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知 听从 内心 声音

致良知:听从内心的声音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9 04:14:04 浏览3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王阳明晚年向众弟子提出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它是王阳明先生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是纯洁、无善无恶的;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就会随之而来,能区分善恶就是良知之心,而为善去恶就是儒家所讲的“格物”。

这四句教言可以通过一个王阳明的小故事,让大家深刻理解其精髓。

据说有一天,一位老农拜访了王阳明,老农告诉阳明先生他家里有一块地,位置很好,但现在因为财务紧缺想要售卖,老农希望王阳明能够出钱买下这块地。王阳明说:“这块地是你在困难的时候卖的,你会贱卖掉,我怎么能乘人之危,占你的便宜呢?”就没有答应老农的请求,他赠送了老农一些银两后,让老农回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王阳明带领学生到郊外踏青游玩。路过一片庄田,看到此处风景秀美,景色宜人,他感慨地说:“如果能在此地居住讲学多好啊!”他的一名学生说:“这块地就是前段时间那位老农要求卖给你的那块地。”

王阳明说遗憾地说:“那时候买下多好啊。”刚说完立刻感觉不对。随后闭口不言,马上开始静坐。

直到日落黄昏,郊外游学结束。王阳明才徐徐吐了口气说:“我终于磕掉了私欲。”这时,一旁的学生才问:“老师,你从上午到黄昏一直不说话,这是为何?”阳明先生缓缓地说:“我初时对没买那块地很是后悔,这是私欲的念头啊。这个私欲的念头一起来,我就要立刻把它克治掉,我用了一天的时间终于克制掉了。

我们来分析:王阳明和弟子们在山间游玩,心地坦荡,没有任何善恶,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可当弟子告诉他那个老农土地的消息后,王阳明马上就动了懊悔之心:天啊,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当时我怎么就不买下来呢!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了后,王阳明突然就感觉不对,这是私欲,是恶的。

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当然是良知告诉他的,因为良知能知是非善恶。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告诉他了是非善恶后,他立即沉默不语,开始专心祛除这种被良知判定的“恶”,这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就是致良知的步骤,简单易行。但世上很多人知行不合一,人人都能知,却很少有人行。

当我们面前没有一盘红彤彤、肥油油的红烧肘子时,由于我们还没有和红烧肘子发生感应,所以我们的心体是无善无恶的。而当红烧肘子被端到我们面前时,我们的意就动了,它会射出两道射线,一道是吃,一道是不吃。那么,对于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而言,吃就是善的,不吃自然就是恶的。

补充一点,王阳明认为,恶就是“过”或“不及”。在王阳明看来,善恶是一条路的上下坡,谁都离不开谁,离了善,无从谈恶,离了恶,也就没有了善。

为什么说不吃就是恶的呢?因为人的本性中都有吃的欲望,而且红烧肘子非常好吃,如果非常想吃却不吃,那就是矫情。

但是,如果你是个重度脂肪肝患者,面对一盘红烧肘子时,吃就是恶;不吃就是善了。

因为你的良知会告诉你,吃了红烧肘子,会加重病情,不吃的话,就没事。

那么,我们探讨的问题就是:善恶是外界的评判还是内心的评判?毋庸置疑,是我们内心的良知的评判。

所以当你在开始致良知的步骤时,一定要注意,听良知的,不要理会外界的评判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