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妻逛超市,妻说买副对联吧,我说还是买红纸自己写吧。妻笑了,她知道我总是对买来的春联咬文嚼字多般挑剔,不是指责内容不合适,就是批评平仄不相应。
过年贴春联是个很好的习俗,不仅能渲染气氛,还能寄托情感表达愿望。
据说这一做法始于五代时的蜀主孟昶,有一年春节,他高兴之余,让大臣们写两句话表达一下气氛,又嫌大臣写的不好,就亲自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这就开了春节写对联的先河。但现在又有人质疑说,对联不是孟昶的发明,而是始于比他早四百多年的南朝梁代刘孝绰。
刘孝绰辞官后怕别人打扰他,就写了一副“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的对子,贴在门上,这才是中国第一副对联。这些姑且不去管它,我们先说春节写对联的事。
写春联、贴春联是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过去是非常讲究的,而且对联没有卖的,一定要自己写,或者求人写。
写对联的红纸是在置办年货时一并买的,还有剪“挂钱”用的彩纸。挂钱的出现比对联要早,主要流行在城镇和乡村,都市里挂的人不多。它是一种剪纸艺术,也叫挂签,挂千等,彩纸上刻镂着吉祥的图案和文字,主要贴在门楣和窗子上,上面压着福字或条幅,迎风飘舞,色彩缤纷,煞是好看,它和春联相互辉映,制造出一派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辞旧迎新的气象。
小时候生活在北方的乡村,那时虽然经济条件差,但生活味儿还是很足的。一进腊月,年的气息越来越浓,它从家家户户的炊烟中散发出来,从人们的表情上透露出来,从大街小巷的犄角旮旯蔓延开来,从孩童提前燃放的鞭炮声中炸响开来,鼓动着人们的欢欣和幸福。
父亲是乡里的“名秀才”——一位经常发表作品的高中语文老师。每到过年,求他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他也总是有求必应。
过年的前几天,他买来墨汁,把毛笔泡好,小炕桌擦得干干净净,先把自家的对联提前写出来,这样等找他写对联的人多了,就不至于耽误事。
父亲坐在炕上给别人写春联,我便在一旁观看。来人都夹着一卷红纸,有的是已经裁好的,有的来了再裁。在他挥毫书写的时候,客人就坐在炕沿上,一边拉着家常一边看他写。除了对联,还有横批,还有诸如“抬头见喜”“六畜兴旺”“肥猪满圈”“人行千里路,车马保平安”等吉祥话的的条幅。写好了,就摊在炕上,母亲往灶里填一把柴草,把炕烧得比任何时候都热,屋里暖融融的,对联上的墨迹很快就干了。
客人并不马上就走,寒冷的北方,冬天有的是时间,又是过年,人们正可放松,说一些过日子和过年的话。往往这个没走,那个又来了,彼此也都认识,除了邻居就是乡亲,话题越来越多,气氛也越来越热烈。
大年三十,随着鞭炮声响起,家家户户的门窗都被春联和挂钱渲染成了红色。
走亲访友的人推门前,往往要先欣赏一下春联的内容,也在心里或嘴上评点一番,如,书法的好坏,措辞是否合适,句子是否新颖等。
春联贴上后,有的能留很久,有的很快就被风吹掉了,但来年总会有新的对联换上去。正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
□刘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