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玄月初
意象丰富,意境唯美
杜甫的绝句《春》,亦是意象丰富、虚实结合的典范之作:“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短短20个字的五言绝句,不但容纳了暖日、春江、青山、碧草、繁花、灵燕、平沙、鸳鸯等众多意象景物,还有惠风和畅、风送花香、飞燕衔泥等引申意象,描绘出明净清丽的初春美景,真正称得上“言简意丰”。整首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自然流畅,浑然天成,是杜甫别具风韵的传世佳作。
展开全文
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一首好诗,要具备音韵美。唐代以来,曾经盛行的古风、乐府,向近体诗(格律诗)转变,并大行于世,直至今天。格律诗的平仄韵律和规则,是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总结。符合基本的格律要求,诗句就具备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音韵美。否则,韵律和节奏就会凝滞、晦涩。当前,关于写古诗是否遵循格律,有两种迥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必须严格遵守,一种认为诗意为先,平仄不重要。应该说各有道理,在此不作对错评判。个人认为如果写的是古体诗,平仄格律可以较为宽泛。如果写的是格律诗,并标注了律诗或绝句,就应该遵循基本的平仄规则。当然,如果是流传千古的绝句,或是固定短语、替换就会因辞害意,也可以偶有例外。不然,就不应该突破平仄规则。这是保持整首诗的音韵节奏和美感的必然需要。
格律诗流传至今的佳作名篇,大多都是遵循平仄规则的典范。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作《咏柳》,是一首七言绝句,押平水韵下平四豪,平仄韵律非常完美: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整首诗遵循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规则,跌宕起伏,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非常易于传播。这也是《咏柳》流传千载,家喻户晓的一个重要原因。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不再细述。所以说,音韵美是一首古诗能否成功的基本前提。读起来拗口别扭、生涩不畅,不能传达音韵美感的诗句,是不能称为好诗的。
语句精彩,发人深思
纵观传世的古诗名作,必然都有一两句极为出彩的“点睛”之笔,振聋发聩,令人眼前一亮。正是因为这一两句名言警句,才使得整首诗流传千古。如杜甫的五律《旅夜书怀》,人们耳熟能详的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被人吟唱千年的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雀楼》,则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些古诗名句,可分三种情况:
二是发人欲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往往笔下却无的句子。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能够广为流传,是因为诗句表达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引起普遍的共鸣和反响。
三是发人深省,饱蕴哲理内涵。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这样的诗句充满思辨性,思想深邃,蕴涵哲理,让人豁然开朗。
应该说,无论是古人诗句,还是今人写诗,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就会是一首好诗。大家怎么看,欢迎爱好古诗词的朋友一起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