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味儿 远去 渐渐

渐渐远去的年味儿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9 00:24:03 浏览3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从今天起记录我的2023#

“小孩小孩你别馋,到了腊月就过年”。

小时候,每当我哭着闹着要吃好吃的、要穿新衣服的时候,奶奶边轻轻刮着我的脸,边一字一顿地念诵着我不知听了多少遍的这首儿歌。

也不知是这首儿歌能够望梅止渴,还是这首儿歌有着神奇的魔力,反正我一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就会马上止住哭声,一边抹着花猫脸,一边问奶奶,啥时候过年呀?奶奶说,快了快了,过年就给你做好吃的,让你敞开肚皮吃,小肚子吃的鼓鼓的……

六七十年代的年,虽然贫穷、简单,但是它有年味儿。

那个时候,一进入腊月,无论是家庭情况比较好的,还是家境比较贫寒的,家家户户都在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

大人们把平时舍不得吃、积攒下来的一碗碗白面,一勺勺猪油,从缸底取出来:揉成馒头、做成油炸食品。

因为数量有限舍不得吃,每个人只是吃几口尝尝,而后就锁在老式的木头厢子里,等到过年的时候再吃,大人则把钥匙挂在裤腰带上。

那时,我们正值七八岁狗也嫌的年龄,一个个淘气不说还特馋。

自从大人把家里的馒头、麻花、油香等锁起来后,我们就天天惦记着那些好吃的。

眼睛始终盯着大人腰上挂着的那串叮铛作响的钥匙,只要大人稍不注意,我们就会把钥匙偷出来:其他人望风,胆大点儿的就悄悄打开厢子拿出一小块馒头和麻花,怕大人发现,还得把掰剩的馒头放到最下面。

把一小块冻得像石头一样的馒头偷出来后,又在上面抹些猪油,而后我们几个就找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你一小口我一小口地“吃”起来,那个香那个甜那个美味就别提了。

有的时候,我们几个孩子也会因“分赃不均”吵架,但谁也不敢把事情闹大,万一让大人知道,以后吃不着好吃的不说,还得挨顿胖揍,我那时候因为带头偷家里好吧的,可没少挨大人的打。

展开全文

远处时不时传来零星的鞭炮声,空气中弥漫着火药的气味儿,年味儿越来越浓了。

那个时候,小女孩喜欢玩“跳皮筋”“跳房子”“捡石头”的小游戏。

寒冬腊月,她们一个个扎着“羊角辫”,穿着厚实笨重的花棉袄,二个人一伙、三个人一团玩儿得可热闹了,一玩儿一天,大人不叫不回家吃饭。

小男孩穿着厚棉袄厚棉裤,要么在墙根儿站成一排,你挤我、我推你,直到把中间的人挤出去,自己站到中间位置;要么就是“摔圆宝”(用纸或纸壳叠成的四四方方的东西),为了多赢几个圆宝,把小胳膊抡得生疼。

小男孩最爱玩儿、最刺激的就是打“洋火枪”(用八号铁丝和自行车链条做的,利用撞击的力量,把火柴头的药点燃),听着叭叭的声音,可好玩儿了。

但是,这要冒着被大人发现后挨打的危险。

那时候火柴稀缺,打一枪需要二三根的火柴头的药,家里火柴少了让大人发现了,这顿打是少不了的。

过年的时候我家里也买鞭炮,但因为没钱买得少,只能是三十中午或晚上放,一边吃着饺子,一边放着鞭炮,任凭鞭炮的余灰在风中飞舞。

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赶走了“霉气”“讳气”,迎来了“运气”“喜气”。

三十、初一过完了,就迎来了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跟着大人走亲戚。

那个时候,小孩子可喜欢跟大人走亲戚了,不为别的,就为了能在亲戚家吃点好吃的。

每年过了初一,家里大人按照“先老后少”“先近后远”的顺序,开始走亲戚了:篮子里放上几个馒头、几块油炸的食品,有的再放上一包点心,而后或步行或骑着除铃铛不响、其他都响的“永久牌”车子,一直走到正月十五,亲戚多的可能会走得更长。

到亲戚家后,大人寒暄小孩拜年。

亲戚就开始边说话边做饭,他们也是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

吃饭的时候,大人一桌喝酒,小孩一桌吃饭。

酒足饭饱之后,就准备开始回家了。

这时候最让人难堪的、比较尴尬的环节就是“留东西”(把走亲戚带来的东西,留下一部分,意谓“不断道”)。

留的多了怕客人不高兴,留得少了怕亲戚有意见。

就在“你推我让”“你走我留”的过程中,真真正正体现出了亲戚之间的那种真挚的感情。

小时候的年,新鲜、刺激、有年味儿,多想穿越时空,再过回有年味儿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