 ①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
②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
③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梳理行文思路是阅读的基础工作,包含两点:
(1)方法:
①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
②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
③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
④依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
(2)规范:
①规范表述应包括线索、层次、层意、思路特点。
②规范要求:线索准确,层意概括准确,层次要清晰,表述要有衔接词,不能遗漏要点。
③规范用语:先写……,再写……,后写……。
3.分析叙述人称题
本文使用第二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答案 ①便于直接对话,拉近与杜甫的距离,突破了时空限制。
②便于抒情,向杜甫倾诉情怀与感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类题延读】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2017年全国Ⅱ卷《窗子以外》第6题)
答案 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
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叙述人称是小说考查的重点,散文偶尔涉及。答这类题要弄清楚两点:一是“你”“我”指的是谁,“你”既可能指人,也可能指物(拟人手法);二是人称作用,可以结合“你”“我”领起的文字来分析。
4.分析构思特色题
本文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说明。
答案 ①巧设线索,以“致杜甫”为线索,串起全文丰富材料,行文多而不乱。
②使用第二人称叙述,拉近与杜甫的距离,突破时空限制,利于抒情。
③紧扣标题写作,行文中以多种形式照应它。
④组材上,把杜甫的人生创作、情怀与自己的人生感悟紧紧结合,以自己的人生和感悟观照杜甫。(写出三点即可)
分析构思特色,其切入角度主要有:
(1)线索角度。说出线索是什么,是明是暗,是单是双等。
(2)行文顺序。按什么顺序写作,或时间,或空间,或情感认识变化过程,或倒叙,或插叙等。
(3)结构技巧。善于抑扬,巧设伏笔,虚实映衬等。要特别懂得“由实至虚”的思维特点。散文阅读的关键点不是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实体),而是在记叙、描写中所体现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虚体)。其文体思维一般是先实写后虚写。
(4)叙事详略。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
(5)段落布局。如曲笔入文、以景结情、段落短小等。
(6)选材组材。选取材料方面有何特点,如以小见大等;组材以何为中心。
(7)文章自身鲜明的结构个性。如采用画面组合式,大量穿插旁逸式材料,现实与回忆交织等。
5.分析结构技巧题
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照应副标题“致杜甫”的?
答案 ①作者采用第二人称写杜甫,突破时空限制向杜甫倾诉人生感悟,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致敬文”的写作特色。
②本文大量引用杜甫诗句,通过解读诗句表达对杜甫命运及胸怀的理解,在内容上与“致杜甫”这一副标题照应。
③本文大量使用议论抒情语句,直接表达对杜甫的赞美与敬仰,在思想情感上照应了“致杜甫”这一副标题。
照应是一种常见的结构技巧,在散文句段作用题中经常出现,但单独设题并不多见,而是与“写作手法”结合在一起考查,题目新颖,难度较大。
首先,要理解副标题的含义,其意是“向杜甫表达、致意”。
其次,考虑文章是运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去照应的,思考角度有人称、引用及表达方式等。
(二)分析句段作用题
1.本文写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摄制,对文章思想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可以突出杜甫在国外的影响和西方人对他的认同,从而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与敬仰。
②可以表现杜甫诗歌具有突破中西文化隔膜、连结人心的特点,从而突出杜甫诗歌的人文价值。
2.(变式提问)本文开头写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有什么作用?
答案 (1)内容作用:①可以突出杜甫在国外的影响和西方人对他的认同,从而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与敬仰。
②可以表现杜甫诗歌具有突破中西文化隔膜、连结人心的特点,从而突出杜甫诗歌的人文价值。
(2)结构作用:引出下文作者对杜甫的敬意和体悟。
分析句段作用要注意以下两点:
(1)把握句段的三个特点
①内容特点:看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甚至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②位置特点:看它是在文章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与上文或下文有着怎样的关联;如是句子,则要看它在段落中的位置。
③表达特点:看它在表达上有无特点,如使用了排比、对偶手法等。
(2)立足三个答题角度
①内容、主题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在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②结构、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作用,还可以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等作用。
③表达效果
a.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这一点应视具体句段而定。
b.读者情感(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则不必强答。
巩固学案
一、对点集群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失眠之夜
萧 红
①为什么要失眠呢!烦躁,恶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吧。
②窗子外面的天空高远了,和白棉一样绵软的云彩低近了,吹来的风好像带点草原的气味,这就是说已经是秋天了。
③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
④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的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的。
⑤昨天我到朋友们的地方走了一遭,听来了好多的心愿(那许多心愿综合起来,又都是一个心愿):这回若真的打回满洲去。有的说,煮一锅高粱米粥喝。有的说,咱家那地豆那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珍珠米,老的一煮就开了花的,一尺来长的。还有的说,高粱米粥、咸盐豆。还有的说,若真的打回满洲去,三天两夜不吃饭,打着大旗往家跑。跑到家去自然也免不了先吃高粱米粥或咸盐豆。
⑥比方高粱米那东西,平常我就不愿吃,很硬,有点发涩(也许因为我有胃病),可是经他们这一说,也觉得非吃不可了。
⑦但是什么时候吃呢?那我就不知道了。而况我到底是不怎样热烈的,所以关于这一方面,我终究不怎样亲切。
⑧但我想我们那门前的蒿草,我想我们那后园里开着的茄子的紫色的小花,黄瓜爬上了架。而那清早,朝阳带着露珠一齐来了!
⑨我一说到蒿草或黄瓜,三郎[注]就向我摆手或摇头:“不,我们家,门前是两棵柳树,树荫交织着做成门形。再前面是菜园,过了菜园就是山。那金字塔形的山峰正向着我们家的门口,而两边像蝙蝠的翅膀似的向着村子的东方和西方伸展开去。而后园黄瓜、茄子也种着,最好看的是牵牛花在石头墙的缝隙爬遍了,早晨带着露水牵牛花开了……”
⑩“我们家就不这样,没有高山,也没有柳树……只有……”我常常这样打断他。
⑪有时候,他也不等我说完,他就接下去。我们讲的故事,彼此都好像是读给自己听的,而不是讲给对方听的。
⑫只有那么一天,他买来了一张《东北富源图》,挂在墙上了。染着黄色的平原上站着小马、小羊、骆驼,还有牵着骆驼的小人;海上就是些小鱼、大鱼、黄色的鱼、红色的好像小瓶似的大肚的鱼、黑色的大鲸鱼;而兴安岭和辽宁一带画着许多和海涛似的绿色的山脉。
⑬他的家就在离着渤海不远的山脉中,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这是大凌河……这是小凌河……哼……没有,这个地图是个不完全的,是个略图……”
⑭“好哇!天天说凌河,哪有凌河呢!”我不知为什么一提到家乡,常常愿意给他扫兴一点。
⑮“你不相信!我给你看。”他去翻他的书橱去了,“这不是大凌河……小凌河……小孩的时候在凌河沿上捉小鱼,拿到山上去,在石头上用火烤着吃……这边就是沈家台,离我们家二里路……”因为是把地图摊在地板上看,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
⑯《东北富源图》就挂在床头,所以第二天早晨,我一张开了眼睛,他就抓住了我的手:“我想将来我回家的时候,先买两匹驴,一匹你骑着,一匹我骑着……先到我姑姑家,再到我姐姐家……顺便也许看看我的舅舅去……我姐姐很爱我……她出嫁以后,每回来一次就哭一次,姐姐一哭,我也哭……这有七八年不见了!也都老了。”
⑰那地图上的小鱼,红的、黑的,都能够看清。我一边看着,一边听着,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
⑱“买黑色的驴,挂着铃子,走起来……当啷啷当啷啷……”他形容着铃音的时候,就像他的嘴里边含着铃子似的在响。
⑲“我带你到沈家台去赶集。那赶集的日子,热闹!驴身上挂着烧酒瓶……我们那边,羊肉非常便宜……羊肉炖片粉……真有味道!哎呀!这有多少年没吃那羊肉啦!”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
⑳我在大镜子里边看了他,他的手从我的手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在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放在枕头上去。
而我,我想:
“你们家对于外来的所谓‘媳妇’也一样吗?”我想着这样说了。
这失眠也许不是因为这个。但买驴子的买驴子,吃咸盐豆的吃咸盐豆,而我呢?坐在驴子上,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
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炮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
1937年8月23日
(有删改)
注 三郎:萧军。
1.(分析线索及其作用)这篇散文的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答案 线索:失眠。开头写失眠,中间写因失眠而产生的联想,结尾又写失眠。
作用:(1)以“失眠”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2)以“失眠”为线索,便于引起读者对作者失眠原因的探寻,是对故乡的思虑,还是对自己这个外来的所谓“媳妇”能不能被接受的顾虑,还是对家乡被日寇占领的烦恼。
(3)以“失眠”为线索,便于深化文章的主题,揭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生活的忧虑、对日寇占领家乡的苦闷与无奈。
2.(分析行文思路)这篇散文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匠心?请结合总体和中间主体部分加以分析。
答案 (1)总体上,本文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开头指出“我”失眠的原因——故乡的思虑,中间主体部分依次叙述了朋友的心愿、家园景色、凌河回忆等多个片段,结尾强调失眠时的所闻,加深了忧虑之情。
(2)中间主体部分,用事例环环相扣:中间主体部分紧紧围绕着“思念家乡”这一中心,依次叙述朋友的心愿、家园景色、凌河回忆等多个片段,使文章形散而神聚。
3.(分析句子的作用)第③段的“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 (1)结构上,照应上文“故乡的思虑”,引出下文对家乡景物的描写。
(2)内容上,作者通过写“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对失眠原因的进一步解释。
(3)情感上,以乐景衬哀情,以家乡最可爱的秋景反衬出作者当下流落他乡的失落之情。
4.(分析段落的作用)第⑫~⑮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试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我”和三郎对家乡景物的回忆,引出下文对三郎回家乡后想做的事的叙述。
(2)内容上,表现了三郎对家乡的熟悉,同时也是对“我”失眠原因的进一步解释。
(3)情感上,抒发了三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对点综合练
(2020·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建水记[注](之四)
于 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街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作干巴菌,正亮闪闪的,在锅子中央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
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有删改)
注 建水:县名,在云南省,旧称临安。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
视角来铺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
B.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巷子,这种
表述意在强调建水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
C.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
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D.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
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答案A.
解析“即始终以……客观”有误。一句“看哪”,作者热情地引领我们远观城楼,穿过门洞,进入古城,走过大街,走进老宅,作者亲历建水城,细致入微的描绘里洋溢着欢喜与热爱,故“旁观视角”“客观”理解有误。
6.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 (1)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
(2)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解析:根据题干,先在原文找到与饮食有关的内容,除第一段外,其他段落都对建水饮食进行了不厌其烦、津津有味的描述。散文形散神聚,而本文之“神”——建水城的历史传承与市井市息,都渗透在饮食里。
7.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答案 (1)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市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
(2)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原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