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文 情诗 浅析 巧妙 诗人

注情于文,巧妙化用一一浅析“不知名”诗人黄仲则与其爱情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8 19:43:04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引言:

唐诗一直被誉为诗歌文化的巅峰,其思想之包容、意境之深远、风格之多样,令无数人喜爱向往,然而,时代在发展,文学也在进步,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看到的风光自然更加开阔,宋元明清诗歌文化固然不及唐代,但它们所拥有的属于各自时代的特质,却是独一无二的。

清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古汉语文学也在此绽放了它最后的光芒,光如流星之夺目、如烟花之璀璨,可在曳空绽放的同时,又转瞬落幕,故而显得有几分凄凉,就像蒋寅先生所言:

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黄昏,西天的晚霞依然灿烂,但夕阳的余晖终究不能使古典文学的天空更加绚丽。

清诗一一“不出名”诗人黄仲则

清诗,集历代诗歌于大成,上承唐宋,下启近现代,为我们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启发。此时的诗歌作品在形式和技法上已经非常成熟,期间涌现了许多诗词名家,如袁枚、顾炎武、龚自珍、王渔洋等人,但其中最卓然不凡的,风月认为还当属黄仲则。

黄仲则诗词与画像

黄仲则,名景仁(1749-1783年),仲则是他的字。相比于李白、杜甫、苏轼等一流诗词大家,他尤为不显,即便是同朝代的龚自珍、高鼎等人,也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选入课本教材,今人也不至于对其人毫无印象。

除了古典诗词爱好者,很少有人知道黄仲则这位清朝诗人,虽然“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诗,流传度堪比李、杜之诗作,但知其为黄仲则作品的人,却寥寥无几,以大众的视角来看古代诗人,黄仲则实为一个“不知名”诗人。

所谓“不知名”,其实只是相对而言,因为当今时代主流文学形式的改变,古典文学俨然成为一类小众文学,黄仲则没有唐诗宋词的光环笼罩,自然是“默默无闻”。然而在清朝的诗人当中,黄仲则之名,却是有口皆碑、有目共赏。

展开全文

袁枚曾为团维墉的《小画山房诗钞》作序,他在序中说到:“余窃谓骨隽神寒,体约而以心思胜者,仲则之诗也”。袁枚是乾嘉年间有名的诗人,无论文名或是政治地位,都远高于黄仲则,作为诗坛前辈,能在他人的诗序之中对黄仲则交口称赞,足见黄之诗才。

不独是袁枚,诸如王昶、翁方纲、邵齐焘等人都对这位年轻诗人推崇备至,当时的名士才俊,与之或有论文之雅,或有神交之契,邵齐焘更是成为黄仲则的授业恩师,二人情愈父子。如此多的文坛名宿对他青眼有加,黄仲则又怎会声名不显?

太白楼

乾隆三十七年,翰林侍读学士朱筠在太白楼宴请四方名士,饮酒作诗,黄仲则亦在其中,彼时他仅二十四岁,意气风发。一众名士尚在斟酌言辞、布局谋篇之时,黄仲则白衣飘飘,于日影之中,笔走龙蛇,洋洋洒洒数百字的七言古体诗顷刻而就,众人看罢,皆搁笔兴叹,自愧不如。黄仲则此诗一时引得“洛阳纸贵”,诗名为《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

黄仲则离世后,推崇其诗者有增无减,包世臣《齐民四术》谓其“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张维屏也认为黄仲则是“天才仙才,自古一代无几人;近求之百余年来,其惟仲则”。所以,无论是才气还是名气,黄仲则在有清一代均是首屈一指,能与之相匹者,寥寥无几。

之后古典诗词的没落,也是时代之变迁,随着新式文学的冲击,世人的焦点早已从诗词歌赋、四书五经上移开。在民国时期,因为郁达夫,研究黄仲则有过一段热潮,不久又归于沉寂。

随着如今信息时代的发展,黄仲则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了文化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他的《感旧》、《绮怀》等爱情诗,因为“注情于文,巧妙化用”,写的凄婉动人、缠绵悱恻,也吸引了许多青年文学爱好者,更有众多诗词创作者,争相步韵(指用原诗的韵,以及用韵的次序来写诗)《绮怀》组诗,黄仲则俨然成为“情诗大咖”,广受追捧。

注情于文一一秋虫病鹤黄仲则

“诗人不幸诗家幸”,大凡有名的诗人,多有一段不甚如意的生活经历:李白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杜甫遭逢动乱、颠沛流离;苏轼屡受贬谪、四方辗转……。黄仲则的一生更是穷困潦倒、饱受磨难,一代英才,三十五岁便客死异乡,实在令人哀叹!

也正是因为如此,黄仲则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质尤为明显,这种特质,他的好友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有着精准的概括,即“如咽露秋虫,舞风病鹤”。《两当轩集》(黄仲则亲友为其整编的个人诗集)随处可见黄仲则以“秋虫”、“病鹤”等意象自比,如: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做声”、“何意号寒虫,转作流离鸟”、“独鹤独鹤……,不能声闻天,反为病投幕。”

清朝诗歌作品数量远胜历代,然而名篇的比例相较唐宋时期却非常之低,此类现象,很大原因是因为清王朝对于文学思想的禁锢,这种禁锢从而造成了清代诗坛“济之以考据之学,艳之以藻绘之华”的风气。大部分诗人会有意无意的避免着笔于现实生活,即便有,亦是粉饰太平之辞,这在康乾年间尤为显著。

所以郁达夫才会说“要想在乾嘉两代的诗人之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非黄仲则莫属了。”

黄仲则一生为贫病所困,在异乡辗转谋生之际,他眼见了太多“盛世”背后的艰辛与衰败,这种经历,不同于那些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对于农夫的悲天悯人;也并非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年才俊,他是以切身的体验和角度,注入了最真实的情感,去展现当时广大百姓的生活常态。如:

《都门秋思》中的“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别老母》中的“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还有写给幼女的“汝父年来实尟欢,牵衣故作别离难”……。

在爱情上,黄仲则也有许多无奈的别离和美好的回忆,这种情感多集中在他的《感旧》组诗、《绮怀》组诗之中。结合黄仲则的生平经历和他作品中的自述,我们可以得知,这段令他难忘的感情是发生在青少年时期,对于内心敏感细腻的黄仲则来说,这段时期所产生的爱恋,也最为难忘和真挚。

这段感情,在黄仲则的妙笔加持之下,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动人心魂的爱情名篇,并于后世流布传颂,其造成的文学影响和成就,都是同时代的诗人难以企及的。周济谓秦观“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黄仲则又何尝不是如此,当然,他的爱情诗之所以能够有如此效果,更与其巧妙化用前人之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黄仲则又是如何化用前人之作为自己之作的呢?

诗词创作技艺一一化用

不知从何时起,许多人论诗只讲意境,对于诗词技艺弃如敝履,殊不知,一首诗词所表达出的意境,很大部分是通过作诗的技艺营造出来的,如虚实相间、融情于景、通感……,否则为何同样的文字,有人写出优美动人,有人写出则枯燥无味呢?这正如赵缺先生的《彼岸诗话》所说:

不谙诗艺者,虽有唐虞之德、伊吕之功、孔孟之心、孙吴之智,亦不能为诗也。

化用,便是诗艺中的一种,即将前人作品中的词句或者意境,进行一定的变化,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以便更好的表达欲抒发的情感,这种创作技巧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古今传唱,可称是文中最为亮眼的名句之一,其实此句是化用了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射马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在李嘉佑“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上添了两个形容词,便化平淡为神奇;晏几道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之名句,这两句则是直接用了翁宏《春残》中的原句,但相同的两句诗,一个千古流传,一个默默无闻,还得归功于诗人创作的技艺之高明。

所谓“语陈而意新,语同而意异,则前人之句,即吾之字句也”。

像此类的化用,诗词作品中不胜枚举,有人点石成金,同样也有人点金成铁,如果不能把握好原作品诗句的意境和蕴含的情感、以及化用之后与自己作品的契合度,那么使用这种作诗技巧,不但破坏了被化用句子的美感,还会使自己的作品显得不伦不类,有生搬硬套的突兀感。

黄仲则故居

黄仲则爱情诗中的巧妙化用

黄仲则的爱情诗在《两当轩集》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成就非常之高,如今黄仲则能够有如此多的喜爱者,这些爱情诗可谓居功至伟,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还当属《绮怀》十六首,以下将选取部分为例进行分析:

其七自送云軿别玉容,泥愁如梦未惺忪。仙人北烛空凝盼,太岁东方已绝踪。检点相思灰一寸,抛离密约锦千重。何须更说蓬山远,一角屏山便不逢。

《绮怀》组诗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时间线,大概可分为相遇一相知一相离一相思,这首诗正处于“相离”的开端,故而其中的伤情程度不及后几首,它所表现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忧伤离别时的不舍,和离别之后的期盼,所以此诗前两句说“梦未惺忪”、“空凝盼”,表明心中还是有所期待的。

而后两句,则是化用了李商隐《无题》中的一些诗句。“检点”句化用的是李诗“,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所说的“相思成灰”是描述“春心共花争发”,“春心”也就是向往爱情美好的心愿,春虽好,花虽艳,但终将会逝去,李商隐将那种悲愤、失望的伤情描得如同实质,将抽象的情感变得形象,使我们更能体会女主人公那种锥心之痛。

再看黄仲则,他将“一寸相思一寸灰”化用在自己的诗中,因为上文两联已经构造好了一个深情等待的形象,接下来,他便转出自己凝盼时的内心感受。这种内心感受如果重新塑造,难免会使内容拖沓冗杂,因此黄仲则选取了一个已有“感伤”意境的诗句,进行因袭变化。

“灰一寸”,自然比不上“一寸相思一寸灰”的程度之深,但如此变化,却非常符合黄仲则这首诗的意境,使之更完美的表达了他内心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契合度,由此也可看出,化用并非是简单的变化加使用。

风月认为,“化用”的手法和“用典”非常相似。《文心雕龙》“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是为用典,诗人引用的典故多是一些约定俗成,或是历史上特别重大、富有寓意的事件,这些典故经过无数次的引用,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词汇,如“尾生抱柱”、“信陵醇酒”等,这些典故使用时较为严谨,若轻易改动,难免会丧失典故的本意。

“化用”相对来说更为灵活巧妙,其所化用的内容范围也更为广泛,诗人可以整句化用,也可化用字词不同但意境相同的语句;可以是成名之句,也可以是无名之句。黄仲则是否化用了无名之句,风月见识浅薄,不得而知,但对李商隐诗句的化用非常之多。

回到这首诗,诗的最后一句,同样是化用了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蓬山”虚无缥缈,相隔天涯,万重蓬山,更是阻绝不通,相见无期,突出了距离之远。从黄仲则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和对方相隔并不远,正是因为距离短,很难写出咫尺天涯的感觉,因此他化用了李商隐“蓬山”之句,进行烘托,把自己短距离的相思,也描写出了一种“求而不得”的无奈。

再来看《绮怀》其十五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缠绵思尽抽蚕茧,宛转心伤剥后蕉。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此诗为组诗中的倒数第二首,属于“相思之末”,这个时间段的黄仲则,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期盼,因为某种原因,他和诗中青梅竹马的恋人,已经完全没有可能,因此,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也充满了绝望和孤独。

诗的首联、颔联均有化用李商隐之处,“银汉红墙”化用了李商隐《代应》“本来银汉是红墙”,“银汉”、“红墙”都是象征爱情的美好意象,然而黄仲则非但触及不到,连“望”亦是遥远,可谓不尽哀婉!

颔联的化用尤为出色,“似此星辰非昨夜”化用《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的诗中的昨夜星辰,代指的是一个美好的夜晚,经过黄仲则巧妙化用,添一个“似”字,一个“非”字,尽显“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凉,以及对过往美好的怀念。

同时“星辰”亦可实指,从下半句的“风露立中宵”,能够得知黄仲则经常在不眠的夜晚,望着星辰明月发呆,用心之细、注视之久,以至能辨出每夜星辰的不同之处,这又是何等的孤寂与深情!

郁达夫对这一句深有感触,他在自己的小说中动情的写到:“仲则竟犯了风露,在园里看了一晚的月亮”。

《绮怀》之外,《感旧》四首同样悱恻伤情,令人不忍猝读。如:

《感旧》其一中的“匆匆觉得扬州梦,检点闲愁在鬓华”化用了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其三中的“多缘刺史无坚约,岂视萧郎作路人”化用了崔郊的“从此萧郎是路人”;其四“讵有青鸟缄别句,聊将锦瑟记流年”则分别化用了李商隐的“青鸟殷勤为探看”与“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终章一一来自于黄仲则的遗憾与启发

文航生认为:“在受晚唐艳诗影响的明清诗人中,黄仲则较得李商隐真传。黄仲则的艳诗悲剧色彩较浓,多有真挚的情怀……黄仲则的艳诗读来更明白晓畅。”

所谓晚唐艳诗,多是指用缠绵绮丽的词语写就的爱情诗,就如李商隐的《无题》、《锦瑟》等。黄仲则对前人、尤其是对李商隐作品的化用,并非简单的因袭和模仿,而是“出精入能,刻琢沉挚;采撷精华,自成杼轴”,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不外乎于此。

《两当轩集》

可惜的是,黄仲则惊才绝艳,却于三十五岁病殁他乡,离去时身无长物,唯近两千诗篇遗存后世,似他这等才情和天赋,如果再有数十年的沉淀和积累,未必不能成为诗词文学史的宗师名宿。另外,由于黄仲则长年羁旅,许多诗稿散失,其中有多少佳作无缘得见也尚未可知,这又是一重遗憾。

最后风月想说的是: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国人对精神层次的追求也更为高雅,在这种追求的刺激之下,古典诗词也逐渐走向复兴之路,但是在传承古人诗词之余,如何去发扬古典诗词、如何写出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佳作,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风月认为,黄仲则“注情于文,巧妙化用”产生的诗歌艺术成就,恰能够带给如今诗词创作者极大程度的启发,以及优秀的诗词创作方向!

编辑:程昌雄

吟一段风月俗雅,评一番古今兴衰!

文章内容手打原创,观点均为个人见解,欢迎留言讨论,如喜欢请转发关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存疑,联系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