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朗读者》的问世晚于《见字如面》,但在首播之初,其豆瓣评分高达9.4,《见字如面》紧随其后,目前,《见字如面》评分9.0,《朗读者》8.8。那么,当强者相遇,谁更胜一筹?
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各有千秋
展开全文
相比之下,《见字如面》就略显的小家碧玉,它有两个舞台,演员读信件的小型伸展式舞台和主持人与嘉宾的讨论室式的舞台,布局简单,节目程序也简单。演员上台读信,主持人与嘉宾讨论,循环。此外,《见字如面》没有大制作、狠宣传,没有猛料绯闻,也没在所谓一线媒体播出,简单却又动人,就这样悄然的开始了一档读信的节目。
同一位嘉宾,却有着不一样的解读
在这一期的时候,节目组请来了郑渊洁及其父亲郑洪升,现场父子俩朗读了一篇郑渊洁的短片童话《父与子》,字里行间流露出着浓浓的爱意。他们曾这样读到:“不管他是什么,我都爱他,他的血管里流着我的血,尽管我是羊,他是猪”“我有时候偷偷想,假如我的爸爸是老鼠或是鸡或是蛇呢吗?我一准照样爱他----因为我是你的儿子。”《朗读者》侧重于嘉宾的故事,所读的内容是自己的演绎和诠释。
“朗读”与“者”,“见字”与“面”,笺短情长
《朗读者》的情感互动性更强,与其说朗读者在“朗读”,不说是在“发声”,一段发自内心的声音,读给自己的父母,读给自己的老伴,读给陌生人。还记得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在广州花城广场的朗读亭,不间断的路人,进进出出,在朗读亭朗读。
有在外的子女读给母亲的诗,有陪伴在身边的兄朋友读给失恋的兄弟的安慰,有白发老人在金婚之际读给老伴的情书,有长与短,读给亲朋,读给自己。每一个来到舞台的朗读者,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杨乃斌,一个在八个月就失去听力的普通人,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奇迹的名字叫做“母亲”。为了能够让他像健全人一样成长,他的母亲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直是他的同班同学,陪伴他16年光阴,陪伴成为了一种力量。
正如栏目名称《见字如面》,其侧重点有二“见字”与“面”,都说字如其人,文传其声,通过一封封信,我们似乎来到了唐宋元明清,来到了近代的颠沛流离年代,跟着主持人仿佛看到了主人公或在疾书慢写,或在叙写情长,仿佛看到了收信人的如获至宝,热泪盈眶。
但是《朗读者》存在弊端,它每一期都会打出一个主题,如“遇见”“陪伴”“眼泪”“第一次”,对于主题的选定,显得很牵强,有生搬硬套的感觉,强行灌了碗鸡汤;并且,对于每一期的内容,小编不得不承认它的煽情,就“陪伴”一期内容看,悲伤的音乐,动人的情节,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还有就是节目开始的访谈,怎么有种走错片场的感觉,有没有《艺术人生》的既视感呢。
不过无论是《朗读者》还是《见字如面》,假如你喜欢,那么探究谁更胜一筹又有何意义,面对嘈杂的娱乐环境,这样一类满怀人文的节目,不正是我们需求的吗。正如《朗读者》中讲到的:
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
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
一篇好文,一个好故事,一次真诚的分享。
朗读,也是一种陪伴。不喧哗,自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