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古的时候,人们不会用火,食物都是生着吃。有时候山里起了火,烧死一些动物,人们捡起来一尝,觉得熟的东西比生的东西好吃,于是就捉些动物,摘些野果,放在火里烧着吃。
可那时候,人们自己不会取火,只能依靠天火,哪里的森林起了火,就从哪里弄些火种,带回来保存着,不让其熄灭。
有一次,颛顼见到这儿的人都吃生食,就问大家为什么不吃熟食,熟食好吃。
大家说:“我们这儿没火。”
颛顼就说:“那就到外边找火种。”
有人说:“找过,可是柴草供应不上水,还总被水淹灭,火种存不住。”
颛顼王听了,叹了口气,心想:谁能,引来火种,想个办法,不让火熄灭就好了。
想来想去,他想到了自己的儿子于阏伯。颛顼王就把阏伯封到了这个地方,专门在这管理火,封号叫做“商”。
展开全文
阏伯很聪明,为了管好火,想了很多办法。火不是怕水淹吗?他就带领大家修了个大土丘,派人到处去找火种,把找来的火种放在土丘上。
为了防范火种被雨水淋灭,他带领大家在火种上面搭了个很高的棚子,这样火种就能保住了烧火。
烧火的木柴供养不上,怎么办?阏伯就叫人弄些当地的瓜果、动物皮毛等东西,到外地去换木柴。因为他们是商地的人,所以后世就给这些人叫“商人”。这也是我们今天“商人”这个词的来历。
保住了火种,这儿的人再也不吃生食了。大家到外地去换木柴,也开了眼界,后来不光换木柴,只要是用得着的东西他们都换。
阏伯把商这个地方管理的很好,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也都很崇敬他。阏伯死后,人们把他埋在保存火种的土丘上,老百姓你一把土,他一把土,每年都给阏伯的坟填土。
因此,坟也是越修越大,因为阏伯的封号是商,所以大家就把这个土丘称为商丘,这也是今天商丘这个名称的来历。后来人们又在这个大土丘上盖了个庙,树上阏伯的雕像,尊称它为火神爷,又把阴历正月初七定为火神节,每年的这一天,当地都会赶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