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 审题 例文 问题 指导

【高考作文】材料作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审题指导与例文导写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8 13:48:02 浏览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原题再现】

(2023届上海普陀区高三上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人们总是乐于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但有人说,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道作文题,学生很容易关注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两个概念,但前者还有一个表限制作用的状语“从各种角度”,因此核心概念是“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如果把材料隐含的信息和逻辑补完整,应该是“生活中,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哪个更重要呢?人们倾向于认为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更重要,因此人们总是乐于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但有人说,相比于从各种角度分析某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这个问题。”可见材料中的前后“问题”指的是同一个“问题”。

材料没有如2022年春考作文题“浓缩的就是精华”一样先列举现象的三个具体表现,需要学生在写作时化抽象为具象,思考在具体情境中即什么问题或哪一类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哪一个更重要,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提出处理好两者关系的主张。如果没有具体情境,“各种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问题”很容易不是同一个问题,造成文章前后是两个部分,哪个更重要就没有可比性。

如果主张“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以从“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的特点、必要性、重要性等方面分析原因。先明确“各种角度”有哪些角度,分析“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的特点,再从问题解决的过程阐述“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从生活实际来看,人们一般会从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问题的走向、问题的结果、解决问题的办法等角度分析某一问题。人们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向、方法,一方面使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能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一方面也提升了人们的思维水平与认知能力,利于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从问题解决的过程来看,出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问题解决必经的过程;如果片面强调“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不对问题从各种角度进行分析,可能解决问题时会简单粗暴,找不到问题的关键点,难以真正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如果赞成“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更重要的立场,除了正面阐述,还可以从“过分强调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之弊端而突出“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更重要,从而从正反两方面突出“人们总是乐于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的原因。

展开全文

如果赞成“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可以从“人们总是乐于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的特点、隐忧引入自己的立场。“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有麦克风”,“人们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不需要承担解决问题的重任,一些人面对社会问题停留在各种分析、探秘甚至是娱乐消遣上,看热闹的心态对问题的真正解决意义不太,或者分析角度过多、过杂会模糊问题的本质,影响问题更好地解决。一些人面对自己的问题,乐于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可能是为解决问题无能为力或懒惰而不行动找借口,结果问题仍然是问题,妨碍自己的生活。

当然,重点还是从问题解决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意义以及“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系来阐述“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出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虽然是一个问题解决必经的过程,但落脚点还是解决问题,再多样的分析,都是在为解决问题打基础,如果不去解决问题,分析也将失去其价值,唯有解决问题才能赋予各种分析以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主张某一方面更重要,也要客观分析另一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否定。

联系网络时代人人都容易发声的现实,这个材料引起我们更深层次思考的是面对社会热点问题,人们既需要多角度分析问题的热情以引起问题解决者的注意,也需要对自己有能力去解决的问题付出努力与实践,从而真正地把问题解决好。

【考场佳作】

凝神测的,然后放矢

朱琦

分析问题,是对问题的各种要素进行审视、思考,进而得出针对性方案的过程。分析之于问题的解决,恰似射手注视目标,估量方位、距离,而后方能一击中的。

然而,在今日人人都可随意表达见解的境况下,“分析”似乎变得不那么讨喜。常有妄图以自身所学的数理知识为科学家们的精深钻研指出一条“明路”者,他们的分析尽显对知识的傲慢与不敬;又常有以缺乏实用性否决各种令人叹服的精妙技艺的看客,将十年一日的努力弃若敝履,同时破坏了观众的良好体验。这些常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全然背道而驰,徒然在已然冗杂的信息噪声中增加一个波形。可见,当人们采取享乐的态度,不聚焦于解决问题本身而滥加分析,事态就全然相反——射手固然要观察目标的距离、运动等多重要素,但周围观众对弓矢雕纹、射手服饰等的议论反倒只会令射手分心。

况且,在众口交杂的议论后,解决问题仍是横亘于我们面前的考验,它从不会单单因分析就退去。众人开动智慧分析诚然对解决问题大有裨益,他们从多角度进行的思考时常能为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启迪。现今生物实验中广泛应用的琼脂培养基,就是一位微生物研究员的妻子基于制作果酱经验提出的——它优良的物理性质为这位主妇所熟知。对问题的正确分析可给予我们莫大助力,但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坚定、机智等多种素质不可或缺。多年浸淫的票友能对戏曲艺术的知识如数家珍,评定表演优劣深有心得,但精彩绝伦的唱念做打则并非仅做观众就能掌握的。唱腔时而沉若龙吟、时而高冲云霄的起伏、一招一式严谨的动止章法、对各种舞台意外的随机应变,惟有下数十年苦功的演员们能对这些富有挑战的事项胸有成竹。

如此,面对纷繁的、无论大小的各类问题的正确方略已豁然展现于我们面前:在着手处理问题前,要以精诚的、非享乐性的态度分析问题,得到清晰的把握,形成明确可行的方案,进而全力依照它解决问题,同时也要磨砺解决问题的必需素质,方可臻至庖丁解牛、养由基穿杨之境。而当他人为解决他们的问题竭尽智力时,在旁不恭慎的“分析”则是可鄙之至的行为了。

诚如马克思所言,在哲学家分析世界的工作之后,更关键的是改造世界这一问题。但基于他也发扬了用于剖析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我们可获知两者并非不相容,而恰恰是承续关系。我们当掌握分析与解决之要,懂得“凝神测的,然后放矢”之理。至于纪昌不执弓而学射的做法,窃以为不可取也。

点评:

这篇文章思路清晰框架完整,作者从对“分析问题”的界定入手,谈及当代人在“乐于分析问题”的背后实际上采取某种炫耀或享乐的态度,这使得“分析问题”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随后将视角聚焦于“解决问题”上,建立起与“分析问题”之间的联系——“要以精诚的、非享乐性的态度分析问题,得到清晰的把握,形成明确可行的方案,进而全力依照它解决问题,同时也要磨砺解决问题的必需素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最后引用马克思的话语再次重申自我观点,综合体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另外,本文进行的论证也多样而有效,作者采用了射箭这一比喻来说明两者的关系,并借此串联全文,使得说理生动通俗又关联巧妙,举例论证与引用论证也很好支撑了观点步步推进。唯一美中不足的部分可能是对于材料中“各个角度”的关注较弱,在文中展开时仅仅提及一句,且探讨坚定、机智等解决问题的素质与“分析问题”之间的关联并不紧密,略有可惜。但与作者交流时他表示是在四十分钟内完成的文章,之所以能想到用“有的放矢”比喻,是因为前段时间读到中岛敦改写的纪昌学射,让人不得不感叹作者的文学积淀与考场应变能力,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框架完整、思路清晰、论证有效、文笔优美的考场作文已属佳作。

舍弃机心,勤于分析

钱韻竹

生活中,人们总是乐于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但也有人更看重解决问题。一方强调过程,另一方看重结果。就问题本身看,似乎结果是解决问题才最好,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若我们一味只看重结果,便会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达到解决问题这一目的,非但有失过程中分析思考问题的机会,稍有不慎甚至会走上歪路。这不但于问题解决无积极意义,更易让自己陷入急功近利只重目的、结果的圈套中。《庄子》中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主导的生活只有目的的价值,缺乏意义而空洞无味;机心主导的人生为利益驱使操纵,人心无用武之地。机心即便助人解决问题,也丝毫没有乐趣可言,只给人以临大敌而劫后余生的存活感。

由是,只注重解决问题显然不可取;更何况,针对像秦为何灭亡这种历史问题,本就已成定局、无法“解决”,那么后有人便不析原因、不加思考了吗?杜牧和贾谊显然不这样想,不然也不会有《阿房宫赋》与《过秦论》洋洋洒洒几千字从各种角度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因为他们知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各种角度分析问题可以为以后解决同类问题提供思路与借鉴。

类比到生活中对待问题的一般情况可知,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强调分析思考的过程是大有裨益的。解决问题固然重要,全面整体地分析问题更可以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与思维水平,在分析的过程中摸清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将遇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对自身产生的积极效益最大化。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里“升旗”的故事中,黄渤饰演的工程师不急于在正式典礼广场上检验升旗装置,而是按比例缩小、在院子中还原电动升旗装置进行试验,之中顺利发现装置存在的问题并解决,是开国大典的电动升旗顺利进行。可见,在多角度思考问题后,问题的最优解似乎会自然而然地显现,那么我们既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又在思考中得到历练,将问题解决时的获得最终内化为自身成长的养分。

在当下社会,舍弃只求结果的“机心”而强调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时代各类近在眼前、触手可及的“答案”、“方案”正在使人们逐渐丧失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追求高效便利、只求解决问题的功利机心正将人们化作一台台解决问题的机器,这样之后又何谈创新与灵感?何谈进步与超越?从各种角度分析才是解决问题、收获经验的必由之路。

正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所说的,严谨分析的过程与态度是成事的关键。舍弃机心、勤于分析才是当今时代急需的行事策略。

点评:

钱韻竹同学这篇文章落笔很快,针对有人认为“解决问题更重要”,首先抓住一味只看重结果不重视分析问题的后果,指出这样的主张不但于问题解决无积极意义,也易让自己陷入急功近利只重目的、结果的圈套中。接着巧妙地抓住无法“解决”历史问题,但人们仍从各种角度分析它们对以后解决同类问题能提供思路与借鉴,类比到对待生活中的问题,阐述了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和提升自我思维水平的关系,并以《我和我的祖国》中工程师林治远在解决问题前多角度思考解决装置存在的问题为例加以证明,强调多角度思考问题后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解,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又在思考中得到历练。然后针对互联网时代解决问题的“答案”“方案”触手可及正使人们逐渐丧失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再一次强调了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对解决问题与自我有所收获的重要性。最后引用老子的话指出舍弃机心、勤于分析才是当今时代急需的行事策略。文章层层推进,引证、例证贴切。不足的是对“人们总是乐于”缺少关注,即没有辩证思考“人们总是乐于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问题。

少一点空想,多一点实干

耿逸菲

一个问题被抛上舞台,顿时,社交媒体全都“炸开了锅”,人们争先恐后的分析问题:从经济、社会、生态角度,由国家到个人;从起因到后果……可到了解决问题的时候,全场却鸦雀无声。殊不知,与其费尽心思的“空想”问题,“实干”才是最重要的。

人们向来是乐于分析问题的。毕竟,分析问题是不需要任何成本。人们把自己放在“上帝视角”,便瞬间成了通晓事理的“专家”。看似得心应手的分析,带来的是极大的自我满足,在亲朋好友乃至网络上宣扬一番自己的“高见”,着实增添不少成就感。为什么还要从各种角度分析呢?因为我们自古以来便说“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分析的角度越多,似乎准备得就越充分,自然解决问题的成功率就越高。

各方各地的人们进行了如此全面的分析,铺垫的已经够多了,为什么鲜有人解决问题呢?有些人默默退后,认为总有比自己更合适的人选,逃避责任的心理在背后作祟;有些人在分析过后,认为该问题根本无法解决,所有解决方案都被全面的分析找出漏洞并击退;更不提还有些认为,事不关己,只是凑个热闹的人。

因而,种种分析,在缺乏“解决”的尝试下,终究化成了空想。实际上,过多的分析不但不会帮助解决问题,更可能成为阻碍,将目光锁定在“如何解决上”才是最重要的。在粮食问题上,全球各地的人早就对其展开了数不胜数的分析,而鲜有人出面解决这一问题。只有袁隆平开始了不被人们看好的杂交水稻研究,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一举胜过此前所有分析,因为它实实在在地缓解了人们的温饱问题。

在“键盘侠”层出不穷的当下,我们从来都不缺分析问题的人,分析问题相对容易,又不需要成本,人们都愿意为之。但我们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人,解决问题意味着风险的承担,可能会遭受他人的反对与劝退。但只有解决问题,才是把“空想”落到“实干”上,才能为成功解决点燃一丝可能性。更何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仅仅分析,难免有疏漏、错误之处,只有迈出尝试的一步才能检验分析的真伪,使种种分析成为解决问题的一大动力。

少一点空想,多一点实干。我们需要的从来都不仅仅是“梦想家”,而是“实践者”,尝试解决问题而不只是分析,这样,社会才能得以进步。

点评:

逸菲的拟题就很贴合命题材料:“空想”对应着“人们总是乐于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实干”对应着“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既朴实无华,又简练准确。

文章起笔既能把抽象的命题形象化地呈现出来: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争先恐后、鸦雀无声,语言表述有感染力,可读性强;又能贴合命题地分出“经济、社会、生态”“国家、个人”“起因、后果”等各种角度;还能鲜明地提出“与其……才是……”的观点,呼应自己的拟题。

接着,分析“人们向来是乐于分析问题的”的原因,一是不需要成本,还能带给自己满足感、成就感;二是自古以来的观念使然。进而得出结论:只是重分析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尝试,就会陷于“空想”,不但不能帮助问题的解决,更可能会成为阻碍。运用对比论证和例证加以佐证,很有说服力。

再针对 “键盘侠”层出不穷的当下,几乎人人都在挥动分析问题的大旗,却鲜有解决问题的人,这就更加需要把一味分析问题的“空想”落到解决问题的“实干”上,我们急切需要的是“实干家”“实践者”,毕竟真正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只能是一个又一个问题得以解决。不足之处:没有能够把开头所写的各种分析问题的角度融入到行文之中。

据逸菲同学说,考场里写这篇作文时间非常紧张,就想着在考试结束铃声响起之前写完,如此高效地完成这样一篇审题准确,思路清楚,分析合理,结构完整,表达流畅的考场一类文,实属不易,值得庆贺。

让 分 析 撑 起 解 决

朱乐瑜

学生写议论文往往满是对问题的利弊分析,或是批判或是讴歌;网络上出现新的热点事件时,人们也会一拥而上,分析个人、社会因素如何促成那事件。人们总是乐于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却似乎不注意给出解决方案,无怪乎有人说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而我认为,应该让分析撑起解决。

分析问题是将问题“分而析之”,包括分解、归纳、解构、溯因、辨析等等方式。乐于分析问题,源于人们对意义感的渴望:一旦我分解了问题,将其纳入“可理解”的范畴内,那么问题就不再骇人。而分析问题的各种角度,一方面是由人的阐释体系、世界观的不同客观造成的,一方面也是因为有些人乐于展现分享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例如面对受害者,大多数人有“谴责受害者”的心理,即通过将遭遇迫害这一问题归结于受害者自身不道德、有污点,使人对苦难感到可解释、可控,摆脱问题的折磨。但也有人公正地溯因,分析问题背后的结构性因素、社会历史因素等,这或者是出于正义之心,或者也是为了向人们展示新的可能。

多角度分析问题常常有助于观念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于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是极端的、无法解释的一群恶魔所为。而汉娜·阿伦特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分析得出,这是人性中平庸的服从之恶;齐格蒙·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又指出其本质是现代性对世界的异化。这些不同角度的讨论使人们对现代性与人性恶的认识逐渐深入完善,有助于预防悲剧的再现。正是在分析问题中,我们明白何以发生问题,也就离解决更近一步。

那么分析纯粹是为了解决吗?非也。撇开个人图乐或标新立异的分析不谈,以解决问题作为唯一终极的目标,可能陷入误区,令工具理性大行其道。这不仅会扼杀人们对问题分析的想象力,而且也会削弱人们对的价值理性的追求。人们不再追问“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如同做任务般只求问题消失。然而有些问题,例如“何为良好生活”,本就不期待一个了结一切的方案,而是等待我们在生命的探索之途上慢慢给出自己的分析。

当然,一味分析问题而不追求解决也是于事无补的。特别是本应理性严谨的分析演化为肆意“指点江山”的批判时,人们沉浸在“多角度分析”的自我陶醉之中,只知解构却不知建构,问题终究得不到改善,甚至愈演愈烈。

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分析是必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号角,是撑起解决方案的坚实材料。因此,解决当与分析共行,以解决引领分析,以分析促进解决。

点评:

本文思路清晰、层层推进、论据丰富、论证详实,作为一篇考场“急就章”实属不易。

小作者从人们“乐于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的生活现象起笔,引出自己的观点“应该让分析撑起解决”。接着,先从“乐于分析”和“各种角度”两个层面揭示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借助“谴责受害者”的生活情境对几项原因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再通过不同学者对“纳粹大屠杀”问题的多角度分析之例,阐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义在于推动观念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离解决问题更近一步。行文至此,小作者又话锋一转,点明“分析”未必纯粹为了“解决”,有些问题重在不断探索和分析,不求了结一切的终极解决。这一层的补充使上一层的论证更严谨,又引出了下一层的反思,只分析问题而不求解决也于事无补、有害无益。最后,小作者还对“分析”和“解决”二者之间关系的做了一些思考。

这一次的写作时间较为紧张,很多同学只余留出40分钟左右,因此作文中仅仅空洞说理而缺少具体情境和例子的问题尤为突出。此外,还有不少同学未注意到题目中“总是乐于”和“各种角度”这两个关键词,只是简单机械地谈“分析”与“解决”的关系。在这几点上,本文的表现都较为优秀。不过,本文如能更深入地思考“解决”之于“分析”的作用,最后再联系现实更有针对性地给出“怎么做”的方法,还可以更上一层楼。