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联 鲜为人知 元宵节 过年 还要

鲜为人知:过年贴春联,元宵节还要贴灯联!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9 01:11:02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鲜为人知:过年贴春联,元宵节还要贴灯联!

□黄伯益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中元节为农历七月十五日,下元节为农历十月十五日)、元夕或灯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贴春联,是中国人迎新的特有方式之一,可谓妇孺皆知。古人过元宵节,除了赏花灯、吃汤圆(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统民俗活动外,还有一个深受文人喜爱的旧俗,那就是贴灯联。

元宵灯联,最早见诸史料的,是与一个名叫贾似道的南宋人有关。贾似道在历史上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从一县的司仓、籍田令起步,一路升迁,累官到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太师、平章军国重事。从其升迁之速的史实来看,他为官理政还是有在套的,宋人史岩之称其“虽有少年气习,然其材可大用也”。

近代史学家吕思勉认为:“贾似道是表面上似有才气,而不能切实办事的人。”这个评价是非常中肯的。他在宋元“丁家洲之战”中的败绩,就是明证。

展开全文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贾似道率精兵13万出师应战元军于丁家洲(今安徽铜陵东北江中),大败,乘单舟逃奔扬州。群臣请求诛杀贾似道,于是,贾似道被贬为高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行至漳州木棉庵,为监押使臣会稽县尉郑虎臣所杀,年六十三岁。最终,《宋史》还将其列入《奸臣传》。

贾似道与灯联扯上关系,还是在他镇守淮阴(今扬州)期间。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贾府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

天下三分明月夜,

扬州十里小红楼。

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人们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灯联的出现,给元宵佳节又增添了一抹文化的味道。由于元宵撰灯联的习俗为人所广泛接受,与之相关的故事传说也层出不穷。

其中,最为人的津津乐道的,当数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赴京赶考时,元宵节还在旅途。当天,他路过一家大镇子,天将晚,家家户户都挂出了大红灯笼。王安石当然不会错过赏灯索对的机会,边走边赏灯。

后来,他走到一大户人家门前,只见门楼上高悬着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其联曰: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一下子想起了赴考途中的那副招亲对,即以“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作对,结果打动了主考官,被取为进士(其实,仅凭一副对联是中不了进士的)。

考试结束,王安石又路过那家镇子,想起走马灯对他的帮助,又特意走到那户人家门前,闻知招亲联仍无人对出时,便以主考官的出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回对。

那家主人见他对得又巧妙又工整,马上把女儿许配给他,并主动提出择吉日完婚。

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这就双喜临门的大好事,竟然让王安石给碰上了。宴席过后,带着三分醉意的王安石,挥毫在红纸上写了一个大“囍”字,让人贴在门上,并随口吟道:

巧对联成双喜歌,

马灯飞虎结丝罗。

从此,“囍”字便被传开了,其后,“囍”字和结婚时贴红双喜,在我国民间开始流行。

类似的逆袭传说,在明朝也有。永乐年前,就有一个穷秀才,因为巧对了一副灯联而飞黄腾达。明成祖朱棣,在某个元宵节心血来潮,便装出城私访。

微服私访的朱棣,在离城不远的乡村,偶遇一位落魄的穷秀才,两人相谈甚欢。朱棣有意考考秀才的才情,便借灯节之名,出一上联,其联云:

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

秀才稍加思索,即对出下联:

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秀才这副“拍马联“都可谓对得恰到好处。联中巧妙地将明成祖的年号“永乐”嵌入联中,一语双关。不用说,此联使朱棣龙颜大悦,当即赐了落魄秀才个进士出身。

都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从古代的传说中,确乎可以印证这一点。元宵佳节来临之际,重温历代文人墨客们的雅好,品赏流传千古的佳联,确可佐酒、助兴。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