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在我们中国来说是最大也是隆重的节日!过年习俗每个地方都各自的特色!就拿我们广西北流的过年习俗来说吧!
从小年夜(也就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能体现出过年的气氛!在外打工的小伙伴也陆续的赶回了家乡,平日萧条的镇上也变得有点拥挤起来,商铺两边摆年货,卖对联的多很多,小商贩们忙得不亦乐乎。马路上过往的车辆也明显增多!到处都是过年的景象!小年夜家家户户都杀鸡,摆上各种供品到庙宇、土地、祠堂说感恩之言,然后回到家里正厅老祖香炉及厨房灶君处摆上供品,同样说上感恩之言,并恭请他们上天堂参加玉皇大帝一年一度的七天盛会。
过了小年夜这几天家家户户都打扫卫生,该洗的洗之,该扔的扔,该换的换,把家里都大扫除一遍,每个角落都不放过!
大扫除后就去买年货了,吃的,用的,对联,鞭炮,干果糖饼之类的。家里有小孩的,每个小孩都会买一身新衣服过年时穿,大人们则去烫头发,剪个发型!每间发廊生意都非常好!包粽子,大笼助,叶包助等等很多特色小吃!
初一,初二早上都拜祠堂,社工,土地公!然后拜亲访友,会一直持续到初八这样!
温岭
展开全文
立春节气到来之前,温岭各家各户都要举行谢年活动。祭祀用的供品有:黄豆、笋干、米面、腥气鱼。除此之外,还要猪头一个、雄鸡一只,也可以用年糕做成的三牲替代。在中堂放一张桌子,将供品置于桌上,点上香烛,主人叩拜。谢年毕,燃放鞭炮,故有“谢年打炮仗,雄鸡头故世相”之说。大年三十这一天,人们上街置办年货,将新年中要用的菜洗净、切好,下午打扫庭院,贴春联,在灶上贴灶司神。晚餐做麦饼或吃年糕。吃好饭,炒花生、炒豆,然后分给孩子们。晚上,放鞭炮、关上门,这叫关门炮。此后不得外出,一家人坐在一起,聊些家常事,一直到深夜,这叫守岁。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开门放鞭炮,这叫开门炮,意味开门大吉。接着在桌上摆放糕点水果、点上香烛,叫拜天地,祈求上苍保佑,全家吉祥安康。从初一到初三,在吃方面十分讲究,特别是初一这一天的三餐,吃的年糕、炊饭、汤圆,表示高兴、蒸蒸日上、团圆之意。这一天不能动刀,不能将生活用水倒在地上。正月初二忌串门。上一年死了人的家里要摆座头。亲戚朋友在这天早上要到死者家中凭吊,叫赶座。“大奏鼓”、扛台阁是温岭渔区元宵文艺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延至正月二十几甚至是二月初。
陕西
【粘糖瓜】“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过去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把又黏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如今别说祭灶,就连糖都吃得少了,更别提糖瓜,小孩子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粘糖瓜”在城里基本已经消失。【扫房】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过去的童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讲,年前大扫除的重点,恐怕是擦玻璃。【除夕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现在人们守岁是假,找个聚会、娱乐的机会是真。【吃饺子】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饺的原名叫“角”。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一是取其谐音,“更岁交子”,辞旧迎新。二是取其吉形,因饺子酷似元宝,喻“招财进宝”。如今想天天吃饺子也不难,但年三十的那顿还是不能省。因为包饺子是一项能将全家人聚齐的活动,图的是团圆和热闹,吃是次要的事。【“福”字倒贴】民间传说,朱元璋当年用“福”字做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马皇后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这些年人们又特别钟爱起“福”字来,连新建小区的物业,也自觉地将“福”字请到业主们的门上。【贴春联】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对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将春联贴在楼房的门口,也别有情趣。【拜年】民间拜年形式多样,如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母家拜年,其他近亲则不限前后。如今拜年的时间已经很灵活,只是“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祝词还保留至今。【压岁钱】每逢春节,长者往往要给晚辈们压岁钱,它预示着镇岁、祛病、避邪、祈福等,是长者对晚辈的美好祝愿。给压岁钱的习俗一直没断,只是如今的钱越给越多,恐怕对长辈成了负担,也难让小孩子懂得珍惜。【放鞭炮】关于鞭炮,原来是人们用来避邪、祛灾的。后来驱鬼的成分逐渐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