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写 民居 中国 视角 传统

速写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民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8 20:27:04 浏览4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邯 郸 市 总 工 会 温 馨 提 示

明日日期

明日天气

1月10日(周二)

晴 -4/8℃

Traditional Dwell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etch

速写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民居

引言

齐康先生认为徒手绘图对建筑师有重要的意义,图纸绘画是思想和手的结合,是“笔随心动” 的体现,而建筑速写又是建筑师手绘的最基本表现形式。历史上,根据不同地域环境和生活方式而产生的民居形式多种多样,建筑组合灵活,空间组织合理,充分适应当地气候和自然条件,用简洁的表现手法表现强烈的艺术效果[1] 。由于专业的需要,笔者也实地走访过很多的古村落,如安徽宏村、山西平遥、云南丽江等。这些地域特色鲜明的古村落遗址不仅是活生生的建筑实例,也是良好的速写题材。文章就以作者写生过的地区为例,结合在古建筑速写中的一些感悟,谈谈地域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民居。

1 皖南民居

皖南古称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脚下。由于地处偏僻、山重水复,加之交通不便,这里古居成片、古风依存,至今仍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村落和古建筑,如歙县的西递、宏村等。此处远有群山层峦,近有田陌拥抱,白墙黑瓦,高脊飞檐,曲径深巷,似是桃花源之感[2]。

图1 皖南民居(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皖南民居大多依山而建,傍水而修。在村落布局上“风水人之道 ,徽人尤重之”。多选择在“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之处”,正所谓“依山造屋, 傍水结村”。当然,多山多水和“山泽多藏背, 土风清且嘉”的自然环境为村落提供了更多的选择[3] 。皖南地区地貌不平,多山地丘陵,由于人多地少,古人普遍临街建二层三层的小楼,村中的房屋也是鳞次栉比,高墙深巷,纵横交错,构成曲折多变的建筑空间重重跌落的马头墙环境(图1、图2)。

展开全文

图2 皖南民居(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因为建筑密度较高,火灾隐患较大,所以建筑的外墙皆用高墙来杜绝火灾隐患。山墙有的高出屋面成阶梯状重重跌落,有的呈弓形,有的循着屋面坡度成“人”字形,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相互呼应, 白墙与黑瓦相互交映,构成了异常丰富的景观序列和活泼的天际线[2] 。马头墙的存在使得徽派建筑极具辨识性,显得建筑物立面更加高耸挺拔,在蓝天的衬托下,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韵律美,使传统色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也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原始的素材。徽派建筑的速写中,可以说只要将坡屋顶和马头墙处理好,整个画面的层次感就有了,而要想处理好画面的纵深感,就不得不提西递、宏村那曲折幽深的巷道。巷道也是皖南民居中的一道风景线,巷道的宽度一般较窄,从而使得高宽比较高,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曲径幽巷,显得静谧、安详又充满生活气息。如果说街巷是村落的骨架,溪水则成为村落的血脉,村中水渠绕屋穿户、九曲十八弯,水流潺潺,以动衬静。两者共同构成了村落的空间体系,街道两边的水井、石凳,墙上的雕花,也都给人以淡雅美丽、移步换景的感觉。

皖南民居中无论地形环境如何变化,平面、体形多么复杂,其基本的内核却是相似的,即一个围绕扁平长方形天井的内向型合院[4] 。皖南建筑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井。因为皖南民居没有对外开窗的习惯,即便是开了窗高度也较高,是一尺大小的小窗,这就造成了住宅采光、通气、换气问题。此时,天井的使用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光线昏暗的问题[4]。但通风、换气问题就比较难解决了,相较于北方,南方地区环境潮湿、空气湿度偏大,若是又逢四月天,阴雨不断,整个屋内则蔓延着一股发霉的味道。由于建筑窗户较小、天窗位置较高,再加之部分建筑位置重叠遮挡使得天井光线不能很好地照射进来,导致整个室内光照、通风有限,所以屋内的湿气一直不能排除,衣服穿在身上也总有种湿漉漉的感觉。湿气太重总是会对健康不利,这可能是徽派民居的不合理之处吧。

2 云南民居

云南,别称“彩云之南”,地处我国南疆, 风景秀丽优美,旖旎迷人。和其他地区的民居建筑一样,云南民居也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云南地理环境复杂、少数民族众多,这些民居建筑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与汉文化融合,在结构、布局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的风格,虽有差异但也表现出许多共性[5] ,诸如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干栏、矮脚竹楼,大理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不同于皖南民居水墨淡彩的马头墙,因地处亚热带地区,树木枝繁叶茂,四季常青,整个云南民居色彩多以活泼鲜明、颜色多变为主。因云南地区民族文化多样、民居建筑众多,不一而足,故就以笔者写生过的大理、丽江古城为例,对民居特色进行简单梳理。

2.1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国家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区道路至今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结构,全城清一色的青石板街道、鹅卵石墙壁,显示着大理城的古朴和别致[6] 。城内建筑风格统一、尺度合宜,城中街街流水、户户养花,形成“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7]。

大理白族民居的建筑组合形式则与中原地区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通常以三间为一个建筑单元,并称之为“坊”,三坊组成“三坊一照壁”院落;四坊组成“四合五天井”的四合院落;两院相连形成“六合同春”等等[8]。建筑大多按东西轴线布置房屋,大门布置在东北角并用墙壁遮挡不直通院落。正房则是座西朝东,结合厢房围成一封闭院落。这种布局结构紧凑,和周围的地理环境衬托协调,这一点又显得与中原民居一脉相传。

照壁,一直以来都是作为白族民居建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建筑形象出现的,它的作用主要是分隔不同的建筑空间并加强建筑空间的层次性。经过它的衬托使建筑主体更加突出、院落纵深感更强,从而体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静谧。

图3 大理古城(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门楼,无疑是照壁之外,又一个体现云南民居特色的地方。作为建筑物的入口,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精致、最有代表性的形象担当[9] 。门楼的基本形式有“一滴水”“三滴水”两种。“一滴水”即普通的坡屋面式。这种门楼简朴大方,为一般民居所普遍采用。“三滴水”则宏伟壮观,做有非常精致的斗拱并有双层翘角,既解决了雨水流通又装饰了门面,稍大一点的院落大都采用“三滴水”式门楼[8] (图3、图4)。可以说在速写中将门楼形态处理好,建筑就显得雄伟壮阔,整个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也就体现出来了。

图4 大理古城(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的建筑风格则有别于大理古城,古城布局中以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古城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之便,房屋傍水而建、依渠而修,使古城清净而又充满生机。城内布局自由灵活,民居、集市、水系等组织合理,配置得当,使古城独具魅力。古城建筑组合也以“坊”为主,院落组合则较为多便变[10]。房屋构造虽然粗犷,但院落布置和细部装饰丰富细腻。

与其余地区建筑多采用砖石结构不同,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民居大多采用了土木结构,架构处理十分灵活。屋顶出檐较长,侧墙设有“漏窗”。此外,丽江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家家户户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建筑物外廊)。“厦子”是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纳西族人会把一部分室内的功能搬到厦子,将庭院作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厦子可以遮阳,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厦子又可以很好地被阳光覆盖[11]。

总的说来,云南民居建筑是由传统的汉族民居建筑经过漫长的发展和筛选逐步演变而来的。在这里,当地人崇尚自然,积极吸收外来民族的优良文化。不同于北方的传统民居以砖石结构为主,这里的民居大量使用木构架、砖木结构并用,从而形成建筑“墙倒屋不塌”的特性,抗震性良好,独树一帜。并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逐步陶冶形成了朴实生动的云南民居建筑。

结语

综上,虽然皖南与云南民居在房屋形态与空间结构方面差异巨大,但都遵循老子“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点,较好地处理了空间和环境、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在应对南方潮湿炎热天气等方面,皖南建筑将各个方向的厢房连成一体,将宽广的庭院缩小为天井,使回廊成为日常活动空间。云南民居则檐廊出挑较长,形成“厦子”的半封闭空间,可以从事各种活动。在建筑物内部两者也都与中国传统民居“内开敞、外封闭”的特色相同,通过运用隔断、遮挡等手段丰富空间的开合转折关系,加强空间的过度与渗透达到扩大空间层次的目的。同时,在应对自然环境上,两者都做到了依山而建、顺水而修,利用了溪流、山地等复杂地形地貌,使建筑与建筑、村落与村落之间高低错落、星罗棋布,形成曲径通幽之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通过古镇民居系列的速写,希望能展示别具一格的地方民俗建筑,弘扬传统建筑风采,学习古人优秀的设计思想,在现代建筑中加以继承和发展,增加民族文化自信。但受限于笔者专业素养不足和技法水平有限,加之我国各地地域风情不同,传统民居也是各具特色、形态丰富,文章所展现的地方民居风采有限。希望今后能够保持这份初心与热情,走访更多的古镇民居,将古建筑风采传承下去。

文 / 丁思远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刘 影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张澄洋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THE END

来源:建筑与文化工作室

编辑:张晨阳

审核: 雷春光 刘萍

- 欢迎将好的内容分享到朋友圈 -

一个有温度、有高度的“娘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