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小学基于“同心立仁”的校园文化,围绕“办有底蕴、有质量、有品质的家门口的好学校”的办学目标,培育“研教相融”的科研文化,逐步构建学校发展新生态,以科研引领走向新优质。
展开全文
一、新起点:课题引领,提取新优质的关键经验
“十三五”是优质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以课题为引领,重视学校优质发展的能力建设。
1.规划课题:聚集学校品质提升。“十三五”期间,目前均已结题的省级规划课题《陈鹤琴儿童立场观照下的天性课堂校本研究》、市级前瞻性项目《小班背景下优质组元对课程实施的影响》、市级规划课题《优质组元:小班背景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行动研究》在专家的引领下,进行了富有探索意义的研究。学校行政、科研骨干齐聚一堂,通过定位调研、同主题分学段头脑风暴、小组合作式的展示汇报等形式,寻找学校“最近发展区”——传承并发展“优质组元”,以“优质组元”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根据需求教科室进行分析与解构,进行研讨式的跟踪服务,理清了优质组元与小班教学、深度学习的内在关联,提炼了小班背景下通过优质组元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主张,形成了优质组元促进小班深度学习的基本理念,提炼了优质组元促进小班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课题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升了教学质量。“十三五”期间,我校连续五年荣获玄武区“三段一体”教育质量优质奖,学校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南京市党建课题规划课题《基于党员干部服务意识强化的“Happy十分钟”——党员教师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研究》,基于真问题研发课题游戏,,提升服务意识,强化教育实效,并在全市范围进行了汇报。“70方舟”教师志愿团队被评为玄武区先进职工小家,评为南京市教师志愿者联盟“优秀教师志愿服务项目”。
2.个人课题: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引导老师做个人课题,从真实的小问题入手,把问题转成“课题”。在市区个人课题申报过程中,学校教科室改变了自由申报的模式,规范申报书撰写,细心指导每一板块的侧重点;在教师个人基于问题解决的立场下,确定研究方向,一对一进行私人定制的课题名称打磨;借助专家智慧,反复修改完善,我们鼓励成熟型教师从“经验型”走向“科研型”,年轻教师以小切口契入审视教学,边教学边研究,边研究边反思。研究的过程,不仅改变了教师认为课题高不可攀的印象,更多的是从中品尝到研究的甘甜。五年间,我校共有8项市级个人课题,18项区级个人课题立项,6位教师晋升为市区级骨干,更多的教师藉由教育科研的路径迅速成长起来。
二、新方向:课堂优化,助力新优质的持续突围
课堂是减负提质的主战场,我们通过管理方式的转变推动课堂研究,研教相融,以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校新优质发展。
改变听课方式,走进师生的“秘密花园”。一整天在同一个班级听课,这样听课所获得的信息更加真实、全面、更具代表性。连续在同一个备课组听课,听课时同时看大家的教学设计,掌握集体备课的第一手资料。精准把脉,共议诊断书,让备课组共同跨进。学校成立专家组把脉课堂,开出问诊处方,包括需要改进的不足,更包括每位教师的优势与特色。通过组织“教师论坛”等方式,选择专家问诊中反馈的优秀教师进行教学实例展示,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与经验分享,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真实、丰富的课例。
改变研修方式,创建有效的研修场域。基于“用户思维”,我们深入了解教师的“问题”,精准施力。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小工具、小策略;适当点拨下构建的题组模式;校本数据分析下的经验和不足;一份优卷的命题思路和趋势;视导后的反思和改进……让大家对当下自己的课堂有了新的思考。
改变教学方式,见证师生的成长进阶。在前期省级课题《陈鹤琴儿童立场观照下的天性课堂校本研究》的基础上,学校确立了“优质组元”促进学生达成“深度学习”的校本实施路径——“HUI学课堂”,我们引导学生:慧学——智慧自学促进自主建构,惠学——共建惠及他人的“学习共同体”,汇学——打造突破学科的优质组元,会学——动态的知识建构催生高阶思维。
教师审视学科内在的联系与外在的影响,对接现实世界与学科课程教学的关联,积极、正面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掘其中有教学价值的学习问题,课堂谈淘宝、聊微信、说共享单车、议网约车等,思考重组知识点,让所学的知识连成串、组成块。我们的实景课堂,以组元的形式整合师生资源,改变了在传统教室空间学习,走进夫子庙探寻南京美食文化,走进渡江胜利纪念馆重温红色记忆,在真实的情境中以任务驱动开展研学——自主学、共同学、延伸学,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改变定势思维,锤炼专业的有效表达。实践表明:如果教师整天把自己陷入琐碎的工作中,不挤时间学习、思考和总结,工作总在低水平层次上徘徊,而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教师则脱颖而出。为此,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多思考,多动笔,以写教后记、教学随笔、专题总结、教学案例等形式撰写教学反思,反思教学理念,反思教材处理,反思教学活动,反思教学效果等。教师逐渐对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说不,善于总结有新意的实践经验,用“批判性思维”和“逆向思维”审视教育教学。学校教学常规检查发现优秀的教学反思,进行全校性分享,并邀请专家开展锤炼专业表达的讲座。“十三五”期间,教师在省市各级各类教育杂志发表文章50余篇,省市一二等奖获奖文章51篇,教师专业快速成长,教学反思成为教师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三、新模式:团队建设,丰富“新优质”专业学习共同体
1.专家介入:平等研讨促突破。为找到发展的突破点,提升办学品质,学校成立专家智囊库,专家在平等研讨中,凝炼校园文化、指导课堂改进、参与课题论证、指点发展规划等,专家以高瞻远瞩的理念、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见多识广的教育视角等,形成学校发展新的生长点。专家指引下,对“仁”的校园文化进行了深度而多元的解读,根据“仁”的丰富内涵,我们搭建起“恭正管理、宽适课程、信实德育、敏智教师、惠学课堂”的顶层设计,使得学校的各项工作与“仁”内涵一脉相承。专家由偶尔为之的点评变为长程伴随有求必应的学习伙伴。
2.校长引领:持续学习与分享。在具有使命感的学习型组织中,校长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这种责任首先表现在“理念”的拥有者。对于同仁这样一所拥有70年文化积淀的学校来说,校长是学校理念的积极学习者和发展者。校长在行政经常性地打包学习资料,让行政领导按需所取,并在每周一次的行政例会中分享学习心得。校长还是“理念”的“发展者”,将理念与即时的事件、工作相联系,创办了校刊《同心立仁》,用具体案例和故事诠释学校的办学理念。
3.伙伴汇入:壮大发展“合伙人”。作为一所教师平均年龄40+的学校,年轻有活力的教师是学校优质发展的希望,学校“新仁汇”团队应运而生。双周周三定期开展活动,共同设计LOGL,开展跨学科作业研究,进行新教材演课,开设周五教师论坛等。在这样的氛围下,年轻教师在团队中走得更稳更远。学校还与浦口两所学校结成“手拉手”学校,形成了跨校学习共同体,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人在现场”沙龙活动等,在切磋中实现知识、教学的共享。
五载春秋,五载研究与收获,学校校教科研工作不仅稳步发展着,而且迈出坚实的脚步,在区教科所的智慧引领下,我们将全力开创学校“十四五”的新局面,期待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作者: 张晓艳
作者单位:南京市同仁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