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编者按
岁末年初,各出版单位都在总结一年来的成绩,盘点一年中的优秀图书。为向读者朋友们展示2022年各出版单位的图书出版成果、发掘优质图书,书香上海特此策划推出 “2022年度盘点”活动,诚邀各出版单位推荐本单位年度好书给读者。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年度20种好书,告别2022,让我们由衷地向这个创新奔流的时代致敬!欢迎品鉴!
《科坛趣话——科学、
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
汪品先 著
展开全文
科学是个严肃的行当,科学家本不该是市井说笑的材料,但是科学家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需要有心人去发掘,“于无声处听惊雷”,为此,有了这本《科坛趣话》,通过一连串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趣闻,来阐述科学的文化本性。
科学家故事避开了传统的正面介绍,从科学家的错误和争论入手,从侧面刻画科学家精神。科学趣闻则围绕空间视野和时间尺度分别展开:在科学趣闻的花丛中“采蜜”,提炼出理性认识来拓宽视野;在穿越时空的阅读中“悟道”,看到人类在自然界里的真实位置。
希冀此番“趣话”,能够对读者的独立思维有所裨益。
《军事物理学》
曹则贤 著
本书作者、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曹则贤既是优秀的科学家,也是科普达人,深受读者欢迎。《军事物理学》一书是他从物理学视角看军事和战争的所思所想。
物理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盘根错节的有机整体。本书以对军事相关问题的物理阐述为主线,系统讲述了从古至今军事技术背后的物理原理,涵盖运动学、热力学、电磁学、物质科学、声学、光学、核物理等诸多领域,让读者通过这一独特的切入方式获得对物理学的深刻理解。
作者认为,如何实现和平的问题首先是个物理问题,讲述军事与物理学的关系,是希望我们建设起强大的国防,免于战争的威胁。希望本书能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为保家卫国而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尤其是物理学的热情。
数学桥丛书(第一辑)
《数学桥:对高等数学的一次观赏之旅》
[英]斯蒂芬·弗莱彻·休森 著
邹建成 杨志辉 刘喜波 等 译
《2的平方根:关于一个数与一个数列的对话》[爱尔兰]戴维·弗兰纳里 著
郑炼 译
《数字密码:1到200的身世之谜》
[美]德里克·尼德曼 著
涂泓 译 冯承天 译校
《渴望不可能:数学的惊人真相》
[美]约翰·史迪威 著
涂泓 译 冯承天 译校
《人人都来掷骰子:日常生活中的概率与统计》
[英]迈克尔·M·伍夫森 著
王继延 吴颖康 程靖 戴浩晖 译
《魔法数学:大魔术的数学灵魂》
[美]珀西·迪亚克尼斯 [美]葛立恒 著
汪晓勤 黄友初 译
《神奇的圆:超越直线的数学探索》
[美]阿尔弗雷德·S·波萨门蒂
罗伯特·格列施拉格尔 著
涂泓 译 冯承天 译校
《数学犹聊天:人人都有数学基因》
[美]基思·德夫林 著
谈祥柏 谈欣 译
《数学奇观:让数学之美带给你灵感与启发》
[美]阿尔弗雷德·S.波萨门蒂 著
涂泓 译 冯承天 译校
“数学桥丛书”是一套面向大众的数学科普丛书,一堂给所有人的数学通识课。以“数学桥”为名,意在跨越抽象与具象之鸿沟,构建起连接数学与广大读者的桥梁,帮助读者从重复枯燥的解题过渡到探究数学思想的世界。
丛书以“传播数学文化,展示数学魅力,培育数学思维,陶冶数学情怀”为宗旨,讲述数学为人类带来的重大影响,揭示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奥秘,激发读者的科学创新精神。
丛书通过大量实例,展示数学中的许多核心内容和亮点,充分地阐明数学之美,领略它们的实用价值。除数学外,各册图书还涉及艺术、文学、哲学和物理学等,摆脱了同类书对数学概念的狭隘解释,拓宽了公众的视野。
《解药——走进制药新世界》
[美]巴里·沃思 著
钱鹏展 译
福泰是制药界的黑马,于创业后三年内成功上市。然而,公司上市仅是开始,福泰需要面临真正的挑战,经历制药界的成人礼——独立上市一款革命性新药。在开发治愈人类疾病的良方的同时,福泰也在求索避免企业堕入僵化和保守的解药,以永葆创新创业的激情、挑战陈规的勇气和开拓制药新世界的魄力。
福泰如何从为他人作嫁衣的初创公司,成长为集研发-商业于一体的成熟药企?一群朝气蓬勃、意志坚定的人能否改变一个被华尔街主导、由利益驱动的行业?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实验室、董事会、FDA总部和华尔街,通过福泰制药一波三折的成长历程,领略药物研发的艰难曲折和不确定性、商业竞争的云谲波诡和反复无常,见证医学、资本和社会的大冲撞!
《缤纷人生——马丁·加德纳自传》
[美]马丁·加德纳 著
朱惠霖 译
马丁·加德纳是一位广受欢迎的数学和科学普及作家,著作等身,在数学传播领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善于以轻松的笔调和诙谐的风格将抽象深奥的数学题材转化为趣味十足的内容,令全世界的数学爱好者为之倾倒。本书是数学科普之王马丁·加德纳生前的唯一自传,带领读者从他在俄克拉何马州的童年出发,一直到五彩缤纷、涉猎广泛的职业生涯,不仅与读者分享了他人生中的趣闻逸事,还表达了对数学的热爱和对伪科学的坚定反对立场。这本令人大开眼界的自传,是一幅坦诚真实的自画像,首次让读者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到加德纳的生活与工作。
《成语里的中华科技》
《汉字里的中华科技 》
戴吾三 著
成语、汉字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使用成语和汉字的过程中,大家较多涉及的是成语的表面意思和引申意义以及汉字的人文内涵,甚少了解成语、汉字也包含有丰富的中国古代科技知识。《成语里的中华科技》《汉字里的中华科技》则别开生面,选取常用成语和汉字,分天文、地理、数学、技艺、发明、农事、制器、认知等项,还原成语、汉字蕴含的科技元素,演绎历史的精彩和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古代科技的灿烂辉煌。
《科学家讲科学》(1-5)
王绶琯 主编
陈运泰 副主编
一个科学家,特别是“身经百战”的科学家,对古今科研事例,包括对自身科研经历的体验,梳理一下表达出来,就会是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很好的普及。
科学家讲科学”丛书分5册,共收文章111篇,汇集了当代科学家的优秀科普作品,每篇讲述一项科学知识和过程,并在正文之外加旁注和跋作为导读,着重阐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以引发读者思考和探究。
《学习的进化》
倪闽景 著
这是一本对人类学习进行纵深思考的书,有关人类学习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作者创造性地将“人类学习”这一主题放在宇宙进化的宏观背景下,围绕“进化”这一核心概念,对人类学习的本质及走向、现阶段学习的主要矛盾及破解、学习与创新、教育评价改革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跨界思考和深入阐释。书中富含新概念、新观点、热点话题,充满个性化思考,甚至不乏争议性观点,相信会引起很多共鸣,并将在教育界激起反响。
《信息时代的伦理学(第8版)》
[美] 迈克尔.J.奎因 著
熊璋 荣文戈 译
现在,以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如何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提升信息社会的从容感、幸福感和使命感,值得每个人思考。本书结合伦理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现实案例,探讨了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信息隐私、计算机可靠性、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信息技术如何影响劳动世界和财富分配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热点或有争议的社会和伦理问题。
《基于项目的小学工程教育:
跨学科课程设计、教学与评价》
[美] 克里斯斯蒂娜•M•坎宁安 著
李峰 译 岑少宇 校译
本书汇集了波士顿科学博物馆 15 年小学工程课程开发经验,提供了工程教学优质课堂案例、一线教师教学反思、学生工程设计草图、课堂视频链接、评估材料等丰富资源,为基于项目开展工程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也为跨学科课程的设计、教学与评价作出了示范,是了解、开展小学工程教育等跨学科课程的极好抓手。
《分子博物馆——
影响日常生活的奇妙物质》
[英]约翰·埃姆斯利 著
刘晓峰 译
巧克力中的哪种成分能使人们觉得它好吃?哪种天然药物可以保护心脏?哪种分子可以让人兴奋?可口可乐配方的秘密是什么?这些问题以及其他许多令人感兴趣的问题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全书按照博物馆的形式组织,“展览”了影响人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分子,共设8个展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参观。每个展馆中都有10个左右的展位,对每种展品的来龙去脉、奇闻轶事以及令人称奇的科学道理,都有详尽的说明。这里有令人愉快的分子、悄悄影响世界的分子、被人误解的分子,也有恶毒的分子、致命的分子。本书没有艰涩难懂的化学理论,以人人都能理解的方式生动讲述了这些分子,为读者打开了通往神秘分子世界的大门。
《古怪的科学——如何解释幽灵、
巫术、UFO和其他超自然现象》
[英]迈克尔·怀特 著
高天羽 译
古人曾经相信闪电是众神发怒的证据,但现在我们知道它不过是大气的放电现象。那么对于我们今天视为超自然的种种现象,是否也会有理性而科学的解释?
本书探讨了24个最热门也是最有争议的“无法解释”的现象,并对下面这些有趣的问题作出了回答:
外星人是否到过地球——并且绑架人类?
亚特兰蒂斯是否真的存在过?如果是,它如今又沉睡在哪里?
我们真有办法“创造”僵尸吗?
我们如何才能预见未来?
本书作者迈克尔·怀特以幽默的风格、畅达的文笔探索了这些现象背后可能的科学原理。他观察了超自然的奇异世界并证明,在正统科学的范围之内也会出现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
《生态足迹——管理我们的生态预算》
[瑞士]马蒂斯·瓦克纳格尔
[德]贝尔特·拜尔斯 著
张帅 译
地球上究竟有多少自然资源?人类滥用资源被大自然开出了怎样的“欠费账单”?横跨生态学、经济学与环境科学领域来回答上述问题,如GDP般简洁优雅而影响深远的单一度量指标,它就是——生态足迹。30年前,里斯教授与瓦克纳格尔师徒二人头脑风暴,令生态足迹概念横空出世。岁月如梭,当年的研究生已成为“全球生态足迹网络”的领导者,影响力遍及全球。在21世纪的中国,瓦克纳格尔亲率该网络与贵州省合作,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发展方案。今天,作为概念的创造者之一,他亲自执笔就生态足迹的来龙去脉为每位普通读者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更引用《小王子》作者的名言,希望本书能点燃你我心中“对大海的渴望”!
“探城寻宝记”系列·第一辑(共3册)
彭 彭 著
燕十三 绘
“探城寻宝记”丛书将每座城市的人文历史放入游历和寻宝的情境中,一幅幅满是名胜古迹,尽显风情民俗的画卷缓缓展开,激发读者对城市的兴趣,深入了解一座城市的人文、历史、地理。第一辑介绍了海纳百川的上海、温润婉约的苏州以及富有闲趣的成都。
这里有气质典雅的古镇、园林、寺庙,也有活力新潮的博物馆、公园、动物园、地标级商圈;这里有古代科技的常识普及、现代建筑的理念介绍,也有历史名人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逛场馆,在或古朴或摩登的建筑中看出土文物;游古镇,在小桥流水人家中了解市井文化的千姿百态;品美食,在中华老字号中领略舌尖上的文化;观表演,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精髓。
《野兽正义——动物的道德生活》
[美] 马克•贝科夫、杰茜卡•皮尔斯 著
刘小涛 译
许多人认为,人与兽区别的本质在于道德,动物与“情义”等描述人类情感的词语毫不相干。在本书中,两位作者挑战了这一观点,他们凭借有见地的行为观察和各种动物的趣闻轶事,令人信服地表明,动物展现了道德之举,包括公平、共情、信任、互惠等行为。
本书作者马克•贝科夫是科学家,杰茜卡•皮尔斯是哲学家,他们的不同背景让这部作品既受益于科学信息的丰富和扎实,又受益于哲学分析的严谨和清澈,够得上跨学科合作的典范。读者可借由阅读本书对动物的道德生活有更多的理解。
《欺骗时间——科学、性与衰老》
[英]罗杰·戈斯登著
刘学礼 陈俊学 毕东海译
本书由著名的生殖生物学家撰写,文笔生动幽默,在诸多引人入胜的关于衰老、死亡和激素的趣闻中,为读者呈现了一幅集合了进化、生理学和衰老问题的生动画卷。该书写给每一位对自身老化抱有好奇心的读者,从生殖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探索了生殖力与寿命之间奇特的制衡,揭示了性激素对年轻和健康的重要性,既可以启迪那些被“永葆青春”“重振雄风”等天花乱坠的广告冲昏头脑的消费者,又能给我们以全新视角看待生物衰老过程的本质,兼具科学性和可读性,是难得一见的以衰老生物学为主题的大众化佳作。
《完美的对称——富勒烯的意外发现》
[英]吉姆·巴戈特 著
李涛 曹志良 译
1只足球、1秒灵感、6天激烈讨论、5年科学竞赛,得到一个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完美对称的足球状分子——巴克明斯特富勒烯。这个分子是碳家族除金刚石和石墨外的新成员,它的发现刷新了我们对这一最为熟悉元素的认识,宣告诞生一种新的化学、一系列新的高温超导体和一些全新的“大碳结构”建筑设计概念。1996 年,本书主人公克罗托、斯莫利和柯尔共享诺贝尔化学奖。
人类为何至今才发现碳的这种新形态?太空中有富勒烯吗?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在超导、纳米领域的卓越性能是否会引发一场产业革命?这一连串耐人寻味的问题,尽在这部颇有戏剧性的科学发现史话之中。本书真切地讲述了科学发现如何得来、科学创新如何作出,通俗而富含哲理,内容新颖而引人入胜。
《智能论纲要》
王培 著
本书涉及人工智能及信息系统相关科学理论前沿,并横跨哲学、科学史、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数学、脑科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内容广泛、文笔简洁、思想深刻。全书共有6个章节,分别对应信息系统、智能系统、推理系统、自组织过程、经验与行为,以及社群与科学,主要讨论的是一般意义下的智能系统的特征,以具体的智能形式为例,尤其是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厘清了许多智能理论中容易混淆的概念。其中,有关智能是一个信息系统在知识和资源相对不足时的适应能力,以及非公理逻辑等提法都是原创性的,极具启发性。
《福尔摩斯的科普课》
曹悠 叶蒙蒙 著
“科学的方法无穷无尽。”这是福尔摩斯在《恐怖谷》中随口说出的一句话,它无意间道出了福尔摩斯探案的一个重要工具——科学。福尔摩斯所处的时代是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他的首次出场是在医院的化验室里,当时福尔摩斯正在全神贯注地做化学实验,而他在故事中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发现了,我发现了。”
见微知著的科学逻辑,先进且丰富的科学知识,造就了才华横溢、令人痴迷的福尔摩斯形象。本书巧妙解读了福尔摩斯故事中的科学知识,生动还原了相关科学的发展历史,并适度阐释了其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科学无处不在,希望借由福尔摩斯之手,促进你探索新知的无限欲望。
《科学简史——
从文艺复兴到星际探索》
[英]约翰·格里宾 著
陈志辉 吴燕 译
本书是英国科学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得主、著作等身的当代杰出科普作家约翰·格里宾的呕心力作,内容涉及百余位科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包括伽利略、牛顿、居里夫人、法拉第、达尔文、爱因斯坦、费曼等。这不仅是一部时间跨度近500年的现代科学的恢弘历史,也是群星闪耀的科学家们的个人史。全书文风简洁流畅,叙述角度新颖,逸闻趣事信手拈来,珍贵史料层出不穷。两位译者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译文兼具权威性和可读性,充分再现了原作的精髓。《文学评论》称本书为“一部精彩又极具可读性的科学史”。《旁观者》称“此书是深含积淀之作,其作者毕生致力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谈论科学与科学家”。
资料: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编辑:马泽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