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诚信 文化 起源 传承 宣传

【诚信文化宣传】诚信文化的起源与传承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9 02:59:04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信用这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身处信用社会,信用正在变成现代人越来越重要的资产。良好的信用记录,是公民获得更高生活品质,事业得到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您信用在身,不仅在买房购车时能够轻松获得更高额度的贷款,还可以享受信用医疗、信用出游、信用租车、信用养老、信用借阅等各种信用惠民服务。您拥有了信用,或许不能拥有全世界,但一旦失去了信用,必然失去更多生活中的美好与便利。

——信用起源的故事

关于信用的起源故事关于信用的起源故事,相信大家听过不少。目前,被大家公认的一种说法是,在古罗马时代,当时一些商人灵光乍现,在当地的集会广场上放一条长凳,经营货币借贷,正是那个时期出现了“信用(credit)”这个词。当借款人前来借款时,放款人嘴里喊着“credit”,意思是——“小老弟儿,我相信您,所以我要借钱给您!”。这种做法可以说是“信用”的雏形。相应的,也出现了“破产(bankruptcy)”一词。有时,放款人看走了眼,误以为借款人有偿债能力,结果被“套路”,发现自己无法继续经营时,就会悲愤交加地将长凳一摔为二,以显示自己已经“破产”。

据说,银行一词也源于意大利 Banca,其原意是长凳、椅子,是最早的市场上货币兑换商的营业用具。英语转化为 Bank,意为存钱的柜子。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诚信文化

中华文化绵延千年,诚信是一条贯穿始终的内在红线。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言必诚信,行必忠正。”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是指忠诚老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是指说话、办事讲信用,答应了别人的事,能认真履行诺言,说到做到。守信是诚实的一种表现。

展开全文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诚信。古往今来,关于诚信的正反面故事举不胜数。让我们先看下中国历史上商鞅立木取信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两个故事。

商鞅立木取信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而当时正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 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 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 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 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这样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 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 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 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他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早在商鞅变法400 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 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美人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 20 多座烽火台 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 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 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却未到,因为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最终,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用”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诚信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位置

一提起“诚信”,大家众说纷纭。

有人说:“诚信就是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说话算数”;

有人说:“诚信就是彼此相信,不猜疑”;

还有人说:“诚信就是借东西要还,这样别人还会再借给您”。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然而又都比较片面。我们先来看看传统文化中诚信都包含哪些内容。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诚信被摆在很高的位置。先贤们认为,诚信是“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先决条件,如果人不能在世间得到信任,那么就将失去安身之本,无法立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就更无从谈起。

在《论语》中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不诚信的人是没有前途的,就像一辆车,关键接榫的地方都没有连接好,这车怎么能走起来呢?

概括地说,古代诚信的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诚实不欺、真诚待人和守信行诺。

诚实不欺

诚实不欺,即与人与己均不欺。与人不欺,始有信任与尊重,行事方有效可言;与己不欺,始能表里如一,堂堂正正立于天地之间,“不 可外貌诈作好恶而内心实不好恶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外表上假装表现出来的喜好、厌恶和内心真实的喜好、厌恶不符合)。儒家经 典著作《大学》倡导人们“慎独” 自律,其本质就是在任何状态下,都应诚实无欺,不仅要求人们消除 欺骗他人的行为,而且要求人们消 除欺骗他人的念头。

真诚待人

真诚待人,表现在语言和行动 上就是说到做到,兑现不了就不要轻易许诺,否则,就成了欺骗;在言行关系上,更看重的是行动,只 有行动最能说明问题,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例如孔子就说:“始吾于 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 的意思是: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 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守信承诺

守信行诺,意义上与真诚待人类似,但其主要强调行动方面,可 以理解为“践约”。例如“言必信,行必果。”讲的就是“说了就一定要守信用,行动了就一定要有结果” 这样一个道理。

那么,在传统文化中,诚信又有哪些具体体现呢?

诚信的具体体现包含三个方面:个人修养、人际交往和社会道德规范。

个人修养,常常被称为“修身”。在传统文化中,“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克己修身的民族。古人认为,诚意乃是修身的关键。只有真心实意认同道德准则,这样去从事道德修养才能有实效,否则,所谓修身便成了自欺欺人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古文经典,这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身行事、治国理政的生动写照。

人际交往方面,是说信任是交往的前提,人能守信,其言行可靠,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并与他人建立并保持正常的交往。《论语·学而篇》里面提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社会道德规范方面,则把诚信上升到全社会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这种准则甚至决定了国家的成败兴亡。《论语·颜渊》中提道“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今天,在五彩缤纷的时代之光的照耀下,社会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民俗文化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诚信的内涵、外延进一步得到伸展。综合各家学说,我们能够得出一条基本的结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道德与经济的矛盾性在市场中被放大,而诚信是两者的最好调和剂,遵守经济与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是现代诚信的主要表现。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经济道德的体现。

来源:鸡西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