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古老节日。它和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并称为我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要追溯它的起源,那要从殷商时期祭祀先祖说起了。
在远古时代,还处在蒙昧时期,生产力低下,古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决定人的命运走向。当然古人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和人鬼三类,这里人鬼就是祖先,作为祭祀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虽然过世了,但是灵魂有知,还是能庇佑子孙,故而会排好时间,虔诚祭祀。
《诗经》是记录风俗民情的百科全书,诗经中的句子:“穹窒熏鼠,塞向墐户,磋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这里体现了过年人们大扫除,清除干净角落缝隙,驱赶老鼠,用泥封闭门窗,辞旧迎新,准备过年。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新年同样不可无酒,酿酒祈福,也是充满了仪式感。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则体现的是祭祀的年俗,人们宰羊备酒,祭祀先祖和农神,同时家族中的人们欢聚一堂,祝福家族中的长者长寿绵康。
人情不远,这些古老淳质的年俗至今也还在流传,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其质朴的生命状态。
这里说的“年”就是岁首的那一天,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年”的时间也不同。在商朝是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周朝是以农历十一月为岁首,秦汉时期则是以农历十月为岁首。直到汉武帝的时候,才恢复使用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尽管过年的时间不尽相同,却有着相同的习俗,秦汉时期主要的年俗活动还是要算祭祀。
展开全文
这里的祭祀是腊祭,祭祖先、祭各种帮助农业丰收的神。而腊,最初的意思是“猎”,也就是猎取“兽”来祭祀先祖。在新旧交接的时候,用大祭来报功。
秦汉时期天子有“祭腊八”的风俗,这里的“八”是指八种有助于农作物生产的大神,或者可以理解为所有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大神小神都要祭到。希望他们来年再给予帮助,仍然获得丰收。除了祭腊八,还有祭五神,也就是所谓的门、户、井、灶、中。
图片来源于《忘川风华录》手游
因为在先秦的记载中“年”是不吉利的,所以有“腊鼓驱疫”的习俗。也就是在腊岁前一日,击细腰鼓驱疫,但是在秦汉时期,腊日的具体日期还没有确定。
无论是祭祀祖先,驱邪避害求丰收这些习俗和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是围绕着农业生产的安排来开展的。而“年”在说文解字中也是谷穗成熟的意思。
图片来源于《忘川风华录》手游
在秦汉时期,还没有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当时的人们是把桃木梗削成神茶、郁垒两个人的样子,挂在门首驱邪。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辟鬼治邪气。到汉时,逐渐用长二尺、三尺,宽四寸,五寸的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形象,来代替桃木削制的形象,后来才慢慢演变成年画中的门神。在桃木板上写字,词是后来春联的萌芽,当然这是汉以后的事。
汉代的时候就有了放爆竹的习俗,这个习俗也和吉利辟邪有关。在《神异经》中记载,有一种独脚的鬼怪叫山魈,不怕人,却害怕把竹子放到火中的毕剥声。于是有了燃放爆竹,在辟邪除鬼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节日的喜庆。
在新年的这一天,汉代的人除了祭祀,还全家聚在一起饮用椒柏酒,汉代人心目中的“椒”是玉衡星的精灵,人吃过后酒可以保持青春不易衰老,而“柏“是一种仙药,吃过后可以免除百病。希望全家人能在新的一年中身体健康,东汉时期也有记载,饮用桃汤,也就是桃树的茎、叶、枝、合煮而饮,也是取其压邪气,治百病的意思。
据有关史料记载,元宵节始于汉代,汉人信服天神中最尊贵的“泰一神“,《史记》中记载”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汉武帝时,更是对”泰一神“大加祭祀,以天子的名义安排布局,从黄昏开始,点明盛大的灯火,通宵达旦进行祭祀,逐渐形成后来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和后来的新年习俗相比,秦汉时期过年的习俗娱乐性要差,因为秦汉时期包括先秦的人都比较迷信,所以凡是都要祭,腊祭,祭灶,门神,爆竹驱鬼,饮酒辟邪,元宵灯火也是为“泰一神“而点燃。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祭祀的成分减少,娱乐性增强,成为了我们娱乐和享受的节日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