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日有清欢》:
解读二十四节气里的诗与人
文珍
《风日有清欢》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节气为轴的倒计时,自雨水流转至立春,一帧帧华夏大地上的壮丽剪影,附上古诗词,让海内外观众惊叹于中国人的浪漫,也让国人感受到深藏于自己血脉之中的文化基因。
古典诗词破题解读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先民们观察太阳运行周期而定,早前用以指导农业活动。后人又将每个节气分为三候,记载了气候、物候的细微变化。后来又从农业延伸至饮食、文学并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展开全文
古老的节气依然体察着当下生活。近日,译林社出版了小说家文珍的散文集《风日有清欢——二十四节气里的诗与人》。这是文珍对自己跨时三年的阅读、生活、观察世界的记录,借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典诗词破题,读书、远游、觅友、怀人。
昨日之诗与今日之事互为观照,于四时风物留心日常情境,古老节气亦可作体察当代生活的新刻度。书中记录了文珍在二十四节气的感悟,记录了她所经历的日日夜夜,也记录了诗人和诗的岁岁年年。
为了写好二十四节气,文珍查看了不少书籍。她发现古人充满着生活的趣味,可称为生活家,例如:立春日吃春饼、戴春燕;清明时节,杏花春雨,宜踏春,宜寻访故人;秋分,丹桂飘香;霜降前后,柿子风味最佳……她将这些也写入书中,希望向古人偷师,点缀自己的生活。
将日常生活感受
融入古诗词中
关于节气的古诗文创作数不胜数。宋祁写立春“剪尽春云作舞衣”;陆游写“立夏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无名氏写秋分“金风送爽时时觉,丹桂飘香处处闻”……每个诗句背后都藏着一时的天气,一时的心情,一段故事。白露这篇,作者便以建安文人的作品入手:这缠绵悱恻的柏梁体,让人体味到北方爽朗的秋日气息,而由曹丕、曹植等人的文字,亦可重判,一直流传至今的兄弟不睦的公案。
文珍写二十四节气,除了阐述与节气相关的古诗词,还将日常生活,现代文学阅读感受融入其中。比如处暑前后,文珍帮出国游玩的好友照看年幼的孩子,幼童对保姆的依恋,让人只想停驻在当下;秋分前,文珍与大学好友久别重逢;霜降,去京郊见皮村文学小组的成员;立冬,她忆起吃蟹二三事;大雪读木心,想起逝去的外婆……
文珍是湖南人,80后实力作家。2014年,她凭借《安翔路情事》获得老舍文学奖。2020年,文珍的《刺猬,刺猬》曾获得“第五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短篇小说奖主奖。
谈到写《风日有清欢——二十四节气里的诗与人》的初衷,文珍说,“过去的诗人想不到自己会被后世反复诵读,以此想象岁时秩序井然的旧日——但我却想让未来的人知道,我所生活的世纪,仍有无数热爱生活的中国人,认真而有仪式感地活在当下。”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译林出版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