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鹏 灯谜 法律 文化

陈鹏:灯谜中的法律文化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8 19:14:03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元宵佳节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喜乐团圆之节,是“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的浪漫祥和之节,又称灯节。节日期间,人们踏月走桥,挂起彩灯,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们猜测。

灯谜中如何体现法律文化,且请看南通开发区法院审管办(审监庭、研究室)副主任陈鹏撰写的文章——《灯谜中的法律文化》。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间民俗文化同样绚丽多彩,民间谜语就是传统民俗的一种,它以暗射文字或事务的形式供人猜测,是广受群众喜爱的口头语言游戏之一。谜语一般分为文字谜和诗词谜,而灯谜是谜语中兼具官方和民间色彩的一种谜语,古人习惯将谜语写在传统节日花灯之上,在传统节日之际置于市井街头或繁华地带供大众娱乐,提升节日氛围。关于谜语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有认为起源于远古神话,有认为《左传》中关于“鞠穷”的记载是“廋词(即谜语)之嚆矢”,有认为起源于夏商周时期,以歌谣的方式流行。

古代灯谜则一般将谜语写在纸上,并粘贴在高高悬挂的灯笼上,以灯悬谜,人们赏灯猜谜,因为灯谜语言谜炫闪烁,不易猜中,就像射杀老虎,因此又称为“灯虎”或“文虎”。产生以来便深受文人雅士喜爱,是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妇孺皆知的传统文化节目。汉代灯谜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以“射覆”的方式流行于社会各阶层,人们猜测“隐语(早期谜语另一种说法)”,将其作为有知识有才华的表现,汉代逐渐形成了上元节赏灯的习俗。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频繁,文人雅士、商贾众多,文人作谜、猜谜蔚然成风。唐宋尤其是两宋时期,市民阶层兴起,民众文化需求进一步扩大,猜谜成风,汴京有了专门的猜谜艺人和场所,活动丰富多样,与繁华的勾栏瓦舍相映成趣。宋代灯谜的出现,促进了灯与谜的结合,逐渐成为元宵节的节日风俗。《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巷陌瓜扎,欢门挂灯,南至龙山,北至北新桥,四十里灯光不绝。”元明清时代,灯谜更为流行,谜面和谜底更多来源于百姓生活,灯谜巧妙而富有诗意,同时也更通俗,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丰富想象力。

灯谜文化与中国文字的发展同步而生,从性质上讲,属于猜想文化的一种,文字性谜语在形式上围绕“拆字、离合、会意、谐音、别解”动脑筋,同时,汉代造字法“六书”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也是谜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南朝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谜语的美学风格是“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明清以来,谜语以挡不住的魅力,进入了文学创作的视野,如《西厢记》、《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拍案惊奇》中均有谜事和精彩谜语。

灯谜中蕴含着瑰丽多彩的文化艺术知识,素有“知识小百科”之称,那么法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也在灯谜文化中是有所反映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参观了古城苏州的法治灯谜文化馆。苏州法治灯谜文化馆坐落在苏州百花洲公园,建构在苍苍古城墙下,滔滔胥江之滨,独具特色,为历史优秀的吴文化增添另一份风采。从2007年至今,苏州多次在石路银河广场、桂花公园、里河玉兰苑、沧浪新城亿象城、山塘街等地利用“法治灯谜”节目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强化普法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展开全文

据文化馆资料,最早的涉法谜为“终岁荒芜湖浦焦,贫女戴笠露拓条。阿侬去家京洛还,惊心寇盗来攻剽。”这来自北宋袁褧在《枫窗小牍》中说的典故:王安石变法不久,有人在大相国寺墙壁发现了上述这首诗,开始人们以为这首诗是丈夫外出老婆在家感怀而作,直到苏东坡的出现方解开真意。苏轼解释道,这是一首含意诗:首一句,终岁,即十二月,为“青”字;荒芜即田上长草,为“苗”字;湖浦焦,为去水,为“法”字,三字合拢则为“青苗法”。第二句,贫女戴笠即“安”,落拓条即“石”,合二为一则为“安石”。第三句, 阿侬为吴方言,意为“吾”在此通“误”,京洛是国都,于是借指为“国”,二者合则为“误国”。第四句,“寇盗”皆民之贼也,换种说法即“贼民”,四句合起来正好是九个字“青苗法安石误国贼民”。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因为宋神宗支持改革,反对派不敢堂而皇之地反对变法,只有借助隐蔽度极高的谜语来反映政治主张。古代没有明确的意识形态一词,但有“政教”一词,可惜王安石并没有好好利用灯谜潜移默化地宣传教化他的改革主张,却被对手所利用,反而成为留存下来最早的法治灯谜。但其实从史料可知,王安石本质上是非常重视法律事务的。当时儒家思想历经几百年发展,已经糅合道家、佛教思想,成为不可撼动的封建正统思想,极端纯粹派主张君主官员要强调道德的作用,教育引导国民向善,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但儒家思想到宋朝已经趋显迂腐的一面,于是部分士大夫某种程度上嫁接了法家哲学思想,提出了积极意义上的实用主义思想,旨在重新设计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制度,改变现状。他们相信道德价值观和功利主义可以达成一致,以思想引领制度变革,以消除传统儒家迂腐不实用之处,最终革除国家弊端,富国强兵。而王安石就是这一思想的首倡者,他提出的变法新政,旨在变法而使政府有更强的主导力,通过变更法则以改变贸易规则,使用税钱雇佣劳力以发展农业,分派家庭马匹以协助边防,同时在教育方面,为专习法律的举人建立专门的考试科目,提高科举选拔人才的质量,这也算古代法律与灯谜的藕连趣事了。

据元代时任苏州地方官八剌脱国公在《平江纪事·六语·隐语》中记载“一字有四个口字,一个十字;又一字有四个十字,一个口字”(猜二字),谜底是为“田井”,元朝统治者借此谜语显示对农业的重视,侧面隐喻要制定农业法令,恢复生产,对于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来说,绝对算的上是国家大政方针的调整,虽然因为元朝政权短暂,且皇帝变更频繁,一直并未落实农本国策,但中原地带重农抑商的传统通过民俗文化流传,得到一定的史料证实。

法治灯谜文化馆墙壁展板还显示了明朝的一则谜语,《大明律》中的法律条令灯谜八则:“宫娥袖上,啼痕”, 打一律条 ,谜底为妃肩渍道(非奸即盗)。“蟾宫尽是粉妆成”,打一律条,谜底为月素(越诉)。“斜倚香几占去客”,打一律条 ,谜底为立案卜行 (立案不行)。“看罢新书才打春”,打一律条,谜底为观历击牛(管理给由)。这几组灯谜来自于明代李开先的《诗禅》,李开先对北宋至明代中期谜格的形式和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在《诗禅又序》中介绍了40种谜格,其广泛运用的谐音格,在当时颇为流行。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除了地主与农民的土地利益纷争,各类新型社会矛盾逐渐显现且较为尖锐,统治阶级不得不制定更为苛刻的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统治,同时,统治阶级也更加注重宣传法律,教化百姓。明太祖建立明朝后制定了《大明律》,主张“明刑弼教”,以维护皇权统治,他下令在全国城乡设置“申明亭”,定期张贴朝廷文告,公布本地犯错或犯错人员罪错内容,推举德高望重的人员在申明亭调解民间轻微纠纷,后来各地还设置了“旌善亭”,粘贴榜文,公布本地孝子贤孙、贞女节妇之事,从事达到教化乡民的目的。灯谜以及楼台亭榭庙宇阁楼上篆刻的楹联、铭文,都是普法宣教的一种形式,亦成为封建社会末期统治阶级宣扬法治文化的一种渠道。

文化馆还展示了最早涉及司法官职名称和司法手段的灯谜:临云秋波那一转(官名),谜底为行步又视郎(刑部右侍郎),息诉全凭看律条(四书一句),谜底为和必阅律(何必曰利)。这两句选自清代嘉庆年间《竹西春社钞》,该书成书于清嘉道年间,由竹西春社爱素生所辑,该书共收录《芦花馆》、《疏影山房》、《双桂草堂》等共七册谜书,影响颇深,堪称清代扬州谜书的代表作。民国时期谜圣张起南在《橐园春灯话》中的经典法治谜语也得以在文化馆展现:除伽刑(四书一句),谜底为犯而不校,一女二聘作何判决(四书一句),谜底为追配于前人,盛暑缓刑(四书一句),谜底为时乃不可杀,与父老约法三章(书经一句),谜底为邦有常刑。

进入20世纪,虽然国家历经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改革开放发展,百年中国历经磨难,社会和平稳定有时难以保障,但元宵灯谜活动一直以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文化形式,在民间坊间生生不息,也传承着悠久的中华文明。时至今天,中国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进入到“强起来”的新时期新征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正转变为现实,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则始终如一,灯谜也成为连接文明瑰宝的一种宝贵形式,源远流长,闪烁古今,随处可见灯谜的智慧、文字的奥妙。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管窥一孔,当下北京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笔者偶见一组谜语的谜底恰与一名冬奥会著名运动员姓名有谐音,谜道为:“太祖颁布《大明律》(打一人名),谜底为朱定文”,关注冬奥会的资深体育迷都知道,朱定文是北京冬奥会中国香港代表团旗手,短道速滑运动员。《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令条例,由明太祖朱元璋总结历代法律施行的经验和教训制定而成,从600年前的《大明律》找到北京冬奥会的连接元素,也算古今勾连的一种趣味知识桥梁了。

部分谜家已经有了一些创造,比如干涸(打一字),谜底为法,即是因为“法”的偏旁部首为三点水,右边为去字,去水则干涸。特快专递(两字法律名词),谜底为诉讼,则取自“特快”即为速,讼谐音送,故速送谐音为诉讼。巴黎产品(打两字法律名词),谜底则为法制,巴黎是法国首都,产品是生产出来的,即制出来的。居家则富翁(四字法律名词),谜底为不当得利,则全是因为意义相同,在家不劳而获成为富翁,财产权性质则为不当得利。高山流水遇知音(法律名词),谜底为调解人,则暗合了春秋战国时期,钟子期与俞伯牙相谈甚欢知音难遇的典故。韩非子(法律名词),谜底为法人代表,则是需要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才有更大机率猜出谜底,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意似法人代表。宝玉趋庭受父训(法律名词),谜底为行政处罚,则需兼具法律知识和一定的文学素养,《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是贾政,行政的“政”暗指贾政,训为“处罚”之意。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法律名词)和河东狮吼(法律名词)的谜底均是一夫一妻制,前者是黄梅戏里的词,后者是电影名称,谜语涉及知识的广泛性和趣味性进一步显现出来。杏花时节桂花香(法律名词)谜底为提前释放,同样谜底的还有“三月桃花二月开”(法律名词),猜谜也是同样的思路逻辑。白娘子何困雷峰塔(法律名词)谜底则为海关法,谜底是“法海关”文字颠倒二层,猜谜人需要知道耳熟能详的《新白娘子传奇》影视剧或者民俗小说知识。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由甲骨文而下的文字发展,同时生动记载了东方文明古国光辉灿烂的历史,元宵佳节或中秋佳节时的法治灯谜同样是雅俗共赏的文化饕餮盛宴,既是民俗文化的体现,更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全面展现。当下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建建设的新征程,古代灯谜中的法治文化固然弥足珍贵,但大力弘扬法治灯谜的价值,则更需要我们进一步开启智慧,不断创造和发掘更具有创造力、更加妙趣横生、能进一步充分展现汉字魅力和富有现代法治精神的法治灯谜。期待谜届能从传统法治文化中寻找历史的足迹,促进灯谜法治文化释放出更加光辉璀璨的光芒。(作者:陈鹏 郝秀杰)

编辑:李小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