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冒名顶替 综合征 患上 不配 感觉

总感觉自己“不配”?你可能患上了“冒名顶替综合征”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8 21:43:02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她的新书《向前一步》中,讲述了自己在2011年被福布斯评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女性”第五名的经历。她的第一反应是吃惊,没有觉得自己有多大的影响力,反倒感觉被暴露在公众视野里很是窘迫。

谢丽尔·桑德伯格是全球最成功的女性之一,却仍会陷于“我是一个骗子”的自我怀疑。

这种对自身的评价远低于外界评价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自我能力否定倾向”,也叫“冒名顶替综合征”。

研究表明,70%的人都曾有过"别人眼里的自己的成就并不真实"的想法。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能摆脱这种“我不配”的感觉呢?德国心理学家米夏艾拉·穆狄兮在《冒名顶替综合征》一书中详细解释了这一现象。希望能带领你走出冒名顶替综合征的迷宫,摆脱消极想法,重新掌控生活。

展开全文

总感觉自己“不配”?你可能患有“冒名顶替综合征”

文 | 徐来来

来源 | 光尘

01

什么是冒名顶替综合征?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

无法因他人的夸奖而感到高兴,觉得自己不值得这个赞美;

总是关注自己的错误,害怕别人会发现自己有多无能;

无法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满意,因为一切还不够完美;

得到的认可和赞扬越多,就越恐惧失败;

经常觉得自己像个骗子,因为别人明明可以做得更好……

如果上述场景让你觉得“这就是我”,那么你可能患有“冒名顶替综合征”。

宝琳·克莱森(Pauline Clance)和苏珊·艾美斯(Suzanne Imes)两位临床心理学家,曾花了五年时间采访150多名各个领域的优秀女性。

1978年,她们在一篇研究论文中指出:

“尽管取得了杰出的学术和专业成就,但患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女性仍然坚持认为自己并不聪明,并认为那些不这么想的人都上了她们的当。”

即使是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著名女演员娜塔莉·波特曼,也会认为自己“德不配位”。

作为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哈佛大学毕业生,她曾在哈佛大学的毕业演讲中说:

“今天我感觉自己还是那个1999年刚刚踏入哈佛的大一新生。哈佛汇聚的是世界精英,而我资质平平,能出现在这里,一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所以我每次开口说话之前都要深思熟虑,以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徒有其表的女演员。”

随着学界对“冒名顶替综合症”的研究越深入,就越发现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不同社会角色、不同文化的人们都会经历“冒名顶替综合症”。即便你没有取得特殊的成就,也会在生活中出现这种“冒名顶替”的不安感。

夏艾拉·穆狄兮在她的著作《冒名顶替综合征》中,总结了五种不同类型的的“冒名顶替者”:天才型、完美主义型、超级英雄型、专家型和独行侠型。

天才型:他们认为真正有才华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轻而易举。

完美主义型:他们做事追求完美,即使是很小的错误也会带来失败感。

超级英雄型:他们觉得应该在人生各方面都游刃有余,不能接受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好。

专家型:他们希望自己在专业领域里无所不知,否则就是能力不足。

独行侠型:他们认为应该独自一人做出成绩,如果求助于他人就不能接受褒奖。

冒名顶替综合征患者总是对自己的成功做出不同的解释,并在获得赏识时感觉像在欺骗别人。

这种自我怀疑、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持续累积,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02

为什么会出现冒名顶替综合征?

冒名顶替综合征,是一种广为流传的心理现象。

相信你跟我一样疑惑:我们的内心怎么会拥有这样一面哈哈镜,一面总是展现自己的缺陷和弱点,却永远不会呈现自己的成功的哈哈镜呢?

首先,患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一个主要潜在原因,与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有关。

如果一个人自我价值感低,就会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任何美好的事物。

正如《冒名顶替综合征》这本书里所说:

“自我价值感低的人难以接受别人的赞美和产生自豪感,他们自认为不配获得赏识。一旦获得表扬,他们就立刻进行冷处理。”

不重视自己的成绩则会进一步强化“我不够优秀”的内心信念,对失败的恐惧感和羞耻感也越来越强。

同时,冒名顶替综合征往往受童年或青春时期的成长环境影响较深。

从过度挑剔、过度忽视和过度表扬这些极端家庭环境出来的孩子,更有可能患有冒名顶替综合征。

如果孩子的能力总被忽视或否定,永远得不到期待的认可,那么他即便真的功成名就也觉得只是侥幸。

如果孩子从小被过度表扬,被父母寄予厚望,则会导致他时刻担心自己不够完美,从而发展出“冒名顶替”的感觉。

伯克利大学教授、基因编辑领域的顶级科学家杜德娜,曾在接受《国家地理》和《纽约书评》采访时两次坦诚,冒名顶替综合征一直伴随着自己。

在杜德娜成长的过程中,从没有人对她说过“你好有天赋”或者“你必成大器”。

因此,即使杜德娜都考进了顶级文理学院 Pomona College ,她也并不觉得自己是学霸。本科快毕业时,杜德娜想申请去哈佛读博士,但她很担心自己够不上哈佛。后来被哈佛录取了,她的第一反应是震惊。

明明很出色,但就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这就是家庭教育模式导致的冒名顶替综合征。

完美主义,也是与冒名顶替综合征相关联的一种常见行为。

《冒名顶替综合征》一书中指出:

“完美主义是一种避免犯任何错误的过分要求。通常情况下,这种期待不会实现。因此,完美主义者有关自己能力欠缺的感觉会越来越强烈。”

他们即使成功也不会满意,更倾向于关注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不是关注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

除此之外,完美主义者处理问题时,往往会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浪费太多的时间。总是希望能完美完成任务,却总是把一些并不重要的事先做,等到最后再去完成最重要的任务。结果常常因无法按时完成工作,强化了自身能力欠缺的基本信念。

03

走出冒名顶替

做自己情感的主人

如果冒名顶替综合征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可能会引发紧张焦虑和自我怀疑,也会限制对新的经历进行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如果你正在被这种症候困扰,不妨尝试以下这些方法:

(1)接纳自己,在合适时机分享你的感受

心理学家汉德瑞森指出:“冒牌者症候群是普遍存在的,只是他们并不会在别人面前显露,毕竟每个冒牌者都怕被别人拆穿,你不是孤单的。”

承认自己的内在不安,和有类似体验的朋友多多交流。

和同伴的交流不仅有助于建立起客观的自我评价,也有助于让你意识到其他人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当你发现这种不安并非你一个人在经历时,至少不会那么孤独和害怕。

(2)强化积极感知,赶走内心的批判者

我们很多人都是伴随着“骄兵必败”、“骄傲使人落后”之类的格言警句长大的。因此,从小到大,我们主要专注于自己的短处,习惯了忽视自己的成绩。

查克·罗瑞(Chuck Lorre)是美国著名的剧作家,创作了《好汉两个半》和《生活大爆炸》等作品。他在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表示:“当你去看自己创作作品的彩排演练,如果效果不好,自然而然的反应就是‘我真是糟糕透了,我就是个骗子’。”

我们很难以下意识地阻止自我批评和自我怀疑,但是我们可以用积极的认知来抵制它们。遇到困难时,重复积极的自我对话可以改变你的精神面貌,让你更好地应对挑战。当你发现自己再次陷入自我贬低时,可以去搜集反证。

(3)将感觉与事实分开,觉察认知扭曲

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很糟糕,但其实这种想法会时不时地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我们可以在接受这种不好的感觉,同时也客观地认可自己的工作成就。

超级畅销书作者芭芭拉·奥克利博士在《跨越式成长》中,讲述了一个患有全面的冒名顶替综合征的年轻女孩普林西斯的故事。

普林西斯参加了一个技术夏令营项目,被安排负责一个全部由男生组成的团队。

“我何德何能,竟然会被安排在这样一个权威的位置上?”这种“我不配”的态度让普林西斯每次在向团队发出指示时都小心翼翼。

但她在日常合作中逐渐意识到团队成员将她视为领导者——一位决策明智的领导者。这鼓励她摒弃固有的思想,真正去看周围到底发生了什么。

事实证明,充分了解现实并对之做出更客观的评价,是克服冒名顶替心理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

最终,普林西斯重新自我认知,摆脱了一直萦绕在她心头的那些自我批评、自我怀疑的想法。

写在最后:

“冒名顶替者综合征”不是一种精神疾病,而是大部分人或多或少会经历的心理状态。

千万不要因为“冒名顶替”心理,就放弃重要的人生机遇。

著名哲学家罗素曾经写道:“这个世界最大的问题就是愚人和狂热分子总是对自我如此肯定,而真正的智者内心却充满疑虑。”

因此,冒名顶替综合征并不是一件完全糟糕的事情。

我们可以将这种消极的心理感受转化为可控的积极优势,激励自己更好地前行。

人生本就是一场与怯懦、质疑、恐惧的博弈,只要我们还在前进,就永远不会输。无论何时请记住,你绝对配得上你努力获得的一切成就——你永远值得。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严晓星:漫谈金庸|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徐新对话刘成|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袍哥》| 《年羹尧之死》| 《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传奇中的大唐》| 《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乡土中国》 |《白鹿原》|《冯至文存》|《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了不起的盖茨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