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群 一首 古诗 质疑 同行

红了14年的王立群,却因一首小学古诗被同行质疑,他真错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8 18:42:04 浏览11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说到人设翻车,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影视明星翟天临了吧。

2019年2月10日,四川大学学术诚信与科学探索网将翟天临列入“学术不端案例”公示栏,起因是2月8日他在直播中,面对网友的提问不知知网是何物。要知道知网是最大的学术论文网站,许多沦为查资料都要去那里查询的。

它的存在就像百度百科对国民存在一样,翟天临作为一个拥有博士学位在的高级知识分子,不知道知网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因此网友也对他的博士资格存在疑问,才有了四川大学的那一番通告。

随后,翟天临授予单位也被进行调查,2月14日翟天临在个人微博上做出道歉,算是承认了他学术造假的事实,2月16日北京大学发布的关于招募翟天临为博士后的调查说明,坐实了他的学术造假。

当年此事一出,全国上下哗然,谁人也没有想到这样严肃的事情也有造假的时候,也因为翟天临的原因,高校论文的查重率也因此提高,翟天临本人也是被各大高校网友给鄙视了很久。

像学术造假这个事情,一直以来都是令人不齿的。尤其是公众人物,但凡有一点点不符合你本身的人设事情出现,都会被网友观众扩大到最大化。曾经红了14年的王立群,因赏析一首小学古诗就被大教授质疑。但是如今看来他真的错了吗?

展开全文

与《史记》的不解之缘

唐太宗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见历史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记《史记》,它的存在价值不止告诉了人们那个年代的历史,它背后呈现的历史规律更让人值得深究。因此历年来研究《史记》的人都比比皆是。王立群也是其中一个。

王立群1945年出生在安徽,他读书的时候一开始其实想报考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但是因为政审原因一直未能如愿,而是在家乡当了一名乡村教师,这期间他有足够的时间认知《史记》,了解《史记》,研究《史记》。

当时适逢动乱时期,学校的图书馆被砸,《史记》也被当做“四旧”被丢在了院子里,王立群趁着无人之际将那本书给偷偷捡回了家,即使那个时候他还不能完全读懂它。

后来王立群毕业留校,他开课的第一门课程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其中《史记》就成为了他重点讲述的对象,也是因为这任教的经历,为他以后在百家讲坛上的侃侃而谈奠定了基础。

到如今这本书已经陪伴了他四十余年。王立群也在这四十年里读懂了这本书,他说是现实让他读懂了史记,而不是人们常说的读书懂了现实。如今这本书仍旧躺在了他的书房里,保存完好,这也是他最珍贵的一本书籍。

走红于百家讲坛

2005年,《百家讲坛》制作组到海南大学寻找主讲人时,王立群通俗易懂的讲法和浓厚的知识功底让他在一众讲师中脱颖而出,他也开启了自己长达14年的走红之路。

他的讲述风格很快让大众接受并追捧,看到了可喜的反应,2006年央视更是为王立群量身定做了一档节目《王立群读史记》,专门让他来进行史记的解读。

王立群果然不负众望,在这档节目中他风趣诙谐的风格令观众欲罢不能,浅显易懂的语言也让学术和大众口味有机结合起来,令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关注《史记》起来。

当时在讲吕后,项羽时,如果按照《史记》的原文加翻译那样解读,势必会让观众感到乏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他套用了许多现代词汇,将当时的场景一一还原,让观众能够更好的接受。

也是因为他设身处地的想法,让他在观众中越来越受欢迎,节目也做的越来越好。

遭受质疑

人红之后,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几年前,王立群在一次诗词赏析中,就受到了外界的质疑。

想必大家都听过《山行》这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解析最后两句的诗词上,王立群认为这是一首伤秋之作,他从自然规律上入手,认为作者杜牧表达的是要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每一个过程。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一番理解,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质疑和轰动。很多人认为这首诗根本不像王立群认为的那样,最后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明明就是一首感叹秋天美好的诗句,作者正是因为感叹秋天美丽的枫叶才停留在了原处,忘记了归期。却被王立群曲解为这样。

尤其是当时提出质疑的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孙绍振教授,他的质疑一经提出,许多网友也附和,但是这就能证明王立群错了吗?

要知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词的理解也是如此。其实王立群的理解也没有错,他只是没有从表面上来解析,而是从更深处将这首诗的哲学思想表达出来罢了。他不是没看到作者的忘记归期,但他更看到了作者内心表达的对生命的思考。

王立群从自然规律再到生命的理解上赏析此诗,这个深度却远比单纯的表面理解还要高明。

小结:

王立群如今也步入了古稀之年,其实在他这个年纪,外界的评价对他来说已经是可有可无了。他足够的阅历和知识储备,都让他足以将这些外界的言语不必放在心上。

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当你自己行的正坐的端,有真材实料,再多的质疑只会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激励的东西,它会成为你成功的基石,会成为你最后无坚不摧的保护伞,历经千帆之后终会达到彼岸的海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